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華 郭立豐 周少華
【摘 要】本文立足于應用統計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基于如火如荼的教育體制改革形勢下,討論了本專業就業的趨勢和發展方向,提倡從高校自身定位出發,抓住就業時機,根據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點提出34項工作關注內容,進一步推動教學改革,深化高校的就業指導,為高校指導學生就業提供一定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應用統計;教學改革;創業創新;就業指導
在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件下,各類高校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乃至教學管理制度上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發展要求。清華大學歷時一年多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形成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40條意見;四川大學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學改革,從課程設計開始,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組織科學的教學活動、實行非標準答案學業考核,帶動了本科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1]。眾多高校深化教學改革的舉措觸動了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全面改革。但是,不能否認,不是所有的學校推行的教育改革,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單一的修改部分的培養方案,單純的借鑒國外高校現成的教育教學方法,盲目的效仿重點大學的教育管理措施,添加或修改部分課程內容等等,這不是改革。對于一個專業的培養建設體系,推行改革包含太多太廣太復雜的內容。不是所有稱為“改革”的都可以稱為改革。
1 基于學校特色,科學把握定位
1.1 高校定位的主要問題
高校定位關系到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目前我國高校定位普遍存在一般地方本科高校沿襲重點大學發展之路,目標設置偏高、發展特色淡化,即不符合國家高等教育整體戰略規劃,也不適應國家對優秀人才的要求。高校定位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主要取決于高校自身的特點、地理位置及發展狀況。以“國內一流”、“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為關鍵詞對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發展目標進行歸類,有26所(占32.5%)高校發展目標定位中出現了類似的核心詞匯[2]。這一定位表明,仍有相當一部分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在效仿國家重點大學建設。雖然目前不屬于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第一梯隊,但仍將其定位為自己的發展目標,顯然目標偏高。
1.2 人才定位的主要問題
人才可以劃分為研究型、應用型和技能型,研究型人才是指以探索事物內部規律為主要工作內容的高端人才,其表現為知識的創造,通常是科學家、發明家等;應用型人才是運用專業的知識或技術推進生產力發展,解決生產中所遇到的問題的應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指充分發揮現代勞動技能,以實現勞動生產效率為目標的人才,通常是常規技術、先進經驗或技巧的熟練運用,其身份通常是技師等。因此,對應每種人才類型可將高校劃分為研究型高校、應用型高校和技能型高校三種類型,高校類型決定了其人才培養的方向。
國家重點建設大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培養知識,能力,修養三位一體的復合型人才。作為普通高校如果以“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等詞語表述人才的內涵,內容顯得空泛,也很難被外界信服。
2 基于學院發展條件,提高專業建設
2.1 把握就業與繼續深造之間的平衡
教與學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學生的學習目的是不同的,有的學生想繼續深造,注重基礎理論的學習和理解,有的學生想就業,早點進入社會實踐,更注重實習實踐的應用,這就對我們的培養目標提出一個問題,實踐和理論如何兼顧,作為高校的培養計劃如何平衡這一矛盾。這里我們提出大一大二,統一基礎理論學習,打好理論基礎,大三開始偏重實習實踐學習,注重動手能力。大四不設置具體教學任務,有理論拔尖選修課和實際課題參與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自身目標選擇恰當的學習方式[3]。
2.2 提前步入社會,走高端技能路線
通過走訪和調研幾個大型公司的人才需求情況和招聘計劃,針對應用統計學這一方向,主要的工作崗位是數據挖掘工程師及數據分析工程師,大量崗位待位招聘。具體要求總結概括如下:
(1)能掌握一定的數據庫基本操作技能,例如掌握Orange等數據庫管理技術,能夠熟練進行PL/SQL應用開發,掌握SQL調優技術;
(2)精通一門基礎編程語言在java或c++;
(3)熟練一到兩個數據挖掘語言或數據挖掘工具:R、SAS、Pig、Hive、Hadoop、Matlab、Julia、MahoR,Python等;
(4)具有數理統計理論知識基礎,掌握一定的數據挖掘方法,能獨立完成建模、調試、優化和部署的能力;
(5)能夠完成項目過程交付文檔。
通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應用統計專業的畢業生基本符合就業條件,作為新興的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給應用統計專業的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當然也面臨著大量的其他專業學生的轉型及統計專業的擴招,因此,掌握扎實的理論,熟練的應用技術,擁有多態的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尤為重要。
3 具體措施方案
3.1 教學質量是核心
西方各國在經歷了20世紀50—70年代的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以后,普遍開始進行高校內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從歐洲的“博洛尼亞進程”到美國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動計劃,再到聯合國組織的“提高質量保證能力的全球計劃”,提高高校教學質量不僅僅是我國高校的改革目的,也是全世界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后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3.2 建設動態教學機制
專業設置本身是否合理、技能培訓能否跟隨產業發展而進行科學動態調整,是應用統計學科建設的基本教學起點。我們需要眼低手高、重心下移、對接地方、特色產業為主要發展方向,跟隨社會動態發展形式,時刻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隨著統計軟件的快速更新,統計問題的層出不窮,數據挖掘方法的日新月異,要求一線教師根據最新的市場需求隨時調整教學內容,無疑是對專業的教師是一個極高的要求,對整個教學機制更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3.3 強化校企合作機制建設,實現教有所踐,學有所用
教產融合、校企合作實際上是全社會的工作,是教育與產業全面合作。高校立足于校企合作機制建設,不僅可以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更重要的是對人才培養中的導向作用,學校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與行業企業共同研討制訂專業教學方案;根據職業崗位技能要求和職業資格標準,規范實踐教學要求,實現教有所踐,學有所用的全新教學局面。
3.4 加大創業創新力度
2015年5月4日,國務院頒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全面部署以推進素質教育為主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4]。許多高校建立了創新創業學分轉換機制,并努力配合實施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賽事,推動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的同時,建設了一批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會同發改委等部門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吸引了全國1878所高校的超過20萬大學生踴躍參與,帶動全國上百萬大學生投入創新創業活動中,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了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許多高校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創新創業相關課程,扎實推進了創新創業教育。
3.5 加強非重點學科的專業建設
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是國家財政對全國公立高校采用統一的撥款標準,保證人才培養所需基本經費,避免因地方財政困難而導致資源出現明顯差異,實現均衡發展。但是重點建設計劃不是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或學科,而是為了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因此重點建設既可能是那些辦學水平相對較好的高校,也可能是水平相對不高但有特色的高校,既可能是學校整體,也可能是某一專業、某一課程、某一實驗室、某一教學團隊,也可能是某一管理制度。
應用統計專業雖然最近幾年發展迅速,但基本都是在起步階段,大多不是地方高校的重點專業,專業建設通常是自行探索,摸索式發展模式,這需要學校,甚至地方的扶持,不僅僅是經濟上、能源上的支持,也可以是政府或學校幫助聯系一些對外公司或者業務,打破固守自封的教學方式,使得應用統計專業真正應用起來。
4 結論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趨勢,作為地方高校,如何向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如何提高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比率,如何在快速發展的高科技現代化產業中贏得一席之地,是中國社會的問題,也是我們高等教育應該思考、參與的問題,高校教育的責任已經不僅僅是育人,還負擔著一份就業責任。
【參考文獻】
[1]麥可思.教學改革如何動真格[N].麥可思研究,2016,1,30.
[2]趙慶年.我國普通高校定位問題及對策建議[R].教育成果要報,2015(9).
[3]辛華.應用統計學學科建設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22).
[4]教育部2016工作要點[S].教育部,2015.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