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 蔡蓓蓓 羅鵬翔 鐘海東


【摘 要】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是當今互聯網發展的熱點和趨勢,它正逐漸影響著網絡用戶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本文在移動網絡時代學習的特征分析的基礎上,從定位、功能、內容、交互、學習方式、網絡服務的層面,探討了基于社交網絡的移動學習平臺設計原則,并設計實現了一個基于社交網絡的移動Moodle平臺,實現了瀏覽、評價、在線習題、答疑互動、內容管理、學習統計分析等功能。通過對移動學習和基于社交網絡的移動Moodle平臺的探索,旨在對本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社交網絡;移動學習;Moodle
0 引言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2015年,在移動互聯網的推動以及手機應用不斷增長的背景下,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手機上網比例高于PC端。即時通信作為第一大上網應用,其用戶使用率繼續上升,微信,QQ等社交類網站的迅猛發展,預示著社會媒體(Social media)成為當今互聯網發展的熱點和趨勢,它正逐漸影響著網絡用戶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伴隨網絡的普及和發展,移動學習教學在世界各地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利用因特網進行教育與學習變得越來越普遍。國外的移動學習研究主要集中在歐洲和北美的部分經濟發達國家,其研究時間較早,研究范圍及內容也比較廣泛深入,構建的移動學習平臺用戶定位十分明確,針對性較強。如Westmister大學的基于短消息的英語學習系統[2],哈佛大學的實時學習分析平臺[3],Blackboard Learn[4],StudyBlue[5]。我國內地移動學習研究起步較晚,但隨著近幾年研究的深入,以黃榮懷[6]、方海光為核心的北京師范大學研究團隊,從系統服務環境、系統支持環境、系統裝備環境三方面入手,并結合國內外移動學習與應用案例的研究,構建移動學習的系統環境路線圖,希望再次帶動移動學習研究的熱潮。其他學者則從技術批判、設備專屬性等方面進行了理論研究,并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同時也提升了國內理論研究的水平。雖然國內企業培訓也開始重視交互、協商等社會建構學習理念,但在實踐中并沒有發揮出諸如思維工具等移動學習的其他特性,仍以資源的堆砌與知識技能的掌握為主要形式和目標,移動學習的發展未來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 移動網絡時代學習的特征
1.1 社會化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基于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在他人的幫助下,通過社會性參與和互動完成的意義建構[7]。所有的認知、學習和行動都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心智的發展都是與他人的心智互動的結果,換言之,人的發展是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8]。因此,重視交流、協作、共享和反思,強調知識的社會性建構,強調各種制品,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構建有效學習環境的基礎,能夠推動學習者達到認知發展的新高度。
1.2 碎片化
隨著網絡信息的快速發展,網絡資源呈現碎片化、微型化趨勢,不再是完整的、線性的、固化的。我們開始進入“碎片化時代”[9]。學習者可充分利用靈活碎片的時間、便捷易用的智能終端、泛在學習網絡進行自主按需的無縫學習,然而,信息并不等同于知識。法赫和普魯莎卡[10]認為,從生成的角度分析,信息與知識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獨立于個體由外部生成的,而后者是由個體主動建構的,具有自我生成性,因此不能簡單地采取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信息與知識學習,重復的信息捕獲、存儲、回復和傳遞無法作為基本的學習方式。喬納森等[11]認為,只有當學習者在真實、 有意義的問題驅動下對信息進行有目的的操作和重構時,信息才能真正為學習者所用,從而轉化為學習者的知識。因此,碎片化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探索新的信息傳遞方式以實現知識的分享和學習[12],以更短小的內容、更單一的目標來傳遞知識。
2 基于社交網絡的移動Moodle平臺構建
移動Moodle平臺是Moodle在線學習的移動客戶端應用,通過該平臺,高校學生與教師之間可以開展移動學習,同時亦可作為常規學習的一種輔助手段。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可以進行雙向交流,引導學生合理運用碎片時間,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針對現有的移動互聯網使用狀況,彌補學習網站的不足,提出基于社交網絡的移動Moodle,用于移動學習,在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個人知識管理、教學反思、協作教研等方面有積極作用[13],為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臺,為學生學習提供便利。
2.1 功能結構
本平臺采用Objective-C語言技術進行編碼實現,采用MySQL數據庫管理技術,建立用戶數據庫,可對用戶信息,用戶所上傳的文件等等進行有效的管理,以軟件APP的方式展現其功能,用戶可在下載軟件后進行訪問。系統前臺和后臺功能結構如下圖1、圖2所示:
平臺的前臺為用戶提供課程查看、課程查詢、用戶登錄、個人資料修改等服務,網站的前臺結構功能齊全、簡單明了,極其方便用戶使用網站的所有功能。后臺功能便是對前臺動作制造的信息進行記錄與梳理。整個軟件的后臺設計體現出軟件的簡單明了,主題清晰,操作簡易、實用。
2.2 系統界面
根據前臺結構設計圖,采用先進的移動應用開發技術,完成用戶界面的設計,主要界面如下圖3:
3 基于社交網絡的移動Moodle應用分析
社交網絡下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傳統形式相比較存在很多優點,例如更加靈活便捷,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協作學習,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此外教師在社交網絡中還可以自由提問、表達,包括感情的抒發、思想的表達、教學的反思、經驗的交流、討論主題以及分享個人教學經驗等 [14]。
移動Moodle支持iOS系統的手機和平板電腦;實現瀏覽、評價、在線習題、答疑互動、內容管理、學習統計分析等功能;與Moodle云平臺web端數據完全同步;還擁有強大的站內用戶社交功能,支持語音、文本、視頻、圖片、位置信息發送;對有個性化需求的用戶,Moodle平臺還提供用戶個性化定制服務,可以將Moodle云平臺部署在用戶本地并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功能設計和開發。移動Moodle利用手持移動計算設備,在何時何地都能進行學習。與電子化學習和遠程教育相比,移動學習更側重于通過移動設備達到學習的目的,而該設備必須能夠有效地呈現學習內容,使學習者能夠在移動的環境中實現學習。
基于社交網絡的移動Moodle將兩者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刷朋友圈、微博時,也可學習同學分享的課堂筆記。利用該平臺進行學習,可以更好地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激發對學習的興趣,更利于知識的掌握。
4 總結與展望
基于社交網絡的移動Moodle平臺為每個學習者提供了個人學習空間,學習者可以方便地對各種學習資源進行關聯、整合、管理與分享。近年來,教育研究的焦點逐漸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基于社交網絡的個性化學習資源聚合模式是“以學為中心”的學習系統研究的新發展。未來學習平臺設計將更加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個性化:學習平臺將更加支持學習的個性化,學習者可充分利用靈活碎片化的時間、泛在學習網絡進行自主按需學習。
2)移動性: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與發展為構建移動學習環境提供無限可能,例如,構建基于微博等社交網絡平臺的移動學習環境,學習者之間能更好的進行交流、協作、共享與反思。
3)社會性:學習平臺將致力于實現學習者之間的社會性參與和有益互動,并且集合各種興趣愛好以及習慣秉性相近的群體進行共同學習與分享。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
[2]胡競.移動學習在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應用與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3(3):78-82.
[3]延紅,錢愛增.基于學習分析技術理念的計算機網絡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教育,2015(15):66-71.
[4]Wikipedia. Blackboard Learn [DB/OL].[2015-1-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ackboard_Learn.
[5]Wikipedia. StudyBlue [DB/OL]. [2015-1-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udyBlue.
[6]黃榮懷.移動學習——理論.現狀.趨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7]Vygotski■, L. S. (Lev Semenovich), Cole, Michael.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8]杰羅姆J.G.范梅恩伯爾,安妮奎B.H.de布萊恩,盛群力,柴巧君.論學習的研究范式與視界[J].遠程教育雜志,2012(4):100-106.
[9]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新發展:國際觀察與國內動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3):3-13.
[10]Fahey L.&Prusak L. The eleven deadliest sin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10,40(3):265-276.
[11][美]喬納森,等.學會用技術解決問題:一個建構主義者的視角(第二版)[M].任友群,李妍,施彬飛,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12]Siemens,G. Knowing knowledge [DB/OL].[2012-10-12].http://www.knowingkn owledge.com/.
[13]袁磊,張艷麗,趙鵬.社會性軟件支撐下的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0):62-62.
[14]佚名.基于社交網絡的教學淺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