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紅,伍建平,陶云彬,張 賢,曹 凱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環境資源與土壤肥料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2.蘭溪市游埠農技推廣站,浙江蘭溪 321106;3.蘭溪市農業局土肥站,浙江蘭溪 321100)
文獻著錄格式:王建紅,伍建平,陶云彬,等.油菜與紫云英混播對油菜產量和紫云英養分累積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 (3):359-360,363.
?
油菜與紫云英混播對油菜產量和紫云英養分累積的影響
王建紅1,伍建平2,陶云彬3,張 賢1,曹 凱1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環境資源與土壤肥料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2.蘭溪市游埠農技推廣站,浙江蘭溪 321106;3.蘭溪市農業局土肥站,浙江蘭溪 321100)
文獻著錄格式:王建紅,伍建平,陶云彬,等.油菜與紫云英混播對油菜產量和紫云英養分累積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 (3):359-360,363.
摘 要:采用裂區試驗設計,研究油菜與紫云英不同用種量配比對油菜產量和紫云英養分累積的影響。結果表明,油菜與紫云英混種直播,油菜用種量6.0 kg·hm(-2),紫云英用種量13.5 kg·hm(-2)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用種量配比方案,這一方案在獲得較高油菜籽產量的同時,還可獲得一定數量的紫云英綠肥養分,可以作為油菜與紫云英混種直播的技術標準之一。
關鍵詞:油菜;紫云英;混播;產量;養分累積
油菜的傳統栽培方式是育苗移栽,這種栽培方式與直播油菜相比高產優勢明顯[1]。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移栽油菜的勞動力成本也顯著增加,與直播油菜相比增產不增效的情況逐步顯現[2],因此在一些不追求油菜高產的地區直播油菜的面積在逐年增加。此外,農業生產中片面追求高產而采用的重施化肥措施導致土壤肥力結構退化的現象日趨嚴重,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已成為實現土壤資源持續利用的重要課題[3-4]。浙江省的蘭溪、金華等地21世紀初在生產上出現了油菜與紫云英混種直播的栽培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具有省工節本的特點,另一方面在收獲油菜籽的同時還可以生產一定數量的紫云英綠肥,不僅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還可以減少后季作物的化肥用量,從而實現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達到一舉兩得的目的,這一模式一出現后就被一些地方的農民接受。當前,油菜與紫云英混種直播的種植模式雖然已在生產上出現,但相應的技術并不完善,如直播后的種子覆蓋問題、油菜與紫云英種子的合理配比等問題并沒有在生產中得到深入研究[5]。本研究通過油菜與紫云英不同用種量配比大田試驗,提出油菜產量和紫云英鮮草產量最大化的用種量配比技術,可以為油菜與紫云英混種直播技術的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1.1供試材料
試驗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浙江省蘭溪市游埠鎮邵家村(29°08′33″N,119°22′31″E)進行。供試土壤類型為泥質田水稻土,試驗前茬為晚稻。試驗前測得供試土壤的主要肥力指標為:土壤有機質27.8 g·kg-1,全氮1.52 g·kg-1,堿解氮164 mg·kg-1,速效磷15.3 mg·kg-1,速效鉀84.7 g·kg-1,pH值5.80。
供試的油菜品種為當地主栽的浙油51,紫云英綠肥品種為遲熟型的寧波大橋種。試驗測得紫云英鮮草干物質的養分含量為N 2.10%,P2O50.41%,K2O 2.33%。
1.2處理設計
試驗采用裂區設計,油菜用種量為6.0,4.5,3.0 kg·hm-2共3個水平(分別以Y1,Y2,Y3表示),紫云英用種量分別為22.5,18.0和13.5 kg· hm-2共3個水平(分別以Z1,Z2,Z3表示),油菜與紫云英種子共9個混合配比處理,以油菜常規播種量4.5 kg·hm-2為對照,試驗共設10個處理(表1)。試驗地選擇土壤質地相對均一的水稻田,在晚稻收割后劃分小區,小區面積20 m2,小區規格4m×5m,重復3次,共30個小區。2014年10月14日晚稻收割,15日劃分小區,16日播種,播種時施基肥1次,播種后各小區通過開溝劃分小區,溝寬25 cm,深15 cm,將開溝出來的泥土均勻撒施在小區表面用于種子覆蓋。各小區施肥N∶P2O5∶K2O為150 kg·hm-2∶60 kg·hm-2∶172.5 kg·hm-2,氮肥用尿素,磷肥用過磷酸鈣,鉀肥用氯化鉀。磷肥1次基施,氮肥和鉀肥基施1次,追施1次,用量各占50%,追肥時間在2015年2月15日。2015年5 月8日油菜與紫云英同日分開收獲。

表1 各處理用種量配比
1.3測定方法
油菜成熟后連桿收割并稱鮮重,將油菜桿自然曬干后脫粒得油菜籽,將油菜籽自然曬干后稱重得油菜籽產量。油菜連桿收割后再收割紫云英鮮草稱重得鮮草產量,同時每小區取1 kg紫云英鮮草在105℃殺青2 h,然后85℃烘干測定紫云英鮮草干物質質量,并將烘干得到的紫云英干草用于測定紫云英干物質的氮、磷、鉀養分含量。
土壤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滴定法,全氮采用硫酸-雙氧水消煮蒸餾滴定法;土壤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速效磷采用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速效鉀采用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pH采用電位法;紫云英植株中全氮采用濃硫酸-雙氧水消煮奈氏比色法,全磷采用濃硫酸-雙氧水消煮釩鉬黃比色法,全鉀采用濃硫酸-雙氧水消煮火焰光度法[6]。
1.4數據分析
采用Exce1 2003,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1油菜產量
種植油菜以油菜籽高產為目標。由表2可知,油菜與紫云英混播對油菜連桿鮮產量和油菜籽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減產影響,各混播處理與單播油菜對照處理相比,除了Y1Z3處理油菜連桿鮮產量與對照處理差異不顯著外,其他混播處理都顯著減產;油菜籽產量的變化特征與油菜連桿鮮產量的變化相似。從鮮桿/籽值分析,6.0 kg·hm-2油菜種子配不同比例紫云英種子的處理鮮桿/籽平均值為8.00,與對照處理8.01接近,其他2個油菜用種量水平的鮮桿/籽平均值均高于對照處理。試驗結果表明,油菜與紫云英混播,Y1Z3處理最有利于油菜籽高產,雖然油產籽產量略低于對照處理,但減產沒有達到顯著水平;油菜與紫云英混播容易造成油產籽減產,一方面主要是造成油菜連桿鮮產量的降低從而降低油菜籽產量,另一方面混播還會造成鮮桿/籽值的增加,降低油菜的結籽率,從而造成減產。

表2 油菜與紫云英混播對油菜產量的影響
2.2紫云英鮮草產量與養分累積量
油菜與紫云英混播,一方面可以獲得油菜籽,另一方面紫云英鮮草還田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并為后季作物提供一定數量的養分,從而減少后季作物的化肥用量,達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作用。由表3可知,油菜與紫云英混播各處理均能獲得一定數量的紫云英鮮草,其中以Y3Z1處理紫云英鮮草產量最高,達到15.80 t·hm-2,Y1Z1處理產量最低,僅為10.25 t·hm-2。試驗測得各處理紫云英鮮草干物質含量差異不顯著,因此Y3Z1處理紫云英鮮草的氮、磷、鉀養分累積量也最大,分別達到63.08 kg·hm-2,12.31 kg·hm-2,69.98 kg·hm-2,累計的養分含量相當于尿素137.13 kg·hm-2,過磷酸鈣72.41 kg·hm-2,氯化鉀116.63 kg·hm-2,紫云英的養分累積效果明顯。
Y3Z1處理雖然養分累積效果明顯,但該處理油菜籽的產量顯著低于對照處理(表2),只有對照處理產量的60.16%。Y1Z3處理雖然紫云英養分累積量不如Y3Z1處理,但該處理油菜籽產量最接近對照處理,在生產上易于被農民接受。

表3 油菜與紫云英混播對紫云英鮮草產量和養分累積量的影響
油菜與紫云英混種直播是21世紀以來生產上出現的一種新型種植模式,該模式具有省工節本的特材簡單,不僅省時、高效,而且還可以快速、直觀地檢測出非整倍體。本試驗中,該方法對矮牽牛植株倍性鑒定的準確率為96.7%,認為流式細胞儀測定法可以用于矮牽牛植株的早期快速倍性鑒定。
參考文獻:
[1]白三平.矮牽牛雜交育種的初步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6.
[2]劉輝,沈國正,傅巧娟,等.矮牽牛花藥培養技術初探[J].浙江農業科學,2012(6):1291-1294.
[3]周元昌.抱子甘藍花培苗倍性的快速鑒定[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1(1):55-58.
[4]王秀英,巫東堂,趙軍良,等.大白菜品種間小孢子培養胚誘導率比較[J].山西農業科學,2008,36(12):67-68,71.
[5]成妍,馬蓉麗,焦彥生,等.辣椒游離小孢子培養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3):288-291
[6]王麗花,楊秀梅,吳學尉,等.非洲菊大孢子再生植株倍性的快速鑒定方法[J].西北農業學報,2013,22(1):155-161.點,也是一種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種植模式,有利于土壤資源的持續利用,是一種值得在生產上推廣的種植模式。試驗結果表明,油菜與紫云英混種直播,合理的用種量比例是決定該模式兩種作物獲得理想產量的關鍵技術之一,綜合考慮該模式兩種作物的產量與效益因素,本試驗條件下,油菜與紫云英混種直播時油菜用種量6.0 kg·hm-2,紫云英用種量13.5 kg· hm-2,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種子配比方案,這一方案在保證獲得較高油菜籽產量的同時還可獲得一定數量的綠肥養分,值得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責任編輯:張 韻)
[1]羅紅劍,萬江紅,陳陽琴,等.不同栽培方式油菜產量和經濟效益比較分析[J].耕作與栽培,2013(2):30-31.
[2]符家安,李金華,張先榮,等.直播油菜高密高產栽培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18):29-30.
[3]吳社蘭,周可金.油菜與紫云英混作系統的密度效應研究[J].作物雜志,2008(2):57-59.
[4]周可金,邢君,博毓紅,等.油菜與紫云英混作的生理生態效應[J].應用生態學報,2005,16(8):1477-1481.
[5]翟國棟,汪航,周建光,等.稻田紫云英與油菜不同比例混種作綠肥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24):240-241.
[6]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25-97.
(責任編輯:張 韻)
作者簡介:王建紅(1971—),男,浙江淳安人,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土壤改良與草業開發利用研究工作,E-mai1:jianhong1203 @sina.com。
基金項目:農業部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201503112-08)
收稿日期:2015-10-26
中圖分類號:S541+.3;S56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3-0359-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