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傳統“禮”文化視域下武術禮儀與禮義

2016-04-26 06:38:57謝群喜楊少雄李靜亞
體育科學研究 2016年2期
關鍵詞:文化

謝群喜,楊少雄,李靜亞

(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

中國傳統“禮”文化視域下武術禮儀與禮義

謝群喜,楊少雄,李靜亞

(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為了理清武術禮儀與武術禮義之間模糊不清的關系,從術與道的角度揭示當下武術傳統“禮”文化存在的兩個現象,從而彌補武術現代化發展的理論缺失和實踐困境。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中國傳統文化“禮”的起源和本質進行了梳理,以此為理論支點,對武術“禮”文化進行分析,明確了武術禮儀與武術禮義。研究表明:武術禮儀是武術禮義的外在表現形式,武術禮義是武術禮儀的內在體現。武術禮儀指的是對外在行為和可見器物的規范要求;武術禮義指的是武術道德規范,即武德規范。發現武術“禮”文化現存的兩個問題:即重術輕道,武術內在修養的缺失;重道輕術,武術傳承與發展的阻礙。指出武術的和諧發展需遵從武術禮儀與武術禮義的術道并重原則。

關鍵詞:傳統“禮”文化;武術禮儀;武術禮義;術與道

1中國傳統“禮”文化

1.1“禮”的起源

縱觀歷史,“禮”似乎起源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即人性需求,也就是“禮”生于人之本性。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禮的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人性善”,將其稱為人之“善端”的四端之一,其“端”字意為開端,萌芽之意,即起源,本源是也。另外,針對人性善論,荀子在《荀子·禮論》言道:“禮起于何也?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 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 爭則亂,亂則窮”[3]。說明人既不能縱欲,亦不可無欲。“禮”源于人性需求,足以證明“禮”是對人“欲”的一種節制。由上可知,“禮”形成的內在動因來自“人性需求”,即“禮”生于人之本性;而“祭祀”是人們為了滿足內心對神明渴望的外現形式,即人們在內因的推動下把“祭祀”作為一種表達“渠道”。

1.2“禮”本質

據史料記載,《儀禮》和《禮記》所載錄的”禮”有八大項,分別為:“朝、射、聘、鄉、婚、冠、喪、祭”。根據“禮”八大項,我們可以將“禮”的本質歸納為兩個層面,即政治制度層面和道德規范層面。

在制度上,“禮”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禮記·禮器》指出“禮”也者,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4]。由此形成“禮”的習俗,以此作為社會制約機制之功用。在政治上,“禮”是由制度派生的,對于統治階級而言,“禮”是國家統治的安全法,百姓知禮儀、通大義、守規則、合法度,國家制度也就成為“禮”部分。奠定中國傳統幾千年的等級制度,所謂禮者,長幼、貴賤、親疏、貧富、尊卑等亙古不變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統治者與統治者內部之間的強制性規范體系。禮在起源上被視為尊神明,敬鬼神,但“禮”在本質上是人間的,重生的。[5]

孟子的“人性善論”認為謙恭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孟子將其稱為“善端”。“禮”被內化為人的情感心理,通過人性管理,引導人性自然,賦予“禮”倫理性,即人倫之理也,這就是道德的基礎。荀子卻與孟子相反,主張“人性本惡論”。荀子認為由于人性本惡,如不以“禮”加以限制,那么必定會爭奪悖亂不治。在《性惡》中指出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6]。雖然人們對人性本善或本惡存有分歧,但是對“禮”看法卻是一致的,都認為“禮”是為了規避混亂的外在表現形式,即表現道德精神。

2中國傳統武術“禮文化”

2.1武術禮儀

毛海濤(2007)認為武術禮儀是為習武者人與人之間建立人際關系的帶有封建等級差異的禮節和行為準則[7]。 程世帥(2012)把武術禮儀定義為武者應該遵守的行為規范總和,同時,他認為武術禮儀是習武之人精神面貌的體現[8]。 張繼生在《中華武術禮儀》一書中認為武術禮儀是習武者應共同遵守的道德行為規范[9]。李金龍等(2014)認為武術禮儀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相關制度與規范要求,二是武術禮儀中可見的事項或器物[10]。從中可以看出,毛海濤和張繼生二人都將武術禮儀納入人外在行為規范的總和,與程世帥相比較而言,三者是相同的。而李金龍等對武術禮儀看法明顯包含了毛海濤、程世帥和張繼生對武術禮儀的界定,即為行為和物質兩個層面。武術禮儀與武術禮義很多時候被混淆,在周公制禮中,“禮”就是一種社會政治規范。在(《左傳》襄公三十年)中“禮,國之干也”。在《荀子·勸學》中“禮者,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也”。自始至終“禮”就是用來自我約束和約束他人。

行為規范上,中國傳統武術“抱拳禮”是武術發展至今的標志性動作。抱拳禮僅僅是習武之人一種見面的禮節,是由封建時期的“作揖”和“拱手禮”發展而成。中國傳統武術拳種繁雜多樣,而傳統武術禮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習武群落中形成不同形式的武術禮儀。筆者走訪了福建香店拳第六代掌門人王華南,對香店拳抱拳禮進行了解,香店拳的抱拳禮俗稱“抱印”,其形式有所不同。“抱印”:左腳一字開立,重心下移,雙腳屈膝,重心移至左馬(腳),右馬(腳)點地,右手收腰間握拳,拳心向上,左手立掌,移至右腰側,掌心與右拳相貼,從右腰間送至正前方。王華南認為傳統武術禮儀雖然形式不同,但其所代表含義和精神是相同的,是所有習武之人所認同的。在“禮”的可見事項或器械層面,可以追溯到近代競技武術,競技武術在傳統武術基礎上接受西方競技體育思想融合其中形成。從服裝器械中可以看出,要求參賽人員必須穿武術比賽服和武術鞋,另外對于裁判人員也要求穿著統一的裁判員服裝。套路比賽中,運動員在走進比賽場地前要向裁判長“抱拳禮”,結束后,在宣布最后得分時,也要“抱拳禮”以示答謝。

2.2武術禮義

《禮書》中將禮的形式稱其為“禮法”,禮的內涵稱其為“禮義”,而且“禮”從其字源上看,可以分為外在和內在。在先秦儒學中,禮包含“文”和“質”,其中“質”指的就是禮義,禮之本也。從某種意義上,禮儀與禮義是行動和思想的關系,“禮儀”是“禮義”的外在表現形式,武術禮儀可概括為器械、服裝、言語、行為等,是可見的;“禮義”是“禮儀”的內在體現,即武德,看不見摸不著,卻是習武者自古以來都遵循的“武德”精神。“禮義”是武德,是習武之人的宗旨。荀子認為:“禮者,所以正身也……無禮者,何以正身”。在《荀子·修身》中顏元曰:“身有禮則身修”。翟玉生等認為武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和“道德”情操,包括心性修養、道德作風、精神境界和武術禮儀[11]。春秋時期左丘明在其《左傳》中規范了中國最早的武之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其意禁止暴力、收戈止兵、保持強大、建功立業、安定百姓、團結百姓、積累財富[12]。《史記》在介紹八書時也將《禮》書放在第一篇并強調它對于治理社會的基礎意義。

《禮記·中庸》中認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13]。武術其本質“技擊也”,如果“率性而為”,任由人之天性,那么社會將亂。《禮記》解釋道“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自古俠之大者,自詡潔身自好、除暴安良、不畏強敵、不欺凌弱小之德行,使武德得到良好傳承。

綜上可知,武術禮儀和武術禮義是同屬武術“禮”文化的兩個分支,在研究武術禮文化時,沒有明顯界限將二者區別。武術禮儀和武術禮義從“禮”的范疇上講是同屬于一個整體,只是被細化了而已。武術禮儀指的是對外在行為和可見器物的規范要求。武術禮義指的是武術道德規范,即武德規范。

3武術禮儀和武術禮義形成的傳統禮文化背景

3.1武術禮儀——中國傳統禮文化“制度”的體現

武術源于遠古時期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在狩獵過程中武術技擊雛形形成,部落的產生到中國第一個國家“夏”的建立,武術被用于統治階級獲取地位和鞏固政權的工具。

1)從周公制禮開始,作為統治階級統治下的軍事武術,其必須遵守被奉為“皇權制度”的儒家禮學。武術在其影響下逐漸走向制度化,儒家“父為子綱”理念對武術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徒關系。在擇徒拜師過程中,更是體現中國古代宗法制度對其的影響。在注重禮法的傳統社會中,拜師需遞拜師貼,行拜師儀式,方可列入門譜,這種“程式化”模式貫穿始終。其形式也是多樣化,其程序是“引師—遞拜師貼—磕頭(磕師立誓)。

2)程大力等(1998)認為中國武術門派的產生與中國社會“宗法制度”內向封閉的特點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14]。明代以前對門派觀念其實不強,劍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形成。《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就記載了“劍術之陰陽理論”。明代開始后,出現楊家槍、翻子拳、苗刀等象征性稱謂,這無疑是傳統宗法習俗。儒家這種“內在超越”思想使武術開始以“結社組織”的形式擴展。另外,中國家族本位觀念膨脹,武術的結社更是依托血緣關系。河南陳家溝就是典型代表,楊氏太極拳楊露禪陳家溝“偷拳之說”,其最終原因是歸于“外姓族人”。

3)武術傳承有兩種方式,即口傳身授和拳譜,在封建社會形成“等級制度”。武術在民間主要流傳于下層社會,下層社會人們沒有受過系統文化教育,其武術技術只能依靠口傳身授,或靠地方方言的歌謠、言語等形式的拳譜。這種社會分層制度使得武術形成此種傳承形式,在《左傳·昭公七年》中:“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仆,仆臣臺”[15]。由此可以解釋武術在傳承中必然受到中國封建等級制度的影響,并產生口傳身授這種“以人為本”傳承模式和帶有民間文學的拳譜。

3.2武術禮義——中國傳統禮文化“德”的體現

對于禮義的理解可以從先秦儒學著手,《禮記·冠義》有云[16]:“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被認為是做人之根本,劉寶楠(字楚楨,號念樓)在《論語正義》中曰[16]:“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依孔子所言,這里的“文”指的是禮的外在表現,“質”指的是內在的仁德。言外之意,儒家對君子的界定,即包含“文”與“質”,禮儀與禮義之間其實就是外在表現與內在實質的關系。因此,將儒家所說的“質”灌輸到武術之中,那么武術“禮義”指的就是“武德”,即武術道德。如果將道德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那么主觀的道德就是人的道德意識、道德信念、道德判斷的尺度等,其客觀的道德指的是道德的規范和道德的標準。

韓非子在《五蠹》中講到:“俠以武犯禁”,韓非子將“俠”與社會秩序穩定聯系在一起,此話成了俠與法之間關系的基本注腳。這里強調了俠的自我約束的重要性,即體現俠之德。儒家將“仁”視為最高的道德,墨家將“俠義”視為最高道德。在古代“俠”深受百姓愛戴,在封建強權的壓迫和剝削下,人們內心渴望得到解放,而俠卻存于法之外,見危授命,以救時難,雖然現今社會“俠”已失去其存在的社會依據和社會價值,但是追溯至古代武術,其俠之大者,德也。由此也證實了汪涌豪的話:“唐宋以來,文俠雖不絕于史載,但相比之下,武俠似更多一些”[17]。儒家提出“義”是道德言行的評判標準,而孟子將“義”視為“善端”的四端之一,“羞惡之心,義之端也”,這樣道德便從人的本性中獲得了道德行為的內在根源。

3.3術之武術禮儀

古之“術”有多義,形式不同,其意義也不同。術,方法;策略也。清·方苞《獄中雜記》中:“是無難,別具本章,獄詞無易,但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術,技藝也。宋·蘇軾《教戰守》:“役民三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中:“女婉貞,年十九,自幼好武術,習無不精”。術,引申學習之意。《荀子·修身》:“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這里的“術”指的是學習,正如《禮記·學記》記載:“蛾子時而術之”。此意比喻螞蟻堆土,指的是幼小螞蟻也時常學習銜泥,然后才能筑起大垤。

武術禮儀更多指的是禮節和儀式,作為“術”的一個體現,其含義有三。其一,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方法,奉行“禮”為先,凡習武之人須謙遜、恭敬。其二,武術本身是一門技藝,其本質就是攻防技擊,古代武術主要用于自衛和獲取生存資料之用,作為人類所必備的一種生存技能。在探尋武術起源時了解到,武術禮儀不管是作為“禮”的組成部分,用于祭祀、處理人際關系等,還是武術的一種禮節,起著規范和約束作用,它都是習武者所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藝。其三,武術禮儀雖為一種儀式,但卻表達著向對方學習之意,這里特指的是武術禮儀。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武術禮儀所行之“術”是對內在的表現,即外在表現形式,也是武術禮儀的根本。從武術的傳承上可以看出,擇徒擇人,都是以君子的標準,遵循的是儒家謙恭待人、嚴于律己、胸懷坦蕩的倫理思想。對外在的禮儀的要求,更多彰顯的是對內在“術”的體現,即對武術禮義的表現。

3.4道之武術禮義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因此,武術在吸取傳統文化過程中融合了這一思想,認為“道”是武術的根本。武術之道的意境、神韻,充分反映了武術對“道”的追求。《說文解字》中“道”的法則、規律指的是道德、道義或者道理。《孟子·公孫丑下》提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講的正是如此。《陳涉世家》和《師說》中分別提到道德和道理二者的含義,《陳涉世家》:“伐無道,誅暴秦”,指的是討伐沒有道德之人,這里“無道”便是特指君主。而《師說》中:“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其意是要知道道理的先后,每一門技能各有各自的研究。 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達道義,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勛,五曰表賢能。表達的是對道義的一種解說,是道德的義理。

“道”原本指的是道路,而儒家將“道”視為倫理道德的最高原則。在《論語·學而》中提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武術“禮”文化在遵循儒家文化基礎上也奉行道德之上原則,一度認為“德”重于“技”。在追尋武術之道過程中,武術禮義對“德”的要求,突出了武術禮義之道,即武德之道。在傳承上,秉承著“未曾習武先明德”的尚武崇德的精神,正如庖丁解牛,追求的已不是解牛之技,而是更高層次的“道”。

4武術禮儀與禮義的術與道解

4.1武術禮儀與禮義困頓——術道失衡

4.1.1術之境——重術輕道

19世紀中葉,中國存在兩種異質文化共存,形成兩者對峙與沖突,即近代史上的“土洋體育之爭”。其爭論的焦點就是應該提倡以近代西方體育為形式的“洋體育”,還是提倡以武術等為形式的“土體育”[18]。其結果不言而喻,武術走上“洋體育”模式,形成武術界的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在“土洋武術”之爭中,支持競技武術的學者和武術家主張武術應該借鑒西方奧林匹克體育,追求高、難、新、美才是武術發展之道,將武術量化,是有益于武術自身的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似乎有點偏離最初的方向,更多的是停留在形式主義中,缺失對武術思想、精神和內涵的傳授。

另外,現在學校教育,也是偏向競技武術,重術而輕道。武術“禮”文化除了對外在禮儀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凸顯對內在禮義的彰顯,承載的是民族的精神,代表的是武術道德的修養,更為習武之人修為的體現。過于注重外在形式的“禮”,忽視了“禮”的內涵,這也是現代武術教學的缺失,即武術的內在本質——“道”。武德的體現其實是一種自我修養的行為,除了對“禮”的規范,更重要的是踐行和自我提升。“禮”實為“德”的一種基礎性行為規范,《論語·季氏》“人而無禮,焉以為德”,講的正是如此。

4.1.2道之境——重道輕術

如前所述,競技武術的發展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形成,其動作雖說追求的是高、難、新、美,但其一招一式始終始于傳統武術當中,動作架構離不開它的本質屬性“技擊”。重道輕術實為錯誤,現今傳統武術面對傳承困境,諸多傳統文化至今得以流傳、保存,貴在傳承,但面對歷史的時代性,許多拳種流失,老拳師無傳承之人。武術禮義隨社會發展,其結構亦然有所不同,法制社會已不需“俠”來以武犯禁了。現在的武術禮義更多的是體現自身修養,當然武德的行為規范和外在表現形式也是需要的。然而,中國武術幾千年形成的文化積淀,不易改變,歷史上武術極為重視對武德的考察,即武術禮義的要求。在某種程度上,曾認為武德勝過武技,正如武術諺語所講“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這樣的要求。

人們通常將武術禮儀的外在形式當做禮儀的主要內容,內容和形式含混,這也是武術禮儀和武術禮義混為一談的原因。當我們認為形式就是內容,這時就忽視內容,或者可以說只有形式沒有內容;可是當注重內容時,卻沒有形式表達,這就無法體現其內容。過于追求其事物價值和慣性的思維方式使得其對武術價值觀的認識出現傾向性,重視武術之德輕武術禮儀,重其道輕其術。

4.2武術禮儀與禮義和諧——術道并重

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這片土地上的武術,它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必然受中國傳統哲學思維引導和影響,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即重內、重合的思想觀深入到武術運動形式的構成和道德規范體系,這種哲理反映到武術的拳理當中,形成武術內外兼修的特點。

從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角度出發,不管是重術輕道或是重道輕術,都不是武術發展的最終目標。《莊子·養生主》中記載了一段庖丁與梁惠王關于“技”與“道”的對話,其中庖丁說了這樣一句話:“臣之所以好者,道也,近乎技矣”。在吳殳所著的《手臂錄》中以及張海鵬為這本書所寫的《手臂錄·跋》中都先后出現:“近于道矣”和“技進乎道矣”,這足以表明“技”與“道”是相互依存的,是一個整體中的兩個部分[19]。庖丁正是遵循著牛之道,即事物的客觀規律,通過“術”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因此,武術禮儀與武術禮義的關系,正是如此。由術至道,武術禮儀到武術禮義的升華,由道至術,武術禮義反作用于武術禮儀,促進武術禮儀發展。

術與道并重,從辯證統一關系的角度考量,“術”即武術禮儀是表象的東西,肉眼可見。如果脫離了“道”,那么武術禮儀之術僅僅是層面上的東西,這就屬于“形式主義”了。在傳承與發展上,其“術”,即武術禮儀是不可擴展,在一段時間內或許可以讓武術發展,但是從長遠角度看,失去“道”的武術禮儀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而已。同樣的,對“道”的要求亦是如此,正如庖丁對“技”與“道”的認識。丁啟洋等認為在一定條件下,“術”能轉化成“道”,“道”亦能轉化成“術”[20]。因此,術道并重其實就是要求對武術禮儀與武術禮義的均衡,在表現外在的“術”——武術禮儀時,要提升內在“道”的修養,同樣的,對自我內在“道”升華的同時,要以“術”的形式,即武術禮儀表現出來。

5結語

作為文化符號的代表,武術禮儀和武術禮義是中國傳統“禮”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是武術社會化發展有形的橋梁和無形的紐帶。注重踐行過程中,武術禮儀更多的是體現對外在行為和可見器物上的規范要求,即外在表現形式;武術禮義則傾向彰顯對習武之人內在涵養和修為的提升,即內在道德體現。在大力倡導競技武術發展背景下,武術得到大力發展,武術更多追求的是視覺上動作美感的突破,缺少對武術文化內涵的認知,造成“行禮而不懂禮”“行禮而不知禮”。作為中國傳統“禮”文化的一部分,重道輕術,亦是不可,重術輕道更是不可。因此,遵循術道并重原則,對武術禮儀規范的重視說明社會文明在進步,對武術禮義修養的重視說明人類思想在升華。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王美華.宋前志怪小說中民間神的宗教特征[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3):141-142.

[3]田君.論“禮”的字源、起源、屬性與結構[J].四川大學學報,2014(5):36-45.

[4]邵方.禮的本質及其法律意義分析[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7(4):82-86.

[5]韓鳳鳴.“禮”的產生和文明的起源[J].河海大學學報,2005,7(3):40-41.

[6]潘通高.荀子論人性[J].學理論,2009(24):74-75.

[7]毛海濤,黃利華,蔡清順.析中華傳統武術的禮儀教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S1):628-629.

[8]程世帥.論中國武術禮儀文化的缺失與回歸[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25-26.

[9]張繼生.中華武術禮儀[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2:10-11.

[10]李金龍,宿繼光,李夢桐.中國武術禮文化及其傳承與發展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7(4):129-135.

[11]翟玉生,高增栓.論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養方法[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3,17(1):68-70.

[12]方港平,林波萍,姚瓊.中國武德與日本武士道比較分析[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6(3):50-53.

[13]蔣璟萍.禮儀的倫理學視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9):97-98.

[14]程大力,劉銳.關于中國武術繼承、改革與發展的思索——由武術門派的淵源成因看武術門派的發展走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8,24(4):20-24.

[15]徐海斌,陳愛和.中山王方壺銘文“愿從士大夫”的釋讀及相關問題[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9,30(3):70-74.

[16]肖群忠.“禮義之邦”的禮義精神重建[J].江海學刊,2014(1):68-73.

[17]汪涌豪.中國游俠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27-29.

[18]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3-104.

[19]溫力.中國武術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149-156.

[20]丁啟洋,黎桂華,徐武.健身氣功的“術”與“道”[J].中華武術,2014(5):56-60.

[責任編輯江國平]

Study on the Etiquette and the Ritual of Wushu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Li”XIE Qun-xi,YANG Shao-xiong,LI Jing-y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 ,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To sort out the vagu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tiquette and ritual of Chinese Wushu, the study is to reveal two aspect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i”, making up the theoretical vacancy and practical plight in modernized development of Wushu. To sort out the origin and the n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i” by literature reviews and logical analysis, it analyzed the Wushu culture of “Li” and identifying the etiquette and ritual of Chinese Wushu. Result: Wushu etiquette is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the ritual, in return, the ritual of Wushu is the internal reflection of etiquette. Wushu etiquette means the standard requirements for behaviors and visible tools and the ritual of Wushu points to the ethics,finding two problems exist in the Wushu culture of “Li”. The first problem is that if pay more attention on outward behavior than internal reflection, leading to the internal cultivation’s deficiency of Wushu. The second problem is that is pay more attention on internal reflection, preventing the diffus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Then point out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Wushu, we need obey both the outward and internal principle in etiquette and ritual of Wushu.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of “Li”; Wushu etiquette; ritual of Wushu;outward behavior and international reflection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413(2016)02-0012-05

作者簡介:第一謝群喜(1991—),男,福建莆田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通信 楊少雄(1965—),男,福建莆田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

收稿日期:2015-12-23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av毛片| 国产特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19p| 三级欧美在线|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97在线公开视频| 国产福利观看|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九九香蕉视频|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18禁|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亚洲bt欧美bt精品|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二区|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欧美日韩专区|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五月天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亚洲综合香蕉|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国产91小视频| 亚洲丝袜第一页|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91美女在线| 亚洲天堂网2014|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www.国产福利|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免费高清a毛片|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