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茜蕓
云南省大理州中醫醫院 云南大理 671000
大黃敷臍配合腹部推拿治療中風后便秘的護理觀察
江茜蕓
云南省大理州中醫醫院 云南大理 671000
目的 探討大黃敷臍配合腹部推拿治療中風后便秘的效果。方法 將中風便秘病人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口服麻仁膠囊。觀察組常規護理后采用大黃敷臍配合腹部推拿并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效果評定,其中治療組患者便秘治愈15例,好轉14例,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患者便秘治愈6例,好轉17例,總有效率為76.67%;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 大黃敷臍配合腹部推拿能有效治療中風患者便秘。
大黃敷臍;腹部推拿;中風后便秘
中風是我國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資料顯示,患心腦疾病的中老年人,有 10%~20% 的死亡誘因為便秘,中風后便秘的發生率為 30%~60%[1]。中風便秘病人,由于大便秘結而過分用力排便,使腹腔壓力增高,心臟收縮加強,血壓升高,就更容易誘發卒中或加重原有病情[2]。在臨床上常見的治療便秘的方法多為藥物治療和灌腸治療,但長期服用藥物通便會擾亂腸道的正常活動規律,影響其消化吸收功能。本文采用大黃敷臍配合腹部推拿的綜合干預方法對中風患者的身體進行調整,刺激胃腸蠕動,治療中風患者便秘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6月至2016年 6月收住我科中風后便秘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48-76歲,平均年齡64歲,便秘時間為3~15d,平均7.9d。對照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3.8歲,便秘時間為3~13d,平均7.6d。兩組從性別、年齡、便秘時間及中風類型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在統計學上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便秘診斷標準: 排便時間延長,至少 3d 以上 1次,糞便干燥堅硬,且排除腸道器質性病變。
1.2 治療方法
1.2.1 兩組均實施便秘常規護理,如建立低脂、高纖維的合理飲食結構,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每日飲水1500~2000ml,病情允許情況下適當運動,提高機體器官功能,增強腸蠕動能力,加強精神與生活方式調理,做到起居有時,規律生活,精神愉快。
1.2.2 觀察組在實施便秘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大黃敷臍配合腹部推拿。(1)大黃敷臍:將生大黃磨成粉末狀,取 3g以75%酒精調和成糊狀,紗布包裹置于醫用敷貼上,制成藥貼。清潔臍部后,將藥貼敷于神闕穴,用食指、中指輕輕按摩,再以手掌的大、小魚際局部按摩1分鐘,使藥物與神闕穴充分接觸。天冷時貼藥后加用熱貼以促進藥物吸收。貼藥時間以病人皮膚感覺為度,若皮膚無不適感覺可貼6~8h,若出現癢感、灼熱感、發紅、水皰等及時去除,待皮膚恢復正常后使用。(2)腹部推拿:推拿前患者排盡小便,取仰臥位,操作者依次疊掌按揉腹部,單掌推腹部任脈路線,雙掌叩擠輪狀揉腹部,注意力度由輕到重,慢慢滲透。再以拇指中指對中脘,天樞,大橫,水道,歸來等穴位進行點按,用力適度,以患者感到酸脹為宜。最后雙手重疊,順腹部結腸走向行順時針按摩,以患者腹部產生熱感為度。腹部按摩每次20分鐘,1天2次,飯后1小時后進行。
1.2.3 對照組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口服麻仁膠囊,每天2次,每次3粒,7天為1療程。
1.3.療效分析
1.3.1 療效標準 便秘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訂的《中醫臨床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治愈:2 d以內排便1次,便質轉潤,解時通暢,短期無復發。好轉:3 d以內排便,便質轉潤,排便欠暢。無效: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為治愈+好轉。
1.3.2 統計學方法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采用秩和檢驗,A取0.05。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96.67%,優于對照組76.67%;觀察組治愈率50.00%,優于對照組20.00%,說明觀察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

中風患者出現便秘的主要原因有: (1)神經功能紊亂,不能引起排便反射的形成;(2)長期臥床改變了原來的飲食習慣、排便習慣或排便姿勢;(3)病人體質虛弱,活動減少,腸蠕動減弱,排便動力不足;或由于進食過少,糞便體積不夠等。便秘發生后,長期停留在腸道內的糞便酵解物產生大量毒素; 過度用力排便會引起反射性血壓、顱內壓升高,危及患者性命,對中風患者預后造成巨大傷害。因此對中風后便秘患者的干預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采用大黃敷臍配合腹部推拿對中風患者進行干預,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治療過程中,中藥生大黃味苦、性寒、具有蕩滌腸胃、通利水谷之功,所含大黃酸類物質可以刺激大腸壁,收縮腸道,使大腸內容物易排出,達到瀉下通便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所含之蒽醌類物質具有致瀉作用,作用于大腸而產生通便作用。臍為神闕穴所在,為經絡之總樞,可溝通上下內外諸經百脈、五臟六腑。臍的表皮角質層最薄,皮膚和筋膜、腹膜直接相通,血管豐富,滲透性強。因此,在臍部貼敷大黃有利于藥物的滲透和吸收,能使藥物分子透過臍部皮膚進入血液循環并達到有效血藥濃度,且作用緩和。這種經皮膚貼敷方式用藥,可以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藥物在胃腸道的滅活,減少用藥的個體差異,最大限度發揮藥物療效。
腹部推拿中,對患者的中脘,天樞,大橫,水道,歸來等穴位進行點按和刺激,手法力度以患者感到酸脹為宜。在這些穴位中,天樞穴,歸來穴和水道穴均位于足陽明胃經之上對于胃部和大腸功能均有調節作用,能夠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腸道蠕動。中脘穴是胃的下合穴,天樞是大腸募穴,均為治療便秘要穴,是調理胃腸道重要穴位。 順結腸方向進行腹部按摩能夠增強腸部運動動力,松弛平滑肌,促進腸道粘液的分泌,減少腸道對水分的重吸收,使糞便軟化易于排出。另外,由于按摩腹部的機械摩擦能改善腸道血液循環,腸黏膜神經營養增加,提高神經末梢感覺器的敏感性及應激能力,增加腸蠕動功能。腸道功能改善,小腸及大腸推進型節律收縮增強, 有利于將腸內糞便向肛門處推擠。
大黃敷臍配合腹部推拿治療中風后便秘,經濟實惠、簡便、副作用小,具備中醫“簡、便、易、廉”特點,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尚志梅.中風后便秘護理體會[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29(3):57.
[2]蘇永靜,張小燕,張振路,等.卒中后便秘對急性缺血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J).護理學報,2007,14(9):4-5.
R248.9
A
1672-5018(2016)09-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