馬二磊,臧全宇*,宋革聯,陳獻丁,徐富華,朱紹軍,黃蕓萍,丁偉紅,王毓洪,唐子立
(1.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研究所寧波市瓜菜育種重點實驗室,浙江寧波 315040;2.浙江省公眾信息產業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12)
文獻著錄格式:馬二磊,臧全宇,宋革聯,等.甜瓜甬甜5號植株和果實生長發育特性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318-321.
?
甜瓜甬甜5號植株和果實生長發育特性研究
馬二磊1,臧全宇1*,宋革聯2,陳獻丁2,徐富華2,朱紹軍2,黃蕓萍1,丁偉紅1,王毓洪1,唐子立2
(1.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研究所寧波市瓜菜育種重點實驗室,浙江寧波 315040;2.浙江省公眾信息產業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12)
文獻著錄格式:馬二磊,臧全宇,宋革聯,等.甜瓜甬甜5號植株和果實生長發育特性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318-321.
摘 要:甬甜5號屬脆肉型小哈密瓜品種,近年逐步成為浙江省甜瓜主栽品種。根據甬甜5號定植天數測定植株葉片數、植株最大葉葉長和葉寬、植株地上部分鮮重、植株莖粗、果實縱徑、果實橫徑和果重,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探究這些性狀與定植天數的動態變化,研究甬甜5號植株和果實的生長發育特性。
關鍵詞:甜瓜;甬甜5號;植株;果實;生長發育特性
甜瓜屬于高檔果品,經濟效益明顯,市場潛力巨大。隨著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甜瓜栽培面積逐年提高,甜瓜優質精細栽培技術在實際生產中應用不斷擴大。近年,國內對甜瓜生長模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植物生長模型為溫室植物生長環境參數的調控提供了重要依據[1]。袁昌梅等[2-4]建立了可以預測溫室網紋甜瓜產量與采收期的模擬模型、適合我國種植技術的甜瓜光合作用與干物質積累動態模型、以生理發育時間為基礎的溫室甜瓜發育過程模擬模型,為溫室網紋甜瓜生產管理和環境調控的優化提供決策支持。張大龍等[5]研究了大棚甜瓜的蒸騰規律和影響因子,可以為大棚甜瓜水分優化管理提供理論依據。王懷松等[6]對網紋甜瓜授粉后果實發育過程進行了觀察,發現其發育呈“S”形曲線。吳文勇等[7]對立架密植小型西瓜和甜瓜在充分滴灌條件下的根冠發育進行研究,得出滴灌條件下不同生育期西瓜甜瓜根冠發育規律。
但在甜瓜生產過程中,還存在著主要憑借經驗種植,缺乏準確數據支撐,建立的作物模型缺乏必要的可靠性驗證,生長模型指導生產的實用化程度低等問題。因此,研究甜瓜植株和果實生長發育動態規律,探究植株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以及植株各生育階段的發育特性,提高生長規律研究的實用性,并以此來指導甜瓜的生產是非常必要的。
1.1材料
試驗甜瓜為甬甜5號,種子由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提供。
1.2方法
試驗在寧波市高新農業技術試驗園區進行。甬甜5號于2015年1月26日播種,3月15日定植,4月20日(定植后36 d)打頂,4月23日(定植后39 d)坐果,6月1日(定植后78 d)采收,定植至采收生育期共78 d。采用單蔓整枝,10~12節坐果,摘去甜瓜主蔓上除10~12節外的所有側蔓,10~12節子蔓留2~3片葉摘心,其他田間管理同常規。
1.3測定項目
在甜瓜定植后,選取15株甜瓜,于每周一、三、五測定植株葉片數、植株最大葉葉長和葉寬;于每周一測定植株地上部分鮮重、植株莖粗;在坐果后于每周一、三、五測定果實縱徑、橫徑和果重。
植株葉片數是植株主蔓上真葉的數量,以真葉伸展開為準。植株最大葉葉長和葉寬以該植株最大葉的葉長和葉寬為準,利用公式[8]葉面積=葉長×葉寬×0.66計算植株最大葉葉面積。植株地上部分鮮重測定時,將植株拔出,去除根部,用臺秤測定地上部分鮮重。植株莖粗采用游標卡尺測定,以植株第1莖節中部為準。果實縱徑和橫徑用游標卡尺測定。果重在坐果后第4 d用臺秤測定,將果實摘下稱重。果實采收后測定果實品質。
數據采用Exce12013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1葉片數
植株葉片數與定植天數之間具有高度的線性關系。由圖1可知,定植后1~36 d,植株葉片數隨定植天數增加呈現線性增長,37 d植株整枝打頂后,葉片數不再發生變化。表明在定植至打頂期間,植株葉片生長速度基本保持一致,植株葉片數(y)與定植天數(x)的關系函數為y=0.638 9x+ 0.387 6,R2=0.974 5。在植株打頂后,主要是植株葉片葉面積增大,以利于加強光合作用。

圖1 甬甜5號植株葉片數隨定植后天數的變化
2.2最大葉葉面積
植株最大葉葉面積與定植天數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由圖2可知,定植后1~12 d,植株最大葉葉面積隨定植天數增加緩慢增長,此時植株處于緩苗期,植株根系的生長較葉片旺盛;定植后13~43 d,植株最大葉葉面積呈現快速增長,此時植株處于營養生長盛期,莖節伸長快、葉片增加快;定植后44~78 d,植株最大葉葉面積增速放緩,植株由以營養生長為主轉向以生殖生長為主。定植后44 d恰為植株坐果期,表明坐果期是植株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分界點,植株在坐果后葉片合成的光合產物主要用來供給果實發育。
2.3地上部分鮮重
由圖3可知,植株地上部分鮮重前期增長緩慢,以后增長速度逐步加快,在坐果后隨果實膨大迅速增加,后期又轉為緩慢增長。定植后1~22 d,植株地上部分鮮重增長緩慢,由2.4 g增長到94.6 g;定植后23~43 d,植株地上部分鮮重快速增加,增長到486.5 g,比22 d增長了414.27%;定植后44~57 d,植株地上部分鮮重急劇加速,增長到1 604.1 g,比43 d增加1 117.6 g,增長了229.72%;定植后58~78 d,植株地上部分鮮重增速放緩,增加到1 844.7 g,僅比57 d增加240.6 g。

圖2 甬甜5號植株最大葉葉面積隨定植后天數的變化

圖3 甬甜5號植株地上部分鮮重隨定植后天數的變化
2.4莖粗
由圖4可知,定植后1~36 d,植株莖粗增長較快,由4.60 mm增加到9.79 mm,表明植株處于營養生長旺期;定植后37~78 d,植株莖粗緩慢增長到10.77 mm;植株打頂后,植株莖粗沒有隨植株生育期的延長而顯著增長,表明植株莖粗的增長主要是在伸蔓期,培育粗壯的莖,需要此期加強肥水管理。
2.5果實縱徑與橫徑
由圖5可知,果實發育前期,縱徑與橫徑隨定植天數呈現線性增長,在后期果實發育成型后增速放緩。定植后43~57 d(坐果后4~18 d)是果實縱、橫徑快速增長期,也是果重快速增加的時期。定植后58~78 d(坐果后19~39 d),果實縱、橫徑增加緩慢,果實大小發育漸趨完成,主要進行果實內干物質的積累和糖分的轉化。

圖4 甬甜5號植株莖粗隨定植后天數的變化

圖5 甬甜5號果實縱徑、橫徑隨定植后天數的變化
2.6單果重
由圖6可知,定植后43~57 d(坐果后4~18 d)是果重快速增長期,由59.80 g增長到1 006.00 g;定植后第58~64 d(坐果后19~25 d),果重增速放緩,僅由1 006.00 g增長到1 085.33 g;定植后第65~78 d(坐果后26~39 d),果重增速略微加快,最終增長到1 232.77 g。表明甜瓜果實生長速度呈現“慢-快-慢”的“S”形曲線變化過程,這與果實縱、橫徑隨定植天數的變化規律是一致的。

圖6 甬甜5號果重隨定植后天數的變化
2.7果實品質
果實采收后,對果實品質進行測定。甬甜5號表現為果實整齊、商品率高、口感松脆、品質優,果實橢圓,白皮橙肉,細稀網紋,平均單果重1.29 kg,平均縱徑16.4 cm,平均橫徑12.1 cm,果形指數約0.74,平均果肉厚2.5 cm,平均中心糖15.4%,平均邊緣糖13.7%。
本試驗甬甜5號果實的特征特性與大田高產栽培的表現一致,表明在此栽培條件下獲得的植株葉片數、植株最大葉葉長和葉寬、植株地上部分鮮重、植株莖粗、果實縱橫徑和果重與定植天數的變化規律是可靠的,可以作為指導田間栽培管理的依據。
植株葉片數、植株最大葉葉面積發育與定植天數的變化規律研究均表明,定植后1~12 d,植株處于緩苗期,在澆定根水1次后,做好大棚保溫工作,以促緩苗;在定植后13~43 d,植株處于營養生長盛期,此期植株主要是伸蔓,完成植株莖蔓和葉面積增長,田間管理以整枝打頂為主,由于植株生長迅速,整枝要及時;在定植后44~78 d,植株由以營養生長為主轉向以生殖生長為主,此期植株主要是完成果實發育。
果實縱徑和橫徑、果重與定植天數的變化規律的研究均表明,甜瓜果實發育分為果實快速膨大期和糖分積累期。果實快速膨大期在坐果后4 ~18 d,是果實縱徑和橫徑快速增長期,也是果重快速增加的時期;果實糖分積累期在坐果后19 ~39 d,果實縱徑和橫徑緩慢增加,果實大小發育完成,主要是果實內營養物質轉化、糖分積累。因此,坐果后4~18 d是果實成型的關鍵期,坐果后19~39 d是果實口感風味形成的關鍵期,這與王懷松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在甜瓜栽培過程中,應在坐果后6,15 d分別追施膨果肥1次,在坐果后23,33 d分別噴施微量元素葉面肥1次。
早春栽培條件下,甬甜5號平均單果重為1.29 kg,果型偏小,建議留2個瓜,以提高產量。甜瓜植株和果實生長發育與溫度、光照、栽培茬口密切相關。本試驗結果僅供小哈密瓜類品種春季栽培參考,秋季栽培結果如何有待進一步試驗。
參考文獻:
[1]伍德林,毛罕平,李萍萍.我國設施園藝作物生長模型研究進展[J].長江蔬菜,2007(2):36-40.
[2]袁昌梅,羅衛紅,邰翔,等.溫室網紋甜瓜干物質分配、產量形成與采收期模擬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6,39(2):353-360.
[3]袁昌梅,羅衛紅,張生飛,等.溫室網紋甜瓜葉面積與光合生產模擬模型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6,29 (1):7-12.
[4]袁昌梅,羅衛紅,張生飛,等.溫室網紋甜瓜發育模擬模型研究[J].園藝學報,2005,32(2):262-267.
[5]張大龍,常毅博,李建明,等.大棚甜瓜蒸騰規律及其影響因子[J].生態學報,2014,34(4):953-962.
[6]王懷松,張志斌,賀超興,等.網紋甜瓜果實發育規律的觀察[J].中國西瓜甜瓜,2002(2):20-21.
[7]吳文勇,楊培嶺,劉洪祿,等.溫室滴灌條件下西瓜甜瓜根冠發育規律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04,21(4):57-59.
[8]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中國園藝學會西甜瓜專業委員會,中國園藝協會西甜瓜協會.中國西瓜甜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張才德)
通信作者:臧全宇,女,碩士,E-mai1:zqy0711@163.com。
作者簡介:馬二磊(1984—),男,河南開封人,碩士,從事甜瓜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工作,E-mai1:me11984@126.com。
基金項目:寧波市農業科技攻關項目(2014C10024);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寧波綜合試驗站項目(CARS-26-30);寧波市科技富民項目(2015C10039)
收稿日期:2015-12-29
中圖分類號:S6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3-0318-03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