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樂
[摘要]科技服務業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產業附加值大、輻射帶動作用強等特點,是實現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和調結構、促發展的關鍵一環。文章根據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和重點調查資料,從市場主體的分布、經濟效益、產業適配等方面對西安科技服務業市場主體發展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科技服務;市場主體;企業效益
1科技服務業的統計界定
2015年,國家統計局依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9號)和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發布了《國家科技服務業統計分類(2015)》,從統計標準的角度對科技服務業統計進行了規范。將科技服務業的范圍確定為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服務、專業化技術服務、科技推廣及相關服務、科技信息服務、科技金融服務、科技普及和宣傳教育服務、綜合科技服務等七大類。其中,信息技術服務、軟件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科技推廣等行業是科技服務的核心“骨架”;金融、財務、法律、出版、科普宣傳、政府管理等行業,是科技服務的“筋脈”支撐。
2市場主體分布五個集中特點
根據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截至2013年,西安屬于科技服務業行業范圍的法人單位1.33萬個,從業人員58.88萬人,呈現五個集中特點。
一是向核心領域集中。核心領域有法人單位0.58萬個,從業人員22.26萬人,分別占43.9%和38.0%。考慮到相關領域中只有部分業務活動和單位應屬于科技服務業,核心領域的實際占比將達到半數或更多,初步呈現向核心領域集中的趨勢。
二是向專業技術服務集中。根據普查資料,西安科技服務業中專業化技術服務單位占15.9%,從業人員占20.3%,主要是勘察設計、工程設計單位。科技信息服務單位占21.9%,從業人員占26.4%,主要是各類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單位,反映了西安軟件業服務外包行業的實力。
三是向企業類型集中。隨著科研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核心領域中企業機構的比重已經超過90%,市場化程度較高;相關領域中,由于有部分行業涉及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單位,企業機構的占比相對較低,但也接近八成。
四是向非公領域集中。從控股情況看,目前西安科技服務業中國有和集體控股企業單位數占比尚且不到10%,私人控股、港澳臺商控股、外商控股和其他控股類型的企業占比達到了92%以上。其中私人控股企業的單位數最多,有超過1萬家企業,但規模優勢仍未形成,人數、收入、資產等指標仍遠小于國有企業。
五是向開發區集中。五區一港兩基地共有科技服務業單位近5000家,單位數和人數都占全市30%以上,企業營業收入更是占全市半數以上,成為西安科技服務業集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西安高新區的科技服務業集中優勢最為明顯,區內共有科技服務業單位近3000家,從業人員近18萬人。
3企業經濟效益喜憂參半
經濟總量規模較大但下行壓力同樣加大。2013年,全市屬于科技服務業行業范疇的法人單位中,有企業1.12萬個,全年營業收入2077.32億元,資產總計10425.97億元,總體規模較大。但企業收入增長放緩,利潤實現困難,下行壓力較大。
規模以上單位數量增加較快但平均規模有所縮小。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業單位417個,比上年增加155個,增長較快。但戶均擁有從業人員306人,年實現營業收入2.26億元、營業利潤0.26億元,分別是2013年的69.7%、72.1%和65.3%,企業規模顯著縮小。
核心領域成長性好但相關領域經營形勢嚴峻。2014年,核心領域的規模以上單位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0%,成長性較好。相關領域的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業單位營業收入同比僅微增0.1%,營業利潤同比減少5.7%,經營形勢嚴峻。收入下滑最為明顯的是科普宣傳、中介服務、廣告會展等領域。
勞動生產率、人工成本雙高。2014年,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業單位人均產出73.64萬元(按營業收入計算),是其他規模以上服務業單位的2.1倍;人均應付薪酬12.54萬元,是其他規模以上服務業單位的2倍,是2014年全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的2.2倍。科技含量高、人才智力密集特點明顯。
4“骨筋”適配有所不足
核心領域綜合實力較強,技術要素直接影響經濟效益。核心領域調查單位中,有經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73個,占32.9%;有114個企業獨立擁有各類知識產權5000余件;有84個企業專門設置了負責研發的機構或部門,專職從事研發工作的人員超過6000人,約占企業員工數的1/5。從業人員中,80%以上具有大專以上學歷,20%以上具有研究生學歷,2%具有海外學習經歷,10%以上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
2014年,調查單位營業收入344.21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經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收入增長7.3%,擁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收入增長4.4%,近三年有科技經費投入的企業收入增長8.8%,技術要素直接影響經濟效益。
研發意識強、投入高。除了專門設置研發機構,部分調查單位采取項目組形式,按項目從不同部門中抽調人員開展研發活動;還有近30%的調查對象與其他機構開展了科技合作,省內的高校、科研院所是企業合作的首選。26%的企業在近三年的財務數據中能夠明確核算科技經費投入情況,且科技經費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重在18%左右,其中科技經費投入最高的企業甚至超過了同期營業收入。
對相關領域服務需求旺盛但有效供給不足。核心領域調查對象列出了當前最需要的3項服務依次是人才培訓、市場推廣和法律服務,與企業反映的當前經營中存在的高水平的專業人才缺乏,企業有技術、有產品但推廣營銷渠道狹窄、平臺少,各類知識產權糾紛處理棘手等問題直接呼應。但從相關領域調查情況看,大多數企業對科技服務業的認識依然停留在空泛的概念階段,存在對科技活動的認識不足、業務量不足、效益預期不足、未來拓展意愿不足、有效服務不足等問題。
5對策
第一,全面提升核心領域綜合競爭力。加大對基礎科研活動的支持力度,鼓勵科技工作者從事基礎性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用權威、領先的學科優勢為產業發展打造核心實力。鼓勵企業根據市場需要開展研發活動,參與區域或行業標準制訂,提升影響力。
第二,全面提升非公領域主體活力。加大對民營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科技服務領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持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做大做強,對發展邁上新臺階的科技小巨人給予獎勵。逐步提高政府采購中面向民營科技企業的比例,研究設置專門面向民營企業的科技服務采購項目。
第三,全面提升科技服務資本實力。多角度加強科技服務投融資體系建設:在傳統貨幣銀行業探索新的抵押、質押方式,拓展完善知識產權質押業務;鼓勵開發適合工程項目、招投標活動的保險品種,分散項目建設中的風險,減少因支付保證金等原因而產生的資金沉淀,激發流動性;在地方財政允許的范圍內,擴大稅收優惠政策的覆蓋面,切實減少科技企業稅收負擔;鼓勵科技服務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對企業上市給予輔導和獎勵。
第四,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科技影響力。引導和鼓勵科技服務企業在縣域經濟中發現機遇,為科技服務開拓市場的同時提升縣域經濟科技含量。發揮開發區帶動作用,提升開發區科技服務增長極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影響力。
第五,全面提升科技公共服務能力。加強科技服務公共設施建設,充實各類科技館、博物館的館藏量,豐富布展方式,提升科普宣傳服務能力。鼓勵新聞、出版單位探索開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市場好評度高的科普出版物。培養挖掘文字功底好的科技從業者和具備相當科技專業素養的文字編輯,提升科普宣傳產品質量。
參考文獻:
[1]吳正海,雷軍.西安現代服務業發展問題研究[J].西安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2]何書淵.西安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環境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