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冬梅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 四川成都 611130
心理護理對高血壓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
尹冬梅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 四川成都 611130
目的:心理護理在高血壓病人的護理和治療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高血壓病人存在的情緒障礙,應加強和重視病人的心理治療,通過有效的行為干預,可改善心理狀況,有助于降低血壓,提高生活質,提高整體護理質量。方法:下面通過對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內科收治的40例高血壓病人的研究來探討心理護理對高血壓病人治療效果的影響。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最小者31歲,年齡最大者82歲,平均年齡為51.5歲。診斷標準為選擇符合WHO/ISH及我國新制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40例病人均符合診斷標準。將40例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病人,在常規護理基礎給予觀察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給予對照組病人常規護理。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與SDS(抑郁自評量表)測評兩組病人的心理情況。對比分析癥狀減輕天數、住院時間、病情好轉等方面情況。
高血壓病;心理護理;影響
高血壓是一種全球分布廣泛的慢性病,在美國,其患病人數超過5000萬,在我國15歲以上人口中,患病人數占全國的11.8%,全國大約有9000萬高血壓的病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衛生部統計,我國每年新發生腦血管病近200萬例,其中60%與高血壓有關。每年死于腦卒中的患者高達150萬。美國Framingllam心臟研究顯示:55歲時血壓正常者發生高血壓的終身危險為90%。
由于病人對高血壓的危害及治療的擔心,而出現感情脆弱,易傷感。所以當病人因血壓高而入院時,對病情估計較悲觀,心理情緒緊張,血壓稍有波動都很在意,如處理不當則引起恐懼、焦慮、多疑等不良表現。心理護理就是在掌握了病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狀態后有目的地制定護理措施,加強心理護理,使病人病情穩定。
1.1 研究對象
對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心內科收治的40例原發性高血壓病人。(選擇符合WHO/ISH及我國新制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的病人,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和心、腦、腎嚴重并發癥)。
1.2 一般資料
對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40例高血壓病人。病人入院后,由責任護士評估病人基本情況,包括身高、年齡、體重、生命體征、職業、自理能力及身體各系統狀況。其中,男26例,女l4例;年齡最小者31歲,年齡最大者82歲,平均年齡為51.5歲。實驗組增加生活習慣,家庭及病人性格、入院后擔心的事情等項目,以利更好的心理護理。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生活方式的調整方法完全一樣,如:適當休息,避免重的體力勞動,控制體重,低鹽、低脂飲食,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調整睡眠等[1]。應用一般資料的問卷調查,對研究病歷進行調查和分組。
1.3 研究方法
將40例病人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0例病人。
一組是在常規護理基礎給予觀察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每天會有專門的護理人員陪同他們聊天;另一組則是給予對照組病人常規護理。通過專門人員的護理與聊天溝通來進行心理干預。而另外一組則是按照一般的流程進行醫治。通過兩組的比較來進行結果的分析。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與SDS(抑郁自評量表)測評兩組病人的心理情況,焦慮自評量表的內容效度系數為0.88,重測信度系數為 0.72,抑郁自評量表的奇偶條目分半信度系數為0.92,效度系數為0.84。
統計方法。采用 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觀察組和對照組病人的各項資料,
采用t檢驗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處理計數資料。

表1:兩組降壓療效比較
兩組有效率間比較:X2=4.137,4.24.,12.978
1.4 研究步驟
(1)查閱文獻設計干預方案及評價方案,制定研究對象納入及排出標準,采用隨機數
(2)字法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然后實施研究方案,對研究對象進行各種
(3)量表評定,最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得分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干預前后SAS、SDS得分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SAS、SDS得分顯著低于干預前,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

表2:兩組病人病情改善情況等情況
3.1 心理因素對高血壓病的病情的影響
原發性高血壓病的發生的病因有好多原因,包括遺傳因素、生物學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心身疾病,與心理因素所致的情緒障礙有很大影響,并有密切的關系。調查發現,高血壓患者存在以下有礙疾病治療的負面心理:焦慮恐懼心理、抑郁孤獨心理、煩躁不安心理、不在乎、自責內疚的心理等[2]。部分高血壓患者缺乏健康常識,忽視遵從醫囑的重要性,往往不按時按量服藥,嚴重阻礙疾病的治療與康復,給自身的健康埋下了隱患。一些不良行為方式會激活神經內分泌機制,激發交感神經與血小板,導致脂類代謝紊亂,影響正常心率,使血壓水平上升。長期吸煙、酗酒、高強度工作、焦慮、抑郁等都會加劇高血壓疾病的惡化。王順銓,陳曉華,王威在情緒對高血壓病的影響的研究發現:患者經過正規的降壓治療,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但遇到刺激,情緒出現變化時,血壓隨之增高,在加大藥量后,效果也不理想,并持續一段時間,表明高血壓病人對情緒的變化更敏感,任何情緒的改變都可導致血壓波動。在情緒波動時,及時干預。[3]
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在心理上存在有許多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就我在我科多年從事護理工作的體會而言及上述研究表明,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凡對患者實施早期心理干預不僅對疾病的好轉、康復、乃至急救都有舉足輕重的幫助,可以提高救治率,提高生活質量,讓高血壓患者正確面對疾病、認識疾病、掌握疾病,減少并發癥,延長壽命[4-6]。
3.2 心理護理后的效果
經過合理心理護理后,病人心理焦慮、抑郁問題明顯改善,病人自我保健意識顯著提升,病人在合理飲食、起居規律、戒煙戒酒、遵醫服藥等方面情況顯著改善。觀察組病人在癥狀減輕天數、住院時間、病情好轉、生活質量等方面的情況優于對照組。因此,對于高血壓病人的治療,在常規用藥的基礎上,加以心理護理,使病人擺脫負面情緒,增強健康意識,去棄不良生活方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以最好的心態去面對疾[6-9]病。
高血壓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精神因素,心理狀態與疾病發生有直接關系。對高血壓病人進行心理問題分析的目標是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狀態,使病人有效的承受治療帶來的壓力,使病人達到最佳的身心狀態,因此,高血壓病人雖在藥物治療上很重要,但絕不能忽視病人的心理護理和治療。護理人員應當及時地提供技術支持和情感支持,盡量穩定、改善患者的情緒,爭取讓患者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工作。護理人員應當向患者說明在高血壓治療中身心放松的重要作用,讓患者了解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心理因素、個人認知因素、社會因素間的關系,努力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態,緩解患者的身心壓力。在高血壓的治療中要充分發揮心理治療的優勢,減少心理反應和并發癥,提高高血壓的治療效果,維護健康,改善生活質量。[10-11]醫護人員在醫療保健技巧上要注重更新專業知識,及時做出有針對性的治療決策,更新護理理念并運用到日常工作中。
[1]劉云萍.姚建英.姚云英.淺談高血壓病人的心理護理[J].西醫學教育2003:2(77)
[2]朱亮,高血壓患者的心理分析與護理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8):1240-1241.
[3]王順銓,陳曉華,王威.清緒對高血壓病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3,18(6): 371.
[4]催麗君,魏雪梅,住院高血壓患者的焦慮狀況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四川醫學,2005,26(4) :477-478,
[5]曾麗娟等. 高血壓病病人心理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 2000, 12(14): 6.
[6]殷愛琴,高血壓患者的心理護理與社區健康指導[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11): 10-15.
[7]心理治療的方法.《中華護理全書》2005,10(11).
[8]雷麗芬,芻議,高血壓患者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J].中外醫療,2012,31:132-133.
[9]姜蕾,桂文,吳金玉.社區老年高血壓病病人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指導[J⒈ 內蒙古中醫藥,2012,6(2):119-120·
[10]謝亞寧,戴曉陽.實用心理測驗[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O6,285-86.
[11]林崇德,楊治良,黃庭希.心理學大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5
R473.5
A
1672-5018(2016)09-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