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振朋
【摘 要】本文從鞍山地區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的發展狀況入手,分析新時期建立鄉鎮群眾體育多元化服務體系的意義。對如何構建鞍山地區鄉鎮群眾體育多元化服務體系的思路和框架進行探討,以期望更好地為本地區的群眾體育服務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村體育;多元化;服務體系;構建
0 前言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進行,加強對新時期農村社區體育的研究,成為促進我國社會發展、人民健康的重要途徑。鞍山作為遼寧省重要的地域組成,在經濟、社會事業等方面與沈陽、大連地區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分析鞍山農村地區體育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社區體育多元化服務體系構建的策略,為實現鞍山地區農村體育事業的科學有效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鞍山地區海城市、臺安縣、岫巖縣三個市縣的農村社區體育作為研究的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以“農村體育”、“體育多元化服務體系”、“農村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等為主題,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深入整理、分析,為本文的撰寫提供數據支持。
1.2.2 問卷調查法
對鞍山農村地區的450戶農民做詳細的調查,以更好地獲得本研究所需要的資料。
1.2.3 數理統計
在調查和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就所獲得的數據通過SPSS、EXCEL等軟件進行數理統計,為本研究的撰寫提供準確的數值。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鞍山農村地區人均收入狀況的分析
2014年遼寧省農村常駐居民人均收入達到11191元,而鞍山市農村常駐居民人均收入為12290元,高于遼寧省平均水平。本研究就鞍山地區農村家庭收入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調查的結果表明,鞍山地區的海城、臺安、岫巖等三地,種植業收入排在第一位置,其他收入的排名依次為:打工收入、養殖收入、家庭加工收入、建筑業收入、餐飲業收入、交通運輸收入等。調查結果顯示,當前鞍山地區的農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是靠種植業、外出打工等方式獲得的。
2.2 鞍山農村地區家庭閑暇時間的支配
農村家庭的閑暇時間指的是日常工作、勞動等以外的可支配時間。通過對海城、臺安、岫巖等三市縣的農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家庭閑暇時間的支配依次為:做家務、看電視節目、娛樂麻將、接見客人等,而用于體育鍛煉的時間僅占閑暇時間的8%左右。這表明當前鞍山農村地區體育鍛煉的時間較少,不能夠滿足體育鍛煉所需的時間條件。
2.3 鞍山農村居民體育鍛煉意識的調查
鞍山作為遼寧省的第三大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體育鍛煉的習慣也是由來已久,通過對鞍山地區農村家庭所擁有的體育器材的調查得知,有21.4%的家庭有體育運動器材,自制體育器材的家庭為15.2%。對農民體育鍛煉態度的調查得出,有85%的調查對象認為體育鍛煉能夠促進身體的健康水平,這表明鞍山地區農民有著良好的鍛煉意識,但是因為閑暇時間、鍛煉場地、政府支持等原因,沒有很好的實現和實施體育鍛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
2.4 鞍山農村體育人口數量較少
體育人口指的是生活區域相對固定,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或者生活質量為目標,通過身體活動的形式,所組成的社會群體。通過對鞍山農村地區體育人口的調查得知,農民每周運動3次以上的占調查對象的14%,其中,活動時間在30分鐘以上的占調查對象的22%,進一步分析得出,鞍山地區農村體育人口的比例大約為6.2%,這一數據與發達地區相比而言,處于較低的水平。
3 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體育多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策略研究
3.1 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組織管理體系的構建
體育組織管理系統,是指在建設鞍山農村體育服務體系時,一切參與組織、宣傳和管理體育活動的部門、單位或個人所組成的一個龐大的系統。所有體系的建立與發展不能沒有行之有效的組織與管理。所以,這些條件對鞍山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之一。另外,在現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期,應該加大宣傳和提高自己的影響范圍,使越來越多的組織和人群加入其中。同時,應與時俱進,源源不斷的從外部環境中吸取自身發展所需的有利因素,這樣才可以使鞍山地區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更好更快的發展。
3.2 農村體育服務體系人力資源體系構建
社會體育指導員在農村體育服務體系人力資源體系構建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提高體育專門人員素質,帶領農村居民開展科學的健身和進行正確的體育消費及健康投資,更好的服務于農村體育建設,體育社會指導員和體育工作者是開展農村體育服務的核心部分。體育指導員的職責是宣傳體育知識,普及群體性的體育活動,使居民閑暇時間的生活內容更豐富。成立包括體育專業人員構成的體育指導站和健身康復培訓中心等相關的部門機構,為農村居民專門提供健身咨詢和身體健康監測與評價,為農村居民進行系統的、科學合理的健身理論引導。
3.3 物質、資金保障體系構建
體育場所和設施是進行農村體育健身活動的必要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健身活動將很難開展,農村居民應有基本體育服務權利就得不到物質條件的保障。要充分利用農村中、小學的體育資源,為農村居民配置基本必要的體育場所和設施,將“身邊場地”的服務更好的落實,真正的做到“親民、便民、為民。”另外,還應發動鼓勵農村中、小學體育師,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科學指導農民開展運動鍛煉活動。資金保障主要依靠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農村體育的資金投入、資金管理和資金的運營及升值等方面。政府職能部門應該把體育經費歸入到財政支出計劃,并積極吸收社會資源。
3.4 農村體育服務內容形式體系構建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在生活條件逐步改善后,對更豐富的體育文化娛樂活動需求也在逐步提高,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也越來越關注自身身心健康。所以,有效的組織開展能提高農民興趣的具有地方特色,受農村居民歡迎、容易接受和方便開展的體育活動,吸引農村居民廣泛參與的體育文化娛樂活動,不但可以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充實他們的生活內容,還可以在防止封建迷信和邪教等活動在農村的流行,可謂一舉多得。另外,還應當參考農村不同地區的特點,組織小型多樣內容豐富的,具有民間傳統地方特色的各種體育健身娛樂活動,例如,腰鼓、拔河、秧歌等。這樣不僅豐富了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凝聚力,而且對和諧農村構建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制約鞍山農村地區體育發展的原因是多樣的,要以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狀況的實際為依據,通過科學合理的措施,不斷的調整本地區的農村體育政策,提高農村體育資源的覆蓋度,系統的開發和建設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地區農村社區體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任程芳.《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成效的歷史審視[D].江西師范大學,2011.
[2]但艷芳.新時期農村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4).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