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為棟,趙永彬,陳銀龍,吳 偉,陳海平
(1.臺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臨海 317000;2.浙江省種子管理總站,浙江杭州 310020)
文獻著錄格式:屈為棟,趙永彬,陳銀龍,等.覆膜方式和栽培密度對仙居紅芋生長與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332-334.
?
覆膜方式和栽培密度對仙居紅芋生長與產量的影響
屈為棟1,趙永彬1,陳銀龍1,吳 偉2,陳海平1
(1.臺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臨海 317000;2.浙江省種子管理總站,浙江杭州 310020)
文獻著錄格式:屈為棟,趙永彬,陳銀龍,等.覆膜方式和栽培密度對仙居紅芋生長與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332-334.
摘 要:以脫毒仙居紅芋為試驗材料,開展不同覆膜方式及栽培密度對其生長和產量影響的比較試驗。結果表明,薄膜覆蓋均能不同程度地提早芋頭的出苗期與始收期;結合產量以及經濟效益等因素,采用雙膜覆蓋,栽培密度以株行距35 cm×90 cm為好,與裸地栽培比較,可提早上市36 d,667 m2產量達2 310.15 kg,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開或者減輕芋頭常見病害的為害。
關鍵詞:芋;覆膜;栽培密度;生長;產量
仙居紅芋是仙居縣一個優良的芋地方品種,屬多子芋類型,以子芋及孫芋為食用部分。該品種中早熟,芋身卵圓形,皮紅肉白,口感軟糯,深受當地民眾喜歡。當前,紅芋栽培管理粗放,技術不規范,芋頭“煮不熟”的現象時有發生。目前,關于芋的研究報道主要集中在芋種質資源類型分析等方面[1-2],栽培技術方面也有部分報道[3-4],如張月仙等[5]采用單層地膜覆蓋,大幅提早芋上市時間。但關于多膜覆蓋以及栽種密度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為此,以仙居本地主栽品種仙居紅芋為試驗材料,開展覆膜方式及栽培密度研究,以期提高芋頭產量和品質,增加芋農經濟收益。
1.1供試材料
供試材料為仙居本地主栽品種仙居紅芋種芋,由浙江省薯芋類種質資源圃提供。
1.2處理設計
試驗在臺州市農業科學院本部基地進行,栽培時間為2月11日。土壤為壤土,前茬作物為絲瓜,土壤肥力中等。
覆膜試驗設三膜(白地膜+小拱棚+大棚)、雙膜(白地膜+小拱棚)、單膜3個處理,以裸地栽培為對照,株行距35 cm×90 cm;密度試驗中,株距分別設為25,30,35,40,45和50 cm 6個水平,行距均為90 cm,采用雙膜栽培。
覆膜試驗與栽種密度試驗均起壟栽培,壟寬70 cm,溝寬20 cm,每壟一行,行距90 cm。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20 m2,四周設保護行。每667 m2施復合肥100 kg、硫酸鉀60 kg,其中,60%作為基肥施入,其余40%在分蘗前追肥施入。芋頭出苗后要及時人工破膜,根據芋生長情況,在其分蘗前幾天及時去掉所覆蓋的各層薄膜。其他日常田間管理一致。
1.3測定及考查項目
考查各處理的出苗期、分蘗期、始收期、生長期,并對單株芋的子孫芋數量、單芋質量、單株產量、單位面積產量進行考查。另對各覆膜試驗芋頭進行田間留樣,待其生長到裸地栽培最終收獲期,進行延期測產。對仙居紅芋生長期間主要病蟲害發病情況進行考查。具體測定及考查方法參考黃新芳等[6]的方法。
2.1對生育期的影響
地膜覆蓋可有效提高地溫,促進芋頭出苗。各處理均于2月11日播種,但出苗日期差異較大。如表1所示,三膜覆蓋出苗最快,其次為雙膜覆蓋、單膜覆蓋,裸地栽培出苗最晚。其中,三膜覆蓋從播種到出苗用時22 d,比雙膜、單膜覆膜及裸地栽培分別提早17,27和36 d。同時,覆膜栽培比裸地栽培的分蘗期、始收期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其中,三膜覆蓋始收期為8月12日,而裸地栽培則要到9月28日,二者相差47 d。另外,本研究發現,不同密度栽培對仙居紅芋生育期沒有影響。

表1 覆膜方式對仙居紅芋生育期的影響
2.2對經濟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覆膜各處理中,三膜覆蓋在始收期無論從單株芋數量、芋質量還是產量上均表現最差。與裸地栽培相比,單膜覆蓋始收期無論從產量還是經濟性狀上均表現最好,667 m2產量達2 661.70 kg,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芋頭產量的增加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而采用覆膜栽培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芋頭營養積累的時間,故而產量在始收期表現一般。但從延期收獲數據看,各覆膜栽培的產量均比裸地栽培高,其中,單膜覆蓋最高,667 m2產量達2 761.56 kg。這表明,多膜覆蓋雖然對促苗早發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在除膜后生長條件一致的情況下,覆膜越多的處理“早熟”現象越明顯,在最適宜生長時期的長勢反而變弱,影響最終產量。

表2 覆膜方式對仙居紅芋經濟性狀的影響
影響芋產量構成的因素包括密度、單株芋數量、芋質量等[7]。由表3可知,密度越高,芋單株性狀越差。當栽種密度為25 cm×90 cm時,單株子孫芋數量僅為14.5個,單芋質量45.10 g,單株產量0.654 kg;當栽種密度為50 cm×90 cm時,單芋質量達到71.35 g,單株產量達到1.320 kg。這與單株營養面積有關,充足的光合面積可以積累足夠的養分,達到高產目標。但是群體產量不僅與單位個體有關,還與群體數量正相關,只有二者達到一定平衡,群體產量才會最高。由表3可知,當栽種密度為35 cm×90 cm時,667 m2產量最高,達到2 310.15 kg。

表3 栽培密度對仙居紅芋經濟性狀的影響
2.3對主要病害的影響
仙居紅芋的主要病害為疫病、污斑病。這兩種病害在浙江地區的發病高峰期為7月初至9月上旬,此時高溫多雨。經田間考查發現,采用三膜、雙膜覆蓋,芋頭早期長勢較旺,但小拱棚內高溫高濕,疫病、污斑病時有發生,需根據情況防治;而單膜覆蓋和裸地栽培病害較少。但在生長后期,三膜覆蓋及雙膜覆蓋接近成熟,可減少用藥量;而單膜覆蓋和裸地栽培處于生長旺期及病害高發期,則需重點防治。因此,多膜覆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開病害高發期,減少用藥量。不同栽種密度則對植株發病無明顯差異。
本研究表明,薄膜覆蓋能提早芋頭的出苗期及始收期。考慮到提早上市對芋頭價格的影響,結合產量以及經濟效益等,建議采用雙膜覆蓋,栽培密度以株行距35 cm×90 cm為好。與裸地栽培比較,前述生產方式可使仙居紅芋提早上市36 d,667 m2產量達2 310.15 kg,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開或者減輕芋頭常見病害的為害。
參考文獻:
[1]董紅霞,柯衛東,黃新芳,等.基于ISSR標記的中國芋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4,15(2):286-291.
[2]孫亞林,黃新芳,何燕紅,等.運用層次分析法評價多子芋種質資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5(1):16-22.
[3]孫倩倩,趙歡,呂慧峰,等.平衡施肥對芋頭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的影響[J].長江蔬菜(學術版),2010(2):55-60.
[4]王安,吳薇,焦慶清,等.基于芋頭地膜覆蓋條件下土壤溫度的綜合評價[J].江蘇農業學報,2015(4):798-805.
[5]張月仙,賴小芳.早熟毛芋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07(3):92-93.
[6]黃新芳,柯衛東.芋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7]黃新芳,柯衛東,劉玉平,等.連作對芋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J].長江蔬菜,2001(4):33-34.
(責任編輯:高 峻)
作者簡介:屈為棟(1965—),男,浙江臨海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蔬菜栽培及育種方面的工作,E-mai1:tznkyqwd3608@163.com。
基金項目:臺州市科技計劃項目(131ky24);浙江省現代種業發展項目([2015]181)
收稿日期:2015-11-09
中圖分類號:S63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3-0332-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