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
昆明市精神病院
綜合心理社會干預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預后的影響研究
王世杰
昆明市精神病院
目的:探討對難治性精神分裂患者行以綜合心理社會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難治性精神分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拋硬幣法進行分組,正面為對照組,反面為實驗組,各43例。對照組行以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則實施綜合心理社會干預,觀察并比較兩組的社會功能缺陷評分和陰陽性癥狀評分。結果:兩組行以干預前的社會功能缺陷評分與陰陽性癥狀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社會動能缺陷評分和陰陽性癥狀評分均優于對照組。且對照均存在P<0.05,有統計學上的意義。結論:行以綜合心理社會干預,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情況,還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值得精神分裂疾病臨床治療的使用。
綜合心理;社會干預;難治性;精神分裂
精神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發病率高、社會功能障礙以及生活質量低等臨床特點,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同時將會造成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經過研究顯示,藥物治療對于精神分裂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并不顯著,伴隨醫療水平和研究的不斷提高和深入,家庭和社會因素是影響精神分裂疾病預后效果的主要因素[1]。本研究通過對精神分裂患者行以綜合心理社會干預,治療效果十分顯著。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是在患者知情同意下開展,將 2015年 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難治性精神分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拋硬幣法進行分組,正面為對照組,反面為實驗組,各43例,均為自愿參與配合本次研究。其中,實驗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為25~52歲,平均年齡(35.4±9.3)歲;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齡為26~54歲,平均年齡(36.1±9.7)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沒有統計意義(P>0.05),研究可進行。
1.2 方法
對照組行以常規護理干預。
實驗組患者則實施綜合心理社會干預。見討論。
1.3 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的社會功能缺陷評分和陰陽性癥狀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中的數據均需要利用 SPSS11.0軟件包予以核驗,利用來表示計量數據,并用 t值驗算。若實驗對象之間的數據在計算后P<0.05,則為存在明顯意義。
比較兩組的社會功能缺陷評分與陰陽性癥狀評分:兩組行以干預前的社會功能缺陷評分與陰陽性癥狀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社會動能缺陷評分和陰陽性癥狀評分均優于對照組。且對照均存在P<0.05,有統計學上的意義。見表1。
表1 2組的社會功能缺陷評分與陰陽性癥狀評分比對[?分]

表1 2組的社會功能缺陷評分與陰陽性癥狀評分比對[?分]
?
精神分裂疾病臨床癥狀表現為:思維方式、感情方面以及行為認知障礙,不僅會對患者自身的日常生活造成危害,還將會加重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難治性精神分裂的患病時間較長,患者在患病期間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因此,行以綜合心理干預以及社會支持對于精神分裂的治療尤為重要。
綜合心理社會干預包括:①健康教育宣傳。護理人員向患者和患者家屬講解防治精神分裂的相關知識,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此外,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②家庭護理。尋求患者家屬的配合,積極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使得家屬與患者之間相互尊重;③生活技能護理。其中包括:藥物管理、癥狀監控以及獨立生活能力等,培養能夠穩定患者情緒和病情的有效技能,重點是對于藥物的管理、服用、副作用以及正確識別的處理,積極培訓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家庭技能等;④工作護理。幫助患者解決社會交流的障礙問題,告知患者與人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培養患者積極參與到社會工作的技能,積極適應簡單到復雜的工作;⑤認知行為護理。深入了解患者的患病情況和生活現狀,幫助患者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減少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和負面情緒,樹立積極戰疾病的信心和勇氣。符合喻躍國[2]等人的研究結果。
總而言之,通過行以綜合心理社會干預,不僅能夠改善精神分裂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評分與陰陽性癥狀評分,還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借鑒。
[1]林純玲,湯妙瑜,吳樹躍,林莉冰.綜合心理社會干預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預后的影響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0):1-3.
[2]喻躍國,鄭群玲,施波,汪林兵,毛奕,蔣軍生,陳華強.心理行為干預對金華市某醫院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的影響[J].醫學與社會,2016,29(04):76-78.
R473.74
A
1672-5018(2016)09-1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