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 吉
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手術室 850000
手術室護理路徑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邊 吉
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手術室 850000
目的:探討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的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髖關節置換術患者7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8例,對照組給予骨科手術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對比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并發癥發生率、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患者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術后1d VAS評分(3.24±0.73)、術后3d VAS評分(2.89 ±0.82)低于對照組(6.25±1.14,5.63±1.25)(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0.53%)低于對照組(36.84%)(P<0.05);觀察組術后Harris評分(94.52±3.23)高于對照組(81.45±4.24)(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15.52±2.48d)少于對照組(20.45±2.35d),住院費用(19535.42±385.53元)低于對照組(24256.22±425.32元)(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94.74%)高于對照組(78.95%)(P<0.05)。結論: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有利于促進術后康復,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
護理路徑;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室
隨著骨科外科治療技術的進步,髖關節置換術已廣泛應用于髖關節損傷、股骨頭壞死等疾病的治療,能夠有效減輕疼痛、恢復髖關節的正常活動功能。但是該手術難度高、創傷性大,術后可發生多種并發癥,具有一定的風險[1]。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是否成功與多種因素有關,手術室護理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2]。本研究探討了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的效果,以期為改進手術室護理提供依據,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髖關節置換術患者7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8例,觀察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58~83歲,平均(68.42±2.56)歲;股骨頸外傷性骨折21例(55.26%),無菌性股骨頭壞死17例(44.74%)。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57~82歲,平均(68.14±2.74)歲;股骨頸外傷性骨折24例(63.16%),無菌性股骨頭壞死14例(36.84%)。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室護理。觀察組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①術前訪視:按照患者各項常規檢查情況,對患者健康狀況進行全面評估,明確手術護理需要重點注意的事項。詳細指導手術注意事項;了解患者情緒狀況,實施針對性的術前心理干預,幫助患者緩解術前緊張焦慮情緒。②手術準備:嚴格遵照無菌操作規程,對手術器械、物品進行消毒,打包備用。術前30 min開啟手術室凈化裝置,進行徹底消毒,并調整好適宜溫度與濕度。③術中護理: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經核對身份信息無誤后,建立靜脈通道,連接監護儀器,接著協助麻醉師實施麻醉,等待麻醉起效,幫助患者調整為90°側臥位,在膝下、腋下等受壓部位墊上海綿墊以防發生壓瘡。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時報告并協助醫師處理異常情況。根據手術程序與步驟,準確傳遞手術器械及物品。④術后護理及回訪:手術完成后,及時清理手術切口周圍及其他部位的血跡污漬,妥善固定好尿袋和引流袋,仔細檢查受壓部位是否出現皮膚損傷或壓瘡。確定無異常情況后,搬運患者回病房。在術后3d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病情恢復情況,并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指導。
1.3 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并發癥發生率、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患者滿意度。疼痛程度采用 VAS評分,得分0~10分表示“完全無疼痛”逐漸變化至“最劇烈疼痛”。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采用Harris評分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恢復情況越好。患者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進行調查,結果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級。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 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1 術后VAS評分
觀察組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術后VAS評分
2.2 術后并發癥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術后并發癥
2.3 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觀察組術后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2.4 住院時間、住院費用
觀察組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住院時間、住院費用
2.5 患者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患者滿意度
臨床護理路徑是上世紀80年代由美國醫療機構倡導的一種標準化護理程序,其作用是為護理人員的工作提供規范化指引,使診療過程更具有系統性與完整性[3]。將臨床護理路徑引入手術室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根據護理路徑規范術前、術中、術后的護理流程,能夠減少護理工作的盲目性,提高護理工作的程序化、標誰化,使患者獲得最佳的護理服務;同時還有利于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檢查、治療、手術過程,從而更加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4],提高患者依從性,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Harris評分、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患者滿意度等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表明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有利于促進術后康復,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1]丁翠華,邱鵬程,陳保坤,等.臨床護理路徑在手術室腰椎間盤突出癥膠原酶溶解術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12):2047-2048.
[2]繆中平,吳云霞,晏笑葵.護理干預對預防老年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學,2015,17(7):1256.
[3]徐自強,陳英娥,譚加群,等.護理干預對髖關節置換術后老年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2015,9(3):338-341.
[4]程艷秋.健康教育路徑對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結局的影響[J].中國藥業,2015,24(23):146-148.
R472.3
A
1672-5018(2016)09-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