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倩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四川成都 610075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幸倩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四川成都 610075
目的:探究臨床護理路徑在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62例心肌梗死患者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分析評估,將兩組患者進行的護理路徑不同平均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一組為觀察組,兩組各 31例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措施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臨床護理路徑標準模式進行護理,對兩組患者臨床治愈率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臨床治愈率為96.77%遠高于對照組74.1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護理路徑能有效提高心肌梗死臨床治愈率,有利于緩解患者病情,安全性高,患者滿意度大,值得推廣應用。
臨床護理路徑;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應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內科常見的疾病之一,為冠心病類型的一種,其發病主要原因是由于患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在劇烈運動、勞累、情緒激動等外界因素影響下,使得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血小板在破裂處聚集,慢慢形成血塊,最后導致冠狀動脈管腔阻塞引發了急性心肌梗死。該疾病在嚴重時會威脅到患者生命,給患者和患者家屬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1]。為了解決這一情況我院將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治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結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現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治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將62例患者的護理措施不同平均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另一組觀察組,每組各 31例患者資料。其中對照組資料顯示,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范圍在47-66歲,平均年齡為(56.7±3.8)歲,患者梗死部位:4例前間壁,6例廣泛前壁,3例高側壁,8例前壁合并下壁,7例下壁,3例前壁;觀察組患者資料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范圍在45-77歲,平均年齡在(62.4±4.3)歲,3例前間壁,5例廣泛前壁,10例高側壁,8例前壁合并下壁,2例下壁,3例前壁;所有患者符合心肌梗死相關標準以及都為首次發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各方面沒有明顯差異性,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根據急性心肌梗死常規搶救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給予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干預措施[2]。具體的臨床護理路徑內容有:
①制定表格,以住院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指導、檢查、用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活動、教育、出院計劃等護理手段為縱軸,為患者制定詳細的個人日程計劃表;
②建立護理小隊,由急診科主任、護士長,急診內科醫生協同心內科主任、護士長、主管醫生、責任護士組成,按照為患者制定的表格對相關科室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急診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臨床護理路徑標準模式,對患者進行積極護理;
③復查回訪,在辦理過出院手續后,相關醫護人員要定期進行隨訪包括:電話詢問、家庭詢問、復診等,詳細記錄患者隨訪內容,包括患者體征變化情況以及用藥量變化情況;
④患者自身應該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工作,主動參與護理過程,增強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取得最佳護理效果。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判表準
根據臨床資料記錄,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治愈人數,將兩組患者治愈率,進行對比。治愈:患者臨床表現全部消失,生活可以自理;有效:患者臨床表現部分消失,生活需要家屬打理,無效:患者臨床表現沒有明顯消失,反而加重,甚至死亡。總治愈率=(治愈人數+有效人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經核對無誤以后,采用 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者恢復情況,以及臨床治愈率觀察組患者總治愈率為96.77%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總治愈率74.19%,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一直是難治病癥之一,其發病速度快病情兇險,發病后病情難以控制[3],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所以醫學界一直在探究治愈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臺灣專家林碧珠曾以系統理論為基礎提出臨床路徑流程框架,臨床護理路徑將診斷護理常規合理化、流程化,使得病程的進展按照流程的進行得到有效控制,為患者制定最合適的護理方案后依據該方案為患者提高救治率,減少看病負擔,降低醫患雙方的成本,提高診療護理效果。
臨床護理路徑是病人在院期間的護理模式,是為配合患者治療而制定的一個日程計劃表,對患者何時該做某項檢查、治療、護理,病情達到何種程度,何時可以出院等目標進行詳細的描述說明與紀錄[4]。臨床護理路徑不再是盲目機械式遵醫囑或者醫生指示后才為患者實施治療護理,而是有計劃有預見性的進行護理工作,患者本身也應該知道自己的治療目的,積極主動的配合護理,護患雙方相互合作協調,達到最佳護理效果,形成主動護理與主動參與相結合的護理模式[5]。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結合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常規急性心肌梗死護理模式與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模式進行比較,發現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有效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救治率,降低心肌梗死的危險性,得到了患者及患者家屬的一致肯定,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章小華,章新花.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 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12(05):148-150
[2]于錦紅,勾霞,符冉. 臨床護理路徑在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外醫療,2015,20(09):167-168.
[3]張小菊.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 安徽醫藥,2013,15(12):2175-2176.
[4]楊曄紅.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 護理學報,2013,23(21):46-48.
[5]許發發,陳宇英,孫麗君,吳曉慶. 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30(34):3865-3867.
R473.5
A
1672-5018(2016)09-1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