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璐璐
[摘要]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規模大小不等,設備種類、數量不同的網絡設備機房廣泛分布于用戶各分支機構所在地域,由于欠缺與運行網絡的規模體系相對稱的運維系統,無人值守機房的物理運行環境狀況、動力配電狀況、設備運行狀況、人員活動狀況以及消防狀況的變化包括可能出現的危急狀況,均無法得到及時的發現和處理,也就很難被有效預見、防范和避免。
[關鍵詞]環境監控;存在的問題;數據資源
1環境監測監控機構基礎設施水平滯后
1.1環境監測監控基礎設施
環境監測監控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滯后,有待進一步加強建設。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建設起步早,當時國家相關的管理辦法、技術規范都還未出臺,所以各地建設缺乏統一標準,無論是硬件配置還是軟件平臺都是各地自主實施,這樣就造成各地發展不平衡,建設水準差異較大,給統一管理帶來困難。一是現場端設備品牌眾多,型號和檢測方法不相同,性能良莠不齊;二是軟件平臺和傳輸標準不統一,大多數不符合國家現有技術規范,亟須改造。
1.2環境信息基礎設施
環境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存在問題是缺少一個完善的工作場所和業務環境,信息保障能力與安全防護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數據存儲、網絡交換、安全保密等方面距離國家華東省份信息標準化建設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集成展示和決策指揮系統不健全
2.1聯合情況判斷體系存在條塊分割
隨著環境監控系統的發展,不同管理性質、不同職能的監控系統規模越來越大,分工越來越細,但不同系統分屬不同監管部門,條塊分割現象明顯,聯合情況判斷所需要的信息同步獲取,相互印證,態勢描繪手段不成熟,缺少實時、同步、并行、互動的綜合情況判斷與處理的統一平臺,效能優化、盲區互補的情報收集、聯合管理體系不健全。
2.2聯合監管決策體系科學性、時效性不高
聯合監管決策體系不健全,使得當前各監管部門的部門職能和領導機關決策科學性和時效性不高,決策周期長、決策環節多,逐層決定、逐層下達環境監管決策的現象較突出,扁平化管理指揮體系不健全。
2.3缺少一體化通用態勢展示系統
現有各類監控子系統已經部分的、獨立的形成了基于WEB以及基于GIS的數據展示系統,但缺少一個總的通用態勢展示系統,沒有一個載體能夠提供綜合空間展示、功能區環境信息、地面與地貌信息以及數據綜合展示。與之相適應的一體化的配套管理方式也未建成,一體化監控系統由誰構建、如何更新、如何發布尚未明確,監控管理體制和監管制度仍較為分散。
2.4缺少模擬仿真,監控與管理脫節
缺少模擬仿真系統,使得復合型環境問題,特別是典型的區域性環境污染難以得到有效監管。沒有仿真模型,數據信息在應用上比較分散,功能上比較單一,不能從整體上、多方位、完整地全面反映環境質量、環境監管工作的總體狀況,對環境質量預警、預報能力也不完善。
3科學的數據資源體系未形成
3.1監控信息未能在時空管理上有機耦合
環保部門產生的環境監控信息幾乎90%以上與地理空間分布有關、隨時間而過程變化,環境監測、環境監察、應急、污防、環境審批、信訪、總量、規劃等業務條線間更是有基于共同的環境監控信息進行協同監管、分別履責的內在需求。目前多數環境監控系統沒有很好地對業務數據進行空間定位,沒有解決測點與河流(湖、庫、海域)、排污口與河流(湖、庫、海域)的地理GIS關聯。
3.2環境自動監控站點之間缺乏業務技術層面關聯
在我國各地環境自動監控系統建設中,目前還沒有從區域或流域的環境容量出發,實現污染源監控系統集群網絡各節點以環境容量為約束條件的污染物排放總量自適應、相互平衡的機制和功能,而這恰恰是我國環境污染減排考核、保障環境質量、確保環境安全最需要的環境自動監控功能。大量的環境監控中心,只是單一地實現污染源在線監控裝置(監控節點)與監控中心端的實時數據、歷史數據、狀態數據的上傳,以及中心端極其簡單地對現場檢測儀器、污染物處理設施控制指令的下發執行。
3.3技術體制和標準不夠規范統一,缺少監控系統一體化設計和規劃
由于信息系統建設、維護、運行尚無統一的規定,使得市、縣、部門根據自己的需求建設信息網絡和應用系統,在設計上較少考慮與其他業務關聯單位的數據共享、交換以及聯動監管需求,缺少全局性的規劃和統一的信息系統應用框架。另外監控技術與管理發展得較快,先前建立的建設系統逐漸不適應當下管理需求,先發的集成系統技術手段逐漸落后。
先發優勢成為共享與兼容障礙。長期以來,業務部門各自為政,各自開發,自成體系,缺乏頂層設計的整體規劃,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缺乏歸口管理機制,造成數出多門,數據多樣,環境管理工作積累了大量的不同標準體系的基礎與業務數據,如排污申報數據、環境統計數據、環境監測數據等。出于各自業務工作的需要,各業務部門陸續組織開發了不少信息化建設項目,使環境數據資源在為管理工作服務中發揮了一定的效用。由于缺乏整體規劃與頂層設計,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及歸口管理,各應用系統間數據交換與共享困難,不同系統間的數據難以對比、關聯。
業務應用系統不能滿足環境監督管理工作的需要。缺少一體化監管的統一規劃和頂層設計。江蘇省各地環保局結合自身管理業務的需求,各類環境業務管理應用系統普遍存在著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應用的現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環境保護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原有系統的功能已遠不能滿足全省環保系統環境監督管理業務一體化的動態需求;現有應用系統在兼容性、開放性和可擴展性方面較差,制約了環境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無法為環境管理與決策提供有效的輔助支持。
3.4監督機制體制缺乏,數據客觀性準確性保障力度不足
在地區性和封閉的管理環境下,部分監控數據的準確性沒有能夠很好地保障,盡管省級主管部門采取多項質控措施,但很多監控系統沒有能夠統一聯網,監控數據也未能得到有效審核,致使全省監控數據特別是地方建設的環境監控系統數據的準確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3.5沒有有效地界定信息產品的使用對象、服務層級數據利用率不高,監控系統為“建”而建設
應將環境監控信息化劃分為常態模式數據流和應急模式數據流。常態模式數據流是指環境質量處于穩定狀態、符合功能要求時的自動監控數據,或污染源排放穩定、沒有濃度超標或超總量時序進度的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只要按常規在環境監控中心顯示實時數據、自動存入數據庫、按一定周期自動在后臺生成統計報表即可。
4管理不完善,系統缺乏有效保障
4.1管理,數據難共享
聯網改造已成為自動監控系統建設的難點,目前國內外自動監測分析儀器儀表廠商沒有統一的數據傳輸協議可共同遵守,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通信數據接口規范化程度較低,設備輸出信號不規范,信號就無法廣泛上傳下達。環保部《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監測)系統數據傳輸標準》的出臺對自動監控系統的數據共享問題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具體實施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4.2經費難以保障
自動監控系統需要大量的硬件、軟件,安裝一套現場設備需投入數十萬到上百萬元,每個監測點位每年的維護、運行費用也需幾萬元到十幾萬元,沒有足夠的經費保障是無法開展此項工作的。我省自動監控建設經費相對充足,但系統長期運行與維護管理的經費渠道不暢,往往需拖欠一年解決,嚴重影響自動監控系統效益的發揮,影響了地方建設維護的積極性。
4.3法律健全工作依據不完善
《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現場的監控儀器、設備都是污染治理設施的組成部分,作為污染治理設施,排污單位就有義務建設安裝。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規支持,如企業故意切斷設備電,使監控停止,在法律法規上并不承擔任何責任,很容易導致在線監控系統形同虛設。要貫徹落實好《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等法規,消除企業的抵觸情緒,還必須考慮客觀因素建立一系列的實施細則。
總之,在實際應用中發揮環境監控系統服務維護工作的先進性,不僅需要不斷完善系統本身功能和提高維護管理水平,更需要落實相應法律法規的制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