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佩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
國際貿易及產業結構調整對我國非貿易部門與貿易部門工資差距的影響分析
胡佩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摘要:20世紀 80年代以來,工資差距問題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選取1986—2010年面板數據,利用計量模型,對國際貿易、產業結構調整對我國非貿易部門與貿易部門之間工資差距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產業結構調整是造成我國貿易部門與非貿易部門工資差距的主要原因,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促進非貿易部門經濟增長,擴大了對非貿易部門的勞動力需求,從而對工資差距產生正向影響。
關鍵詞:國際貿易;產業結構;工資差距
一、文獻綜述
1.國際貿易對工資差距的影響
關于國際貿易對工資差距的影響,Slaughter(1999)認為在標準H-O模型中,技術密集型產品價格的上升會增加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從而擴大工資差距;Feenstra 和Hanson(1999)的模型將工薪差距擴大和由服務外包引起的中間產品貿易的增長聯系了起來,通過對美國技術工人和非技術工人工資差距的實證研究,證實1970—1996年美國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增加引發的工資差距擴大,其中15%~24%是由于外包引起的;J.Zeira(2007)認為由于南北貿易模式在最近幾年沒有發生太大變化,而各國工資差距依然在不斷擴大,據此得出國際貿易對于工資差距的影響微乎其微;Unel(2010)通過對美國工資差距的研究得出,發生在兩個經濟發展水平相似國家之間的貿易會通過增加對技術工人的需求來擴大國內的工資差距;Amiti(2012)利用印度尼西亞的進口公司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降低關稅壁壘會使國內進口中間品的企業之間的工資差距縮小,而進口最終產品的企業的工資差距卻未發生明顯變化;Yamashita(2010)重新檢驗了服務外包對美國制造業工資差距的影響,證實美國不斷增加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會擴大制造業的工資差距,而美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進口貿易則不存在這種效應;Anwar 和Sun(2012)以中國制造業技術工人和非技術工人之間的工資差距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貿易開放和市場競爭對工資差距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貿易開放會擴大國內制造業的工資差距,相反,市場競爭程度的提升則會削弱這種效應。
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宋紅軍(2011)認為導致我國地區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是對外貿易發展不平衡,對外貿易通過影響全要素生產率間接擴大了地區收入差距;支曉云、張二震(2012)對1997—2009年國際貿易對中國34個工業行業工人工資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國際貿易的發展并沒有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對工資差距的影響不大;喻美辭(2008)運用2000—2005年制造業細分行業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對外貿易對中國工資差距的影響,實證研究表明在不考慮制造業行業特征時,對外貿易擴大了工資差距,在考慮制造業行業特征時,由于行業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對外貿易將對工資差距產生不同的影響。文娟、孫楚仁(2009)運用1987— 2005年中國區域間收入基尼系數檢驗了貿易與收入差距的關系,認為貿易自由化有助于縮小中國的收入差距。
2.產業結構調整對工資差距的影響
目前學術界關于產業結構調整對工資差距的影響的文獻還較少,S.Blum(2007)通過構建RV模型對美國國內的工資差距進行實證研究,得出1970—1996年美國工資差距大概有60%是由產業轉移引起的;肖文,周明海對勞動收入份額進行工業行業分解時得出,技術進步和國有壟斷能力下降會使勞動收入份額下降,而產業結構變動是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的主因。
可見,國內外學者在研究工資差距變動時,由于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和研究時間的差異,所得到的結論也莫衷一是。大多數學者認為國際貿易、技術進步和FDI等是引起一國工資差距變動的主要原因,并主要從行業間和地區間的工資差距入手,理論和實證研究上述因素對工資差距的影響,對于產業結構調整所引發的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之間的工資差距問題卻鮮有人探討,而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二、計量模型和數據
1.模型構建
根據Girma,Greenway,Wakelin(2001)和艾洪山的模型,本文中假設各部門的生產函數是以規模報酬不變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數表示:
(1)
其中,Yi、Ki、Li和Ai分別表示產業i當年的產業總量、資本存量、年底就業總人數和技術水平;α和(1-α)表示產業i的資本產出彈性和勞動力產出彈性。
對(1)式中的L求偏導,得到勞動力的邊際產出為:
(2)
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狀態,則i部門工人的工資率(Wi)等于邊際產品價格,設i部門產品市場價格為Pi,那么:
Ln(Wi/Pi)=Ln(1-α)+LnAi+αLn(Ki/Li)
(3)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構建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工資差距的計量模型:
LnWi=Ln(1-α)+LnAi+αLn(Ki/Li)+δLxi+εi
(4)
上式中,Wi為行業的實際工資水平,Lxi為行業類型虛擬變量,如果行業為非貿易部門,則Lxi=1,否則Lxi=0,系數δ的大小可看作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之間的工資差距,εii為隨機誤差項。
對(1)兩邊同除以L并取對數,經相關整理得到:
Ln(Yi/Li)=Ln(1-α)+LnAi+αLn(Ki/Li)
(5)
將上式代入(4),則計量模型可變為:
LnWi= Ln(Yi/Li)+δLxi+εi
(6)
也就是可以用Ln(Yi/Li)來涵蓋產業特征變量,同時為了考察國際貿易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對工資差距的影響,將上述模型進一步補充和簡化為時間序列的計量模型:
LnW=β0+β1Ln(Yn/Ln)+β2Lntrade+β3LnI+ε
(7)
2.變量和數據說明
工資差距W以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工人平均工資比例來表示,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及國內外對于貿易部門與非貿易部門的定義,本文中非貿易部門工人平均工資選取的是建筑業和服務業工人的平均工資,貿易部門工人平均工資以制造業工人平均工資表示;Yn和Ln分別是非貿易部門當年的產業總值和就業人數總和,Yn/Ln反映的是非貿易部門的生產率對兩部門之間工資差距的影響;trade是剔除了價格指數影響之后我國當年的進出口總額;I是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當年固定投資總額之比,用來反映產業結構調整的變化。
以上變量均取對數形式,選擇1986—2010年的變量數據作為樣本,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就業統計年鑒》并經過整理得到。
3.數據描述性分析
本文中非貿易部門指的是建筑業和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中除金融業和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兩個細分行業的平均工資較高,其他細分行業的平均工資水平與制造業平均工資水平相差不大,拉低了整個非貿易部門的平均工資水平。貿易部門指制造業,其中具有一定壟斷性質的細分行業如煙草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延壓加工業的平均工資遠高于其他的制造業細分行業,拉高了整個貿易部門的平均工資水平,因此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的工資差距自2000年以后開始逐步擴大,呈穩定溫和的上升趨勢。工資差距基本保持在1.3、1.4左右,兩部門之間雖存在一定的工資差距,但是近十年來這一比例的增長速度并不是很快。

圖1 1986—2010年我國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平均工資水平
自1986年以來,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迅速(如圖2所示)。尤其是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除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1998年貨物貿易總額下降了1個百分點,2009年下降了16個百分點外,其余年份基本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圖2 1986—201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
為了突出制造業和第三產業的變化對比,本文將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以工業對GDP的貢獻率進行替代。在過去的20年,我國GDP總量的平均增長速度接近10%,但分解到各個產業,發展卻是不平衡的。從圖3可知,1990年,工業和農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大致相等,第三產業的貢獻率最低。從1991年開始,我國第一產業貢獻率急劇下降,從1990年的41.7%銳減到1991年的7.1%,工業和第三產業的貢獻率明顯上升,直到2001年以前,工業對GDP的貢獻率一直處于首位,其次是第三產業,最后才是第一產業。2001年至今,第三產業的貢獻率超過工業的貢獻率(2002—2005年除外),顯示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變化。

圖3 1990—2010年我國三大產業對GDP的貢獻率
根據上文數據可以推測,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的工資差距與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化間存在一定聯系,下文將根據已建立的計量模型對此進行實證分析。
4.實證分析
①單位根檢驗
為消除時間序列分析中的偽回歸現象,需要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中采取的是對各變量的二階差分作ADF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lntradelnwLnIlnYn/Lnt-Statistict-Statistict-Statistict-Statistic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statistic-5.866791-6.177143-8.321203-4.314943Testcriticalvalues:1%-2.679735-2.679735-2.674290-2.6923585%-1.958088-1.958088-1.957204-1.96017110%-1.607830-1.607830-1.608175-1.607051Prob.*0.00020.00000.00000.0002
*MacKinnon(1996)one-sided p-values.
ADF檢驗結果表明在1%、5%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下,各變量的二階差分序列都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的時間序列,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
②回歸結果
根據上文中的計量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對各變量作回歸,回歸結果如下:

DependentVariable:LNWMethod:LeastSquaresSample:19862010Includedobservations:25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LNATRADE-1.4543480.332214-4.3777460.0003LNYn/Ln2.0956890.4582874.5728720.0002LNI0.1775440.0492453.6053420.0017C13.966753.1369404.4523480.0002R-squared0.795866Meandependentvar0.217525AdjustedR-squared0.629562S.D.dependentvar0.111790S.E.ofregression0.068040Akaikeinfocriterion-2.391805Sumsquaredresid0.097217Schwarzcriterion-2.196785Loglikelihood33.89756Hannan-Quinncriter.-2.337714F-statistic14.59604Durbin-Watsonstat1.847112Prob(F-statistic)0.000023
從實證結果的P值來看,各變量的計量結果均顯著,對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的工資差距均有影響。F值較高,通過顯著水平為0.1%的F檢驗,且方程的DW值接近2,因此雖然R2值只有0.79,但是從其他統計值來看,計量結果的擬合度較好,可以說明貿易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對工資的影響。
進出口貨物總額的相關系數為負,說明進出口貨物總額的增加有助于減少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之間的工資差距。具體來說,制造業是我國主要的出口貿易部門,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國際貿易規模擴大會增加對制造業的產品需求,間接增加了貿易部門勞動工人的需求,提高了貿易部門工人的平均工資,從而縮小了兩部門之間的工資差距。這一實證結果符合H-O理論中關于要素價格、產品要素密集度以及一國要素稟賦之間的關系。
非貿易部門人均產出變量和兩部門固定投資比例之比的相關系數為正,說明對兩部門之間的工資差距具有正向影響。非貿易部門人均產出變量的增加,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表現,會增加對熟練工人的需求,以勞動力替代資本,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替換關系,因此,這一變量通過影響非貿易部門工人的需求而對我國兩部門之間的工資差距產生影響,換言之非貿易部門人均產出越高,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之間的工資差距越大。
產業結構調整也是工資差距的影響因素之一。本文中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是用兩部門的固定投資比例表示的,從圖4可知,從1994年開始,我國非貿易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首次超過了貿易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額,說明第三產業的發展受到重視,國家開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2001年之后,兩部門之間固定投資總額均快速增長,但是兩者間的差額也越來越大,從側面反映國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心,這一轉變促進了非貿易部門的經濟增長,擴大了對非貿易部門的勞動力需求,從而對工資差距產生正向影響。

圖4 1986—2010年我國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三、對策建議
第一,積極擴大對外貿易規模。對外貿易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而且對于縮小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之間的工資差距具有積極作用,因而積極擴大對外貿易規模有助于進一步縮小工資差距。第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調整對于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之間的工資差距的影響非常有限。一方面,從實證結果看,兩部門之間固定投資比例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工資差距僅會擴大0.17個百分點。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主要通過增加勞動力的需求來對工資差距產生正向影響,但由于目前我國仍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勞動力供給相對比較充足。因此,非貿易部門勞動力需求增加對工資差距的影響將會被部分抵消。另外,由于我國勞動力市場并非是完全競爭狀態,存在一定程度的要素市場扭曲,這使得勞動力工資提高緩慢,進而削弱了對工資差距的影響。第三,強化技能培訓,提高勞動生產率。政府和企業應強化對制造業工人的專業技能培訓,降低工人的可替代性,避免因為就業門檻太低,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對貿易部門的工人就業產生沖擊。只有大力提高貿易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才能使“中國制造”的人力資源轉變為“中國創造”的人力資本優勢,從而提高制造業工人的平均工資,進一步縮小非貿易部門和貿易部門的工資差距。
[參考文獻]
[1]Joseph Zeira.Wage Inequality,Technology,and Trade[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7(137):79-103.
[2]Bulent Unel.Firm Heterogeneity,Trade,and Wage Inequa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10(34):1369-1379.
[3]Jun Han,Runjuan,Junsen Zhang.Globalization and Wage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Urban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7): 288-297.
[4]Mary Amiti,Lisa Cameron.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the Wage Skill Premium: Evidence from Indonesi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7):277-287.
[5]Rajat Acharyya.A note on Quantitative Trade Testrictions,Income Effects and Wage Inequality[J].Economic Modelling,2011(28):2628-2633.
[6]Nobuaki Yamashita.The Impact of Foreign Outsourcing on Wage Inequality in US Manufacturing: New Evidence[J].Economics Letters,2010(107):46-48.
[7]Sajid Anwar,Sizhong Sun.Trade Liberalization,Market Competition and Wage Inequality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J].Ecnomic Modelling,2012(29):1268-1277.
[8]John Van Reenen.Wage Inequality,Technology and Trade: 21stCentury Evidence[J].Labour Economics,2011(18):730-741.
[9]Saul D.Hoffman,Ivo Bicanic,Oriana Vukoja.Wa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 Impact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roatia,1970—2008[J].Economic Systems,2012(36):206-217.
[10]Bernardo S.Blum.Trade,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the Service Sector:the Effects on US Wage Inequal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4):441-458.
[11]宋紅軍.對外貿易、全要素生產率與地區收入差距[J].理論探索,2011(6): 70-73.
[12]支曉云,張二震.國際貿易對我國收入分配的隱形影響-基于行業要素報酬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2(3):74-81.
[13]喻美辭.國際貿易、技術進步對相對公正差距的影響-基于中國制造業數據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4):9-15.
[14]文娟,孫楚仁.貿易與中國收入不平等的計量檢驗[J].財貿研究,2009(1):47-54.
(責任編輯:馬琳)
中圖分類號:F74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2-0015-04
[作者簡介]胡佩(1984-),女,漢族,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