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玉屏縣人民醫院 貴州銅仁 554000
新生兒科病房中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觀察
李艷
玉屏縣人民醫院 貴州銅仁 554000
目的 研究對新生兒住院患兒加強風險管理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近年收治的50例住院新生兒,隨機分為兩組,分別實施常規護理與風險管理模式。對比兩組危險因素發生率及患兒家屬對護理滿意度。結果 實施了風險管理的觀察組中患兒出現腹瀉腹痛、體溫升高、呼吸道感染以及臍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達到96%,對照組僅為80%,各項對比差異顯著。結論 風險管理可有效預防新生兒住院期間出現不必要危險,對其疾病恢復有益。
風險管理;新生兒;危險因素;滿意度
對于新生兒而言,由于其免疫力偏低且抵抗力較薄弱,因此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感染疾病[]。新生兒病患屬于高風險患者,加上新生兒行為能力及語言能力不足,因此無法將自身病痛表述出來。風險管理屬于預見性護理模式的一種,通過對風險的預防達到控制危險的效果[2]。本文采用對比方式研究了風險管理在新生兒科病房中的應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5年9月至次年6月期間收治的50例新生兒住院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組25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2:13;平均胎齡(38.1±1.2)周;住院原因:7例早產、8例窒息、8例咽下綜合征、2例其它。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13:12;平均胎齡(37.7±1.3)周;住院原因:8例早產、10例窒息、5例咽下綜合征、2例其它。兩組新生兒基礎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一般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根據新生兒疾病類型實施必要護理操作,注意對新生兒生命體征的檢測及觀察。觀察組采用風險管理模式,針對新生兒住院期間可能出現的各項風險予以風險管理,具體操作如下。
1.2.1 提升觀察頻率
由于新生兒身體狀況較差,因此更應加強對其生命體征及病情上的觀察及血氧飽和度。護理人員應至少每隔一小時觀察一次新生兒狀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監控小組,實施嚴格的交接班制度以及查房制度。除對患者本身疾病的觀察外,還應查看新生兒體溫是否存在異常、大小便性狀是否正常、吸允能力是否正常等。對新生兒的觀察應仔細、耐心,避免觀察浮于表面。當發現新生兒存在呼吸急促、面部潮紅、行為異常、嚴重哭鬧等情況時,應主動了解是否存在潛在疾病,并及時向主治醫師上報。
1.2.2 清潔護理
新生兒免疫力較低,因此首先需注重病房內的清潔。每日開窗通風,并注意對病床及各類醫療設備的紫外線消毒。在為新生兒沐浴過程中應注意溫度的控制,逐漸將其衣物脫去,避免脫衣速度過快造成體溫突然下降引發感冒。在沐浴完成后也需及時將新生兒體表水分擦干并使用柔軟的毛巾或衣物包裹,避免新生兒著涼。若發現新生兒沐浴后出現咳嗽、發熱癥狀,需考慮是否已經著涼,此時不應盲目使用藥物控制,可采用物理方式降溫。
1.2.3 定期展開培訓
新生兒護理人員均需要熟練掌握新生兒的基礎護理操作,例如臍部護理、體溫測量、奶嘴喂養、嬰兒沐浴、奶粉沖調、換尿布等,在操作中注意新生兒的安全。醫院可定期對護理人員展開操作技能考核,只有技術達標才可進入新生兒病房上崗工作,嚴禁由于護理質量因素影響到新生兒健康。
1.3 滿意度調查
采用匿名問卷填寫方式,在調查問卷上劃分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三個維度。新生兒父母在自主意愿下匿名填寫。滿意度為滿意率與比較滿意率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本組研究對象的臨床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工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數據,以t檢驗,若p<0.05,則表示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1 危險因素
統計兩組新生兒在不同護理模式下各項危險因素發生率,包含腹瀉腹痛、體溫升高、呼吸道感染以及臍炎4項。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危險發生率均更低,詳情見表一。

表一:危險因素發生率對比表[n(%)]
2.2 滿意度
統計兩組新生兒家屬對護理滿意度。結果顯示,觀察組中滿意度明顯更高,詳情見表二。

表二:護理滿意度對比表[n(%)]
在新生兒科病房中,由于新生兒年齡偏低,住院期間可能無法得到母乳的充分營養,因此在免疫力及抵抗力上相對于常規新生兒而言均需要特殊照顧[3]。對新生兒的護理過程中存在較多安全隱患,加上新生兒家屬在此方面經驗的缺乏,因此一旦新生兒患病很可能出現病情迅速發展,在護理風險影響下威脅到新生兒健康。
護理風險管理指的是針對新生兒住院期間可能發生的風險而制定的一系列風險預防策略。護理人員首先應提升自身風險意識,了解新生兒常見危險、臨床表現及解決方式[4]。其次需在具體操作中注重對新生兒的觀察,及時發現危險表現。例如患兒出現臍炎前,肚臍周圍存在輕微紅腫情況,此時需明確病情指征并及時上報,可控制炎癥。最后,在各項護理操作中需注意動作輕柔、迅速準確,強調人性化管理。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實施了風險管理的觀察組新生兒危險因素發生率明顯更低,且家屬滿意率達到96%,對照組僅為82%。由此可見,風險管理可對新生兒住院期間出現的常見危險因素達到較好預防效果,降低住院后再次患病幾率,拉近護患關系。綜上所述,在新生兒科病房中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有利于對各項風險的預防控制,對新生兒疾病恢復有益。
[1]歐陽曉紅,何茹,江新娣.護理風險管理在新生兒科病房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v.13;No.297 36:274-275.
[2]楊允亞.在無陪護新生兒病房中實施護理風險因素管理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v.12 05:210-211.
[3]閆春梅,張曉琴,張海燕.PDCA循環對新生兒科護理質量管理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農村衛生,2016,No.82 04:52.
[4]葛子涵,王啟梅.風險評估及護理風險管理在兒童重癥監護病房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 07:234+230.
R473.72
A
1672-5018(2016)09-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