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麗瓊+劉昭
[摘要]作為當今世界上眾多文化資源之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對于延續世界文明的精華,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成為當今政府機構非常重視的主要工作范疇。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而在如今網絡數字技術發達的今天,也需要政府機關和公共管理組織與時俱進,借助這一新型手段推動我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轉變。使得其科學、合理、高效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從而推進我國傳統文化得以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技術
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人們更加追求生活的快節奏,而對于需要長時間潛心鉆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面臨巨大的挑戰。基于對人類文明的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 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要求“各締約國應該采取必要措施確保其領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保護”。
該《公約》所規定的“保護”的性質就是公共管理的保護。公共管理的保護指的是政府、國家、非營利機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行為,如組織開展普查、建檔、研究、保存、傳承、弘揚等,以及為實現這些保護行為而提供相應的財政、行政、技術等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必須首先要受到重視,其前提則必須是擴大知名度。而我們許多政府機構并沒有這樣的意識,沒有開拓的眼光,只把精力投入到如何向上級主管單位申請資金,而沒有深層次地去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和社會價值。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活態性保護是國際保護模式的新特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各國政府的法規、文件都明確鼓勵人們要用數字化等技術手段開展非遺保護,美國、英國、日本和意大利這些發達程度較高的國家已經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面進行了有效的前沿性探索,產生了許多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如法國的“盧浮宮數字化項目”,意大利的“數字化米開朗基羅計劃”“羅馬大劇場數字化項目”、日本的“奧茲地區的活態文化遺產獅子舞的數字化保護工程”等。
而我國于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 “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2011 年正式頒布實施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也明確指出,“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這些都為政府機構采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法律和制度的支持。
1政府機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和面臨的問題
隨著我國對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視,一系列相關政府機構、第三方機構和民間團體保護組織相繼成立。在中央九部委設立共同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文化部直屬的社會文化司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分別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地方有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文化中心等,各級群眾文化事業單位也相繼掛牌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收集、整理、研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展示、宣傳活動,指導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等。由此可見,在現階段政府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中的主導力量,政府保護是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要特征。公共管理組織尤其是政府機構,在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宣傳活動、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上有職能性的優勢。
但是在國家如此大力氣地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設力度的同時,針對于當前的保護機制,政府卻有時缺乏前瞻性和前沿性。近幾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的新方式是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但由于政府機構管理者一般是管理專業出身,在當今數字技術發達的今天,對現代高科技應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意識不強。即使有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平臺來保護的想法,但是如何高效地利用,卻也是擺在管理者面前的新問題。
2公共管理機構利用網絡數字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制
2.1積極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和數字博物館
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留,可以采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手段來實現。其中相關網站和數字博物館的建設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力軍。
一般而言,若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較多,可以單獨設立專門的網站進行宣傳和介紹,包括項目名稱、項目介紹、傳承人信息等;若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多,就直接可在當地政府網站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專題專刊”,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相關的保護工作。網站的建設還要注意不但有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共同之處,同時還要有自己的非遺項目的地方特色。
數字博物館則是通過高科技的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平臺進行展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從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信息交流。目前,各地文化主管部門陸續建立了具有地域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這些網站和圖書館在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交流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2利用數字拍攝手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2.2.1借鑒國外的紀錄片拍攝技術
2008年日本NHK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是首次借助使用高清攝像機拍攝并公開30個洞窟的敦煌壁畫,拍攝內容之精、畫面之美、解說之妙都是目前國內的電視臺所很少能達到的。
政府機構可以與這些制作公司或電臺聯系,制作專門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一方面可以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是“圖+文”化的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風采。
2.2.2科教片的錄制
對于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的精湛的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譬如在日本一些地區,為防止有些技藝的傳承人離世后技藝失傳,定期會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非文物)拆毀后重建,其主要目的在于將整個修建建筑物的技藝重新使用,以期用這樣的方式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技藝。
但由于在我國這樣的建筑技藝較多,如采用日本的這種保護方式,首先在財力上是不允許的,但是可以選擇將整個建造技藝用數字技術跟蹤拍攝下來,以便留給后世。即使傳承人離世后,當人們需要學習此項技藝時,可以借鑒傳承人生前留下的圖像資料進行學習。
當然,有些傳承的技藝是歷代家族式的繼承,是否允許公開拍攝,這也需要政府相關機構與傳承人進行溝通和協調。
2.2.3宣傳片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其具有兩大特征:傳統性和活態性。傳統的舊東西要在現代社會中傳承下去,關鍵看是否有適合其生長的土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活態性的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勢所趨。
在201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陜西華陰老腔、云南彝族海菜腔、福建泉州木偶、江西杖頭木偶等優秀非遺文化的亮相,極大提高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而眾所周知的昆曲、京劇、書法、剪紙、篆刻等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有知名度才會有發展的市場。
擴大知名度的最為快捷的方式是拍攝宣傳片,譬如將中國的春節列入聯合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呼聲近幾年來非常高,在2015年2月12日,被譽為全球華人“年夜飯”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宣傳片,首次亮相紐約時報廣場“中國屏”,讓美國民眾近距離感受到中國春節傳統的文化氣息。這便是一次很好展示自己文化特色的機會,播出的宣傳片表現中國人民歡樂喜慶的場景,既表現了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獨特魅力,突出春節闔家歡樂的主題,又展示出當代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追求幸福和諧的現實風貌,是對于中國春節很好的宣傳。
3利用“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模式來保護遺產
2016年春節前夕,1月22日,由文化部認可、在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交易平臺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淘寶眾籌”,聯合“故宮淘寶”發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眾籌項目上線。項目的年貨作品由“故宮淘寶”提供設計方案,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手工制作完成。其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高密剪紙老藝人范祚信與“故宮淘寶”合作,在淘寶眾籌上線了康熙御筆福字、帝后賜福等多款剪紙,僅僅半天就吸引到5730人支持參與,籌款超過13萬元,項目達成率1300%。阿里巴巴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阿里未來將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探索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路徑,讓人們、特別是年輕群體體驗到傳統手工藝的精妙。
這是一次商業團體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完美結合,這體現了“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運作模式,也是成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方式,符合現代年輕人的購物習慣和消費心理,不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古傳古,而是適應新的時代發展和新的需求,真正做到了“取之傳統、適于當下”的原則,是一種活態的保護形式。
互聯網時代正在改變世界,如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產業鏈的形式移居互聯網上,一方面管理機構可以獲取使用互聯網模式下收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信息;另一方面可用互聯網聚集許多優秀的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藝術大家和設計大師。利用網絡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媒體宣傳平臺的廣泛;利用互聯網跨時空的全方位學習和營銷方式,從而連接最廣闊區域的學習者和消費者,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以前毫無生氣全部靠政府的靜態保護模式逐漸轉變成充滿活力的動態保護模式,與時俱進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機構的工作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朱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政府行為與制度建設[EB/OL].(2007-01-11).中國人大網.
[2]宋俊華,王開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