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培亞
貴州省黔南州人民醫院骨二科 貴州都勻 558000
骨科老年臥床患者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分析
唐培亞
貴州省黔南州人民醫院骨二科 貴州都勻 558000
目的:分析骨科老年臥床患者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與預防護理措施。方法:從我院選擇42例因長期臥床老年骨折患者,并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1例。對照組患者施以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措施,統計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對護理的滿意度情況。結果:在接受相應的護理措施后,實驗組未有一例患者因為長期臥床而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觀察組發生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觀察組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總滿意度100%,顯著優于對照組的8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骨科老年臥床患者,開展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分析并予以針對性的護理具有重要意義,可有效促進患者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
骨科;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骨科常見的并發癥,尤其多發于臥床患者,嚴重者血栓脫落會形成致死的肺動脈栓塞。因此,積極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骨科老年患者護理的重點之一,本文通過分析骨科老年患者因長期臥床并發 DVT的危險因素,有針對性地實施積極的預防護理措施。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長期臥床老年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60~92歲,平均67.3±1.6歲;受傷原因:摔傷32例,車禍傷6例,重物砸傷4例;受傷部位:7例股骨頸骨折,13例股骨粗隆間骨折,8例股骨干骨折,11例脛腓骨骨折,3例踝關節骨折。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施以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措施。
1.2.1 原因分析
骨科老年臥床患者出現DVT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三種[1],即:(1)靜脈壁損傷;(2)高凝狀態的血液;(3)緩慢回流的靜脈血。
1.2.2 護理措施
(1)入院評估。入院后首先需要評估除骨科常規檢查以外,患者的血常規、凝血系列及血漿 D-二聚體等,以及時發現高危因素。
(2)心理護理。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積極了解患者的身體功能狀態,并向患者及其家屬普及治療相關知識,消除顧慮,使之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3)飲食護理。為了盡可能避免高危因素的影響,需要患者戒煙,注意合理飲食、多飲水,以免刺激血管收縮,出現血液黏稠度增加的問題;保持大便的通暢,以免腹內壓增高不利于下肢靜脈回流;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血脂。
(4)早期鍛煉。指導患者開展早期功能鍛煉,加強足部背伸、跖屈,開展肌肉主動舒縮運動,可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的幫助下,加快下肢靜脈血流速度,避免靜脈血液淤滯。同時,彈力長襪可幫助患者減少減少靜脈淤滯、增加回流,有效避免出現末端腓腸靜脈血栓。
(5)體征監測。護理人員需加強觀察患者癥狀、體征,如:肢體腫脹情況、膚色、淺靜脈充盈情況等,對比兩側肢體,定期測量雙下肢同一平面周徑,一旦發現肢體遠端向近心端發展凹陷性水腫,同時伴有皮膚發紺、淺靜脈充盈等癥狀,需及時告知醫師并做好記錄、處理。此外,對于具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需盡量不進行下肢靜脈穿刺,以免靜脈管壁受損,引發深靜脈血栓。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統計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情況,總分100分,滿意:≥85分;基本滿意:65~85分;不滿意:<65分。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意義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使用(±s)、(%)表示,行 t 檢驗與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出現下肢DVT比較
兩組患者在接受各自的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未有一例患者因為長期臥床而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觀察組發生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觀察組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下肢DVT情況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據統計,實驗組護理后滿意12例、基本滿意9例、不滿意0例,總滿意度100%;對照組護理后滿意5例、基本滿意13例、不滿意3例,總滿意度85.7%;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3.1 骨科老年臥床患者并發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
3.1.1 靜脈壁損傷
如果靜脈內膜靜脈壁出現損傷,則會導致內膜下層與膠原的裸露,從而激活血小板,并釋放多種具備生物學活性的物質,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在這種情況下,血小板和白細胞會發生聚積、粘附,并沉積于內膜上,最終形成血栓。而骨科患者在手術、深靜脈穿刺治療中,會直接導致靜脈壁的損傷問題。
3.1.2 血液高凝狀態
老年患者身體素質較弱,本身容易合并多系統、多器官的退變、病變等問題, 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均會導致血小板粘附聚積能力加強,從而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而手術的應激反應會導致血小板增加,從而導致血栓危險。
3.1.3 靜脈血流緩慢
老年患者本身的心輸出量較小,血流也較為緩慢,另外,術后的制動、長期臥床等,均會進一步導致患者下肢的血流緩慢,甚至瘀滯,使局部組織處于缺氧環境,引發細胞的代謝障礙,導致凝血酶的聚集,降低纖維單板溶解酶的活性,形成局部血栓。
3.2 預防護理對策
(1)基本預防。患者自臥床之日起,就要有計劃地進行下肢按摩,從遠端向近端,幫助靜脈回流;患者患肢需抬高,督促患者盡早進行足趾主、被動活動與股四頭肌舒縮運動,同時鼓勵患者盡早離床活動,逐步增加肢體各關節活動范圍,加強肌力鍛煉[2]。
(2)藥物預防。骨科術后患者術后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鈣5000單位腹壁皮下注射,1次/d,持續7~ 14d,注射部位為腹壁外側,左右交替。
(3)飲食預防。患者需食用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飲水(> 2000ml/d),以幫助稀釋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此外,患者需禁煙酒,以免刺激血管收縮,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3]。
(4)機械預防。穿彈力襪是下肢靜脈回流的一個重要方法,但是需注意襪的近心端不得有彈力圈,以免近端壓力太大,反而阻礙了靜脈回流,必須確保彈力襪松緊度適宜。
從本此研究中可以發現,對骨科老年臥床患者,護理人員必須密切監測其體征,仔細分析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并予以針對性的護理,有效減少和控制深靜脈血栓形成,提高老年骨折患者生活質量。
[1]吳鵬,邵戰鋒,王恒軍.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原因[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4(27):56-56
[2]王莉,劉娜.骨科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0):56-57
[3]尹條芬,毛亞靜.骨科患者術后臥床并發癥護理技巧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旬刊,2015(4):382-382
R473.6
A
1672-5018(2016)09-1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