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遼寧行政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分析
楊柳
(遼寧行政學院,遼寧沈陽110161)
[摘要]“三農問題”一直以來就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加大了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實施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得農村經濟體制實現了改革,促進了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然而,要想確保農村居民收入得到長遠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要構建農村金融體系,為農民收入的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由于農村地區金融體系不健全,導致農民收入的增長陷入了困境,因此,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十分重要。文章從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著手,探究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
[關鍵詞]農村;金融發展;居民收入;影響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7.195
由于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對于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加大了對農村經濟的重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使得農村居民的收入得到了明顯的增加。而要想農村居民的收入能夠長遠發展,就離不開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然而,由于農村地區金融機制的不健全,缺乏對農業發展有利的金融機構,使得農村經濟的發展仍舊不是十分理想,導致農村居民的收入受到了影響,因此,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顯得十分的重要。“農村金融”一般是指農村貨幣資金融通關系的總和,分為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兩大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業銀行、農信社、農村政策性銀行等;而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合作基金、部分當鋪、高利貸等。
1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
1.1缺乏完善的金融體系
在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過程當中,當前的金融體系主要包括正規性的金融機構以及非正規性的金融機構等兩部分,其中在農業發展中,農業發展銀行是唯一的政策性銀行,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資金來源較為單一,業務的收縮能力以及支農能力較低,同時,農業銀行在發展中雖然也把分支機構延伸到了農村,但是由于其自身經濟效益的需求,往往著重于非農業產業的投資,對農業的發展幫助不大。在農業發展的過程當中,農村信用社長期處于壟斷地位,然而,其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沒有承擔起促進農業建設的重任,使得農村信用社紛紛被農村商業銀行所替代,由此可見,在農村金融發展的過程當中,缺乏完善的金融體系,影響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建設,對于農民收入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
1.2金融環境較為惡劣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我國近幾年來也加大了對農業的扶持力度,為農村金融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政策支持,然而,就目前來看,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功能還存在著一定的削弱。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部分商業銀行逐漸朝著發達的城市區域轉移,減少了對農村資金的投入力度;在開發農業技術以及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得不到相關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等。同時,由于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地區缺乏良好的金融信譽,使得金融體系得不到有效的發展,造成農村融資信用危機的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農村金融貸款制度本身存在漏洞,在貸款的使用以及歸還等方面有著較大的隨意性;其次,由于農村經濟的不發達,使得農民經濟收入較低,資金積累不足,一旦資金周轉出現問題,就會導致還款出現障礙;最后,就現階段來看,由于絕大多數農民自身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高,導致本身的信用意識較差,逃債以及躲債等非法行為很難控制[2]。
1.3缺少金融服務
雖然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也在不斷完善,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也呈現出多樣化,但是,相對于城市金融來說,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顯得十分稀少。長期以來,很難在農村地區看到金融服務,在農村地區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所開展的業務也僅僅局限于儲蓄、信用貸款以及匯款等。同時,由于農村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自身素質普遍低于城市地區,導致農村金融結構在進行金融服務之時,顯得十分的單一、固化,缺少應有的靈活性,無法有效推進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
1.4民間金融比較活躍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地區經濟就得到了迅速發展,逐漸擺脫了貧窮落后的局面,使得一部分鄉鎮企業成立發展,伴隨著鄉鎮企業以及個體人員的發展,對于信用貸款的需求與日俱增,正規的金融機構所能夠提供的貸款金額已經遠遠滿足不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這就為一部分民間非正規性金融機構組織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相對于正規性金融機構來說,這部分民間金融本身具有極強的“人合性”,其交易融資的成本門檻較低,速度較快,融資的方式也十分靈活多變,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在民間金融機構中,通過調整經濟運行,使得資金供給問題得到了一定的緩解,然而,雖然民間金融有著較多的優勢,但是其本身的貸款利息普遍較高,面對金融風險之時沒有有效的應對措施等[3]。
2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2.1有利于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
就目前來看,在農村地區加大金融的發展,能有利于優化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提高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競爭力,促進居民收入的增加。在農村經濟的發展運行過程當中,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是一項重要的內容,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不僅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還對農村居民的收入產生著重要的影響。重塑農村金融市場主體,推動農村金融市場正常發育,扭轉由于農村金融體系效率低下導致的農村資金的配置效率低效所造成的農村資本金大量流失的趨勢。作為金融資源,需要由良好的金融體系進行合理配置,以便于形成高效的產出能力,因此,農村金融的發展能夠對農村金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使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村居民的創收奠定基礎。同時,利用農村金融體系對金融資源的配置進行監督,能夠使得金融資源得到最大化的有效利用,降低農村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所遇到的經濟風險,使得農村金融資源逐漸流動起來,推動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4]。保證農村社會發展能夠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實現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提高農村金融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度。
2.2有利于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
在農村金融發展的過程當中,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把農村儲蓄向著投資的方向轉變,一般來說,農村儲蓄往往是由農民的資金組成,然而,在動員農村居民把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過程當中,農村金融機構會自主的吸收一部分資源,當作自身活動的經費,而要想促進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在農村金融發展的過程當中,就需要盡可能降低其所需要吸收的資源,即最大限度減少金融機構充當中介的費用成本,從而促進儲蓄資金有效轉化為投資,有效提高轉化的效率。同時,由于農村金融機構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市場會受到存款準備金以及交易稅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需要不斷完善金融體系,提高農村金融的運作效率,降低農村資金資源的消耗[5]。此外,加大對農村信貸投資的力度,加強對農村的金融支持,農村中信貸投資的增加,將導致農民人均資本存量的增加,從而引起人均產出的增加和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
2.3有利于降低經濟活動交易成本
在進行經濟活動的過程當中,會消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去尋找適合的交易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交易成本的浪費,而農村金融的發展,能夠為貨幣的聚集以及存在提供必要的信用場所,有效降低農村經濟活動交易過程當中所要出現的不確定性,使得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節省了農村居民的經濟支出,促進了收入的提高。
3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加大了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實施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而要想使農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就必須要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優化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使得農村居民的資金由儲蓄朝投資轉化,降低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最終實現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玉奎,周諾亞,李丕東,等.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研究[J].統計研究,2014,31(11):90-95.
[2]周密.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18).
[3]李凌,任維哲.金融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研究——基于VAR模型展開[J].經濟問題探索,2014(3):135-141.
[4]許嘉揚.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問題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1.
[5]陳蘇麗,鐘陳.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關系的實證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4):59-6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政府預算控制與會計監管體系研究”(項目編號:L15BGL016)相關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柳(1980—),女,遼寧鐵嶺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