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輝,李性苑,楊 芩,宋盛英,任永權,黃紹海
(1.凱里學院環境與生命科學分院,貴州凱里 556011;2.黔東南州林業局種苗與科技推廣站,貴州凱里 556000;3.黔東南州林業局,貴州凱里 556000)
文獻著錄格式:張國輝,李性苑,楊芩,等.麻江縣藍莓重要病蟲害的種類調查和病原鑒定[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372-375.
?
麻江縣藍莓重要病蟲害的種類調查和病原鑒定
張國輝1,李性苑1,楊 芩1,宋盛英2,任永權1,黃紹海3
(1.凱里學院環境與生命科學分院,貴州凱里 556011;2.黔東南州林業局種苗與科技推廣站,貴州凱里 556000;3.黔東南州林業局,貴州凱里 556000)
文獻著錄格式:張國輝,李性苑,楊芩,等.麻江縣藍莓重要病蟲害的種類調查和病原鑒定[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372-375.
摘 要:2015年5月,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藍莓種植地發生2種重要真菌病害和1種鱗翅目幼蟲導致的蟲害,采用ITS保守序列測序和形態學鑒定的方法對菌株進行鑒定。結果表明,病原菌為烏飯樹擬莖點霉(Phomopsis vaccinii)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其導致的真菌病害分別為藍莓枝枯病和果腐病;害蟲為綠尾大蠶蛾(Actias selene ningpoana Fe1der)的幼蟲。
關鍵詞:藍莓;烏飯樹擬莖點霉;葡萄座腔菌;綠尾大蠶蛾
藍莓(Vaccnium uliginosum)為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其果實具有保健作用,被國際糧農組織列為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和功能食品[1-2]。國內的藍莓主要產地在東北地區、內蒙古、山東、浙江、貴州、云南等地。目前,有關藍莓已做過詳細報道的病害有藍莓灰霉病[3]、根癌病[4]、炭疽病[5]和圓斑病[6]等。此外,僵果病、銹病、白粉病[7]等雖有報道,但未進行詳盡的病原鑒定及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藍莓枝枯病和果腐病在國內外均有報道,但其病原菌在不同地區均有不同[8-11]。筆者通過科學的研究手段對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藍莓種植基地的枝枯病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為藍莓枝枯病的病原鑒定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2015年5月,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藍莓種植基地大面積暴發了2種嚴重的首發真菌病害——枝枯病和果腐病,給當地藍莓產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此外,筆者調研中首次發現了藍莓害蟲綠尾大蠶蛾(Actias selene ningpoana Fe1der)的幼蟲。為減少病蟲害的影響,充實黔東南州藍莓病蟲害科研資料,現對3種病蟲害進行研究報道。
1.1材料
室外病害調查于2015年8月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藍莓種植基地進行,主要進行病蟲害調查和標本采集,同時記錄病蟲害的發病特點并進行拍照;室內試驗在凱里學院微生物實驗室進行。
藍莓的病葉和病果采集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藍莓種植基地。供試培養基為PSA和PDA培養基。試驗藥劑包括0.1%升汞溶液、70%乙醇、鏈霉素和工業酒精。
1.2方法
觀察并描述藍莓病蟲害的為害程度、發病部位的病斑顏色、形態和大小等,同時對發病部位進行拍照。對藍莓發病部位采用組織分離法分離病原菌,對菌落進行分離純化,直至獲得純培養。在顯微鏡下對病原菌進行鏡檢拍照,同時對致病菌的菌絲和孢子大小進行測量和記錄。對害蟲的形態特征進行觀察研究并拍照。
2.1藍莓枝枯病
2.1.1藍莓枝枯病癥狀
調查表明,麻江縣各地區的藍莓枝枯病侵染發病高峰期在5月左右。發病初期在嫩枝頂端形成褐色的小病斑,隨后病斑由枝梢向下逐漸擴展,常引起嫩枝頂端枯死,后期發病嫩枝頂端變褐壞死,并且發病部位產生大量的小黑點,即分生孢子器。
2.1.2形態特征和鑒定結果
分生孢子器產生2種類型的分生孢子。α型分生孢子無色,單孢,卵圓形至橢圓形,有2個明顯油球,大小為(8.33~16.68)μm×(2.49~ 4.58)μm;β型分生孢子無色,單孢,線形,直或彎曲,無隔膜,一端常呈鉤狀,無油球(圖1),大小為(14.52~18.75)μm×(0.31~0.47)μm。分生孢子器直徑200~500 μm。分生孢子梗紡錘形,常分支,具1~2隔膜,分生孢子梗多數單梗,無色,直立,叢生,頂端著生單個分生孢子(圖2)。

圖1 烏飯樹擬莖點霉的α型和β型分生孢子(10×40)

圖2 烏飯樹擬莖點霉產孢細胞及正在形成的分生孢子(10×40)
采用ITS保守序列測序和形態學鑒定的方法對所得菌株進行鑒定。結果表明,病原菌為烏飯樹擬莖點霉(Phomopsis vaccinii Shear),即越橘間座殼(Diaporthe vaccinii Shear)的無性階段。
2.2藍莓果腐病
2.2.1藍莓果腐病癥狀
藍莓果實的果蒂處出現腐爛變褐,發病部位略微凹陷,表面灰白色,有凸起狀小黑點,聚集成片,發病邊緣紅褐色,病健交界清晰。
2.2.2形態特征和鑒定結果
菌絲深褐色,粗壯,有分枝和隔膜,基內菌絲與培養基結合緊密,營養菌絲生長迅速,初期白色后期黑褐色,大小4.15~9.38 μm,在培養基上聚結成黑色菌絲團。子囊球形或近球形,大小為94.75~167.10 μm,暗褐色至黑色,內有多個無色透明的子囊(圖3)。

圖3 葡萄座腔菌屬
采用ITS保守序列測序和形態學鑒定的方法對所得菌株進行鑒定。結果表明,病原菌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屬于子囊菌亞門子囊菌綱假球殼目葡萄座腔菌科真菌。
2.3藍莓害蟲——綠尾大蠶蛾幼蟲
幼蟲食葉,低齡幼蟲食葉成缺刻或孔洞,稍大時可把全葉吃光,僅殘留葉柄或葉脈。幼蟲體型大,故食葉量大,為害重。
幼蟲在藍莓樹枝上,頭部朝上,常以腹足抱握樹枝,然后用胸足將葉片抓住取食。該幼蟲體長80~100 mm,體黃綠色,粗壯。體各節背面具黃色瘤突,前胸5個,中、后胸各8個,腹部每節6個,其中第2,3胸節和第8腹節上的瘤突較大,頂黃基黑,他處毛瘤端藍色基部棕黑色,瘤上著生深褐色刺及白色長毛。第1~8腹節氣門上線由紅、黃色組成。尾足特大,臀板暗紫色(圖4)。形態學鑒定的結果表明該幼蟲為綠尾大蠶蛾幼蟲。

圖4 藍莓害蟲綠尾大蠶蛾幼蟲
3.1藍莓枝枯病和果腐病在國內外研究中存在的爭議
國內外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產區藍莓枝枯病的病原菌有所不同,遼寧省部分藍莓產區主要病原菌為葡萄座腔菌屬(Botryosphaeria dothidea);山東省報道的是烏飯樹擬莖點霉(Phomopsis vaccinii)所致藍莓枝枯病在國內的首次發現;而云南省報道的類似枝枯病癥狀的致病菌卻為殼梭孢菌屬(Neofusicoccum spp.)和葡萄座腔菌屬(Botryosphaeria dothidea);2014年在山東省藍莓種植區發現1種枝枯病害,致病菌為棒狀擬盤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12]。由此可見,藍莓枝枯病的病原菌不是專一的。
國內對藍莓果腐病的報道,病原為Diaporthe vaccinii Shear.,無性世代為Phomopsis vaccinii,在新公布的《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中將Diaporthe vaccinii Shear.增為新的檢疫性病害[11]。烏飯樹擬莖點霉可導致藍莓枝枯病,也可侵染藍莓的葉片和果實,導致藍莓的果實腐爛病[8]。筆者研究表明,葡萄座腔菌(B.dothidea)也可導致藍莓果腐病,為國內藍莓果腐病的病害鑒定提供了科研資料。
本研究表明,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藍莓枝枯病和果腐病的病原菌分別為重要致病菌烏飯樹擬莖點霉(P.vaccinii)和葡萄座腔菌(B.dothidea)。另外鑒于國內外藍莓枝枯病和果腐病的病原菌多樣性和上述研究,烏飯樹擬莖點霉(P.vaccinii)和葡萄座腔菌(B.dothidea)2種致病菌復合侵染也大有可能性,這對麻江縣藍莓的今后種植會造成極大的為害,為國內藍莓生產上流行性和破壞性最強的病害致病菌,本次研究對于科學有效防治藍莓病害具有重要意義。
3.2藍莓病蟲害的防控措施
調查黔東南州藍莓當前主要病蟲害種類、為害程度、發生的基本條件,探索以生物防治和農業措施防治為主的可能性是以后的研究重點。由于生物防治技術易于同其他植物保護措施協調配合并能節約能源,同時防治作用持久、產品無殘留、不污染環境、對人和其他生物安全、對病蟲害的殺傷特異性強,因此,生物防治必將在藍莓有害生物綜合防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是今后的研究難點。
在病害侵染方面,藍莓作為葡萄座腔菌(B.dothidea)的新寄主植物于2012年在國內首次報道,鑒于藍莓枝枯病可對植株造成毀滅性的影響,所以積極深入研究病害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13]。藍莓枝枯病的防治較難,應制定合理的病害控制策略,并盡可能地兼顧藍莓灰霉病、炭疽病和僵果病等病害的防控[10]。由于擬莖點霉和葡萄座腔菌2種病原菌可產生復合侵染,在生產中較難防治。另外要注意減少葡萄座腔菌(B.dothidea)侵染來源,其寄主廣泛,源于其他果樹寄主可能為藍莓枝枯病的發生提供初侵染源。因此,藍莓栽培要考慮到周邊其他果樹寄主的栽植和相關病害發生動態情況,這可為藍莓枝枯病的早期監測及綜合防控奠定基礎[14]。近年來,菌根真菌已成為藍莓的一個研究熱點。藍莓屬于淺根系和無根毛植物,與菌根真菌形成互惠共生關系,具有增強藍莓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等作用。因此,篩選高效菌根真菌和制備菌根制劑對藍莓的生產將有深遠的影響[15]。植物檢疫方面,在2011年頒布的《關于進口智利鮮食藍莓植物檢驗檢疫要求公告》和由國內風險評估專家提交的《智利藍莓輸華有害生物風險分析報告》中,對藍莓重要病害的檢疫提出要求,防止國外藍莓檢疫性病害傳入中國[16]。
藍莓害蟲綠尾大蠶蛾(Actias selene ningpoana Fe1der)的高齡幼蟲夜間取食量明顯高于白天,4齡后食量猛增。隨著食量的增大,幼蟲行動愈加遲鈍。有機藍莓產業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防控:秋后至發芽前清除落葉、雜草,并摘除樹上蟲繭,集中處理(人工防治);在成蟲發生期,利用其趨光性,設置黑光燈或高壓汞燈誘殺(物理防治);在各代幼蟲2齡時期,噴施Bt乳劑(含孢量120 億·m L-1)100倍液,防效可達70%~80%,或者利用天敵赤眼蜂和黑紋黃瘤姬蜂進行防控(生物防治)[17]。
目前,黔東南州麻江縣首次發現藍莓的枝枯病、果腐病和害蟲綠尾大蠶蛾幼蟲,必須密切注意這3種病蟲害的侵染發生情況,及時對這些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控,避免和減少此類病蟲害的傳播影響當地的藍莓生產。另外,為確保藍莓病蟲害鑒定的可靠性,加強室內分離純化鑒定的科研工作量,糾正以病害特征為主的鑒定方法,以免影響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體智,遲峰.丹東地區藍莓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遼寧林業科技,2015,4:59-62.
[2]史海芝,劉惠民.國內外藍莓研究現狀[J].江蘇林業科技,2009,36(4):48-50.
[3]董克鋒,姜惠鐵,高海霞.冬暖棚有機藍莓園藍莓灰霉病發生及預防措施[J].中國果樹,2012,5:67-68.
[4]傅俊范,彭超,嚴雪瑞.藍莓根癌病發生調查及病原鑒定[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1,33(3):283-286,292.
[5]徐成楠,王亞南,胡同樂,等.藍莓炭疽病病原菌鑒定及致病性測定[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20):3992-3998.
[6]陳長卿,張博,楊麗娜,等.越橘圓斑病病原菌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1,39(1):95-96.
[7]竇連登,張紅軍,黃國輝,等.遼寧藍莓病害的發生調查[J].中國果樹,2009(2):64-65.
[8]岳清華,趙洪海,梁晨,等.藍莓擬莖點枝枯病的病原[J].菌物學報,2013,32(6):959-966.
[9]余磊,趙建榮,Rarisara Impaprasert,等.藍莓枝枯病病原菌鑒定[J].植物病理學報,2013,43(4):421-425.
[10]徐成楠,遲福梅,冀志蕊.藍莓葡萄座腔菌枝枯病研究進展[J].中國果樹,2014(5):71-73.
[11]劉會梅,王向軍.關注檢疫新病害:藍莓果腐病[J].植物檢疫,2008,22(5):305-307.
[12]趙洪海,岳清華,梁晨.藍莓擬盤多毛孢枝枯病的病原菌[J].菌物學報,2014,33(3):577-583.
[13]徐成楠,周宗山,張紅軍,等.藍莓枝干潰瘍病病原鑒定[J].植物病理學報,2012,42(5):532-535.
[14]徐成楠,張紅軍,遲福梅,等.藍莓枝枯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寄主范圍研究[J].中國果樹,2015(2):43-44.
[15]袁繼鑫,侯智霞.藍莓菌根研究進展[J].中國果樹,2012(4):65-66.
[16]李鑫,王有福,張寅寅,等.智利藍莓中莖潰瘍病菌的分離鑒定[J].植物檢疫,2015,29(1):33-35.
[17]呂佩珂,蘇慧蘭,龐震,等.中國現代果樹病蟲害原色圖鑒[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122-123.
(責任編輯:張瑞麟)
作者簡介:張國輝(1978—),女,遼寧東港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植物病理教學和研究工作,E-mai1:59833259@qq.com。
基金項目:貴州省普通高等學校黔東南州農林產業病蟲害鑒定及有害生物防治創新團隊(黔教合人才團隊字[2014]48號);貴州省教育廳“125計劃”重大科技專項(黔教合重大專項字[2013]028);貴州省科技廳聯合基金(黔科合J字LKK[2013]10號);凱里學院2014年“精品資源共享課”微生物學(JZGX201404)
收稿日期:2015-11-19
中圖分類號:S43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3-0372-04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