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勞動時強調,“十三五”時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時期。“要發揚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精神”,“讓大地山川綠起來,讓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美起來”。
從黨的十八大到十八屆五中全會,包括不久前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都著重強調要加快、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美麗中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也是引領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時代抉擇。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落后正是過去粗放式發展中的“短板”和“頑疾”。時至今天,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
扭轉生態惡化趨勢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十三五”時期的關鍵五年,中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可謂時間短、任務重,亟需同步和連續推進四個方面、逐層躍遷的生態建設任務。
最為急迫的是牢牢守住生態保護底線。“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決不再走需要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付出重大代價的發展老路。
在強化保護的基礎上,必須以改革創新驅動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說,要徹底緩解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之間的矛盾,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綠色科技的大規模產業應用,加快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綠色化,有效降低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生態代價。不斷強化改革創新的引領作用,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同時,生態文明建設絕不能單兵突進。必須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推進生態文明就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
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理念的全面普及與落實,不僅不會增加發展的成本和代價,還能為發展提供新動能,實現更好、更快、更可持續的發展。
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資源得到高效循環利用、生態環境受到嚴格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的新模式基礎上,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產業結構升級,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必由之路。大力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不僅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路徑,更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五位一體”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
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加強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中國人的生態福祉,絕不只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更是造福人類、惠及全球的壯舉。中國將繼續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參與應對全球生態問題的國際合作,繼續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在新能源、綠色金融、低碳循環經濟、綠色城鎮化等新興領域的發展和普及上率先垂范,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彎道超車”,再創一個中國版本生態優美的“綠色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