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嬌美(泰山護理職業學院,山東泰安271000)
?
序貫教學在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田嬌美
(泰山護理職業學院,山東泰安271000)
摘要:為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序貫教學,通過加強病理學與相關課程之間的知識銜接,構建完整的醫學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教學效果顯示,學生高度滿意,成績大幅度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能力顯著增強。
關鍵詞:序貫教學;護理專業;病理學
病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主要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密切聯系著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起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對培養應用型高級護理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醫學教育一般分為基礎理論課—專業理論課—臨床實習3個階段,學生只有在最后實習階段才真正接觸臨床,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嚴重脫節。在理論學習階段,時間緊、任務重,各學科知識點繁多,內容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學生忙于死記硬背,難以對知識點進行有效分析串聯;在臨床實踐時,忙于應付日常工作,動手不動腦,難以將理論知識和臨床實際問題進行有效結合,做到學以致用。為提高教學效果,更好地發揮病理學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筆者探索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序貫教學。
序貫教學體現了學生職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整個課程體系的內涵而非課程的個別部分[1]。序貫教學的實施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一是橫向綜合,通過加強平行課程間的互相聯系,促進學生總體能力的發展;二是縱向綜合,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問題緊密聯系起來,提高知識的應用水平,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病理學與前后開設的各科知識間具有一定的序貫性,正常人體結構學、正常人體功能學等醫學基礎課程是學習病理學的基礎,在基礎知識掌握較好的前提下,進而學習病理狀態時出現的形態結構改變和功能代謝變化。病理學又是學生學習內、外、婦、兒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對專業理論知識進行有效滲透與銜接,使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有序地貫通起來,構建完整的醫學知識體系,使學生對疾病特點形成全面系統的認識。
在我院2014級7個高護班探索應用序貫教學,共470人,其中女生458人,男生12人,年齡17~19歲。采用序貫教學時,以病理學知識要點為核心,以科學、適度、夠用為基本原則[2],以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為依據,以病理學課程標準為根本,因材施教。避免因內容過多、占用的時間過長而干擾了病理學核心內容的掌握。
2.1做好復習與預習,加強基礎課程之間的銜接
護理專業的病理學課程一般在正常人體結構學與正常人體功能學兩門課程結束以后才開設,學生對所學的基礎知識已有不同程度的遺忘。在實施序貫教學時,課前應布置學生對相關的基礎內容進行有效復習。學習時,從正常到異常、從簡單到復雜,有序展開,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利于學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新內容。如講授“門脈性肝硬化”的內容時,課前安排學生對正常肝臟的解剖結構和功能特點進行有效復習;課堂上從講授病因(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等)對肝細胞損傷的特點(前面病理學總論已學習)展開,逐漸推導出肝臟形態結構的改變,進一步提出假小葉的概念,并通過對假小葉與正常肝小葉進行重點比較,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其對肝臟血液循環的影響、對肝臟功能的影響,進一步歸納病人會出現什么樣的臨床表現?為什么?本節課從正常肝臟的結構到門脈性肝硬化的病理變化,再到門脈高壓癥;從正常肝臟的功能到肝功能障礙,再具體到臨床表現,將門脈性肝硬化從病因到臨床表現的知識系統化、完整化。
2.2注重培養臨床思維,為后續課程做鋪墊
病理學是學習護理專業內、外、婦、兒理論知識的基礎,要注重將臨床思維模式的培養滲透到病理學教學的過程中。例如,講授完門脈性肝硬化的病理臨床聯系后,可以留一些簡單的問題供學生思考:什么是肝性腦?。扛斡不∪藶槭裁磿霈F肝性腦???對病人存在什么樣的危險?如何避免?側支循環是如何建立的?拋磚引玉,引領學生將思維延伸到臨床護理工作中,逐漸培養臨床思維,為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奠定基礎。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構建完整的醫學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培養應用型高級護理人才的關鍵。
2.3學科內前后知識相互滲透,總論與各論緊密結合
病理學內容分為總論和各論,總論主要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共同規律,各論闡述各系統疾病發展的特殊規律[3]。只有正確理解和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才能更好地認識各器官系統疾病發展的特殊規律和本質。學習各器官系統的疾病時,要對總論相關內容進行有效滲透、復習,如學習“肺炎”一節時,肺炎屬于急性滲出性炎癥,其中大葉性肺炎為急性纖維素性炎癥,小葉性肺炎為急性化膿性炎癥,學習肺炎時先復習纖維素性炎癥和化膿性炎癥的特點,并進行對比,再講授肺炎的特點及兩者的區別,學生就能輕松掌握了[4]。
3.1學生對序貫教學的效果評價
學期結束后,對授課班級的序貫教學效果進行調查。問卷調查以無記名方式進行,由班主任統一發放、回收問卷,確保問卷的客觀性、真實性,問卷的有效率和回收率均為100%,學生對序貫教學效果的評價見表1。絕大多數學生認同序貫教學,認為序貫教學能很好地激發學習熱情,能夠將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及臨床實踐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表1 2014級學生對序貫教學效果的評價[n(%),人]
3.2學生學習成績顯著提高(見表2)
對比我院2014級7個高護班和2013級7個高護班的期末考試成績,兩級學生為同一教師授課,2013級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模式,2014級采用序貫教學模式。期末考試題型為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簡答題及病例分析題,能較好地反映學生知識的掌握水平和應用能力。根據成績分為優秀(≥85分)、良好(70~84分)、一般(60~69分)、差(≤60分)4個等級。結果顯示,2014級學生的成績明顯好于2013級(P<0.05)。

表2 2014級與2013級學生期末成績對比[n(%),人]
4.1教師綜合能力有待提高
序貫教學對教師的教學組織管理能力和醫學知識融會貫通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熟練掌握醫學各科知識,能夠按系統進行知識的細化,同時能夠因材施教,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不斷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長期以來的單科教學使得教師知識結構的深度和廣度有一定局限性,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序貫教學,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備課,不僅需要牢固掌握本課程的內容,同時需要熟悉相關的專業知識及其之間的聯系[5]。綜合來看,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序貫教學應用和推廣的關鍵。
4.2學生學習能力有待加強
受以教師為主體、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學生已習慣于被動學習,主動性差、依賴性強,課前的有效復習與預習不足,難以適應序貫教學方法的要求。同時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查閱資料的主動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知識的融會貫通。
綜上所述,序貫教學在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型高級技能人才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我們面臨著諸多困難,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學習,開闊視野,及時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為后期專業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奠定基礎,為實現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培養應用型高級技能人才的目標提供理論保障。
參考文獻:
[1]Armstrong E G,Mackey M,Spear S J.Medical education as a process Management problem[J].A cad Med,2004,79(8):721-728.
[2]趙東海,楊淑艷,鐘秀宏,等.創建病理學創新性教學模式培養應用型醫學人才[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3):11-12.
[3]李玉林.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4]王俊芳.對比法在病理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運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5):96-97.
[5]張麗霞,康偉,王艷松.大學專業課學習中的馬太效應分析[J].黑龍江教育,2013(5):21-23.
基金項目:2015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課題(15SC275)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2-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