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濤+李小進
[摘要]甘肅省定西市六縣一區都是國家重點貧困縣,文章從甘肅省定西市農民貧困的基本現狀出發,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分析探討了造成定西市農民貧困的主要原因,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定西市;農村;貧困
1定西市農村貧困的現狀
1.1土地貧瘠,種植繁多
定西大部分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地支離破碎、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土地中的肥力低,“廣種薄收、靠天吃飯”仍是絕大部分山區農民種植生產的真實寫照。長期以來農民掌握的信息,以及為了避免災年,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山區,土地面積廣的地方,農民家中幾乎種植各種糧食、副食作物,從日常吃的白菜、豆角、辣椒、西紅柿到牛羊豬吃的大豆、高粱、蕎麥、谷子、玉米,以及經濟作物如馬鈴薯、中藥材。
1.2科技水平落后
農業生產科技水平較低,農耕時分,定西地區很多地方二牛抬杠、二人抬杠的耕作方式仍然常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4YW—160型中藥材挖掘機研制項目是渭源縣農機推廣站承擔的定西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于2006年9月通過市級科技成果鑒定驗收,項目達到國內同類產品先進水平,但到目前,農戶并不知道這項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勞動力不足又能帶來高效率的機器。
1.3生活條件
一是吃的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改善是反映經濟水平的一項重要的指標,然而在定西市很多農村,農民的吃穿住行與10年前甚至20年前沒有什么區別。
二是住的方面。住的房屋大部分為土木結構,二三十年房齡的房屋隨處可見,尤其在山區,由于交通的不便捷,人們想通過修建房屋改善居住條件的可能性不大。農民一有錢就修房,這是很多地方農民普遍的行為,長期以來生活在農村環境中的農民,對一座封閉的莊院,幾間寬敞的房子的奢求和投建從不會計較成本的。
三是出行方面。居住在山里的人主要以步行為主,尤其是年齡在45歲之后的人。趕集是農民一年之中離開家里、離開土地主要去的地方,一般集市都分布在鄉鎮縣中心,農民往往需要花費一天的時間到集市辦理購買農藥、化肥、生活必需品等日常事宜。
四是穿著方面。穿著能夠顯示農民的收入情況,近年來農民的穿著比起以前有所改善,尤其是家中有年輕人外出打工、孩子成家立業的家庭。但在很多地方,家庭情況不是很好、家中成員患病、收入只靠農業收入等的家庭,在穿著方面還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買一件新衣服可能要過好幾個年,在平日里怕弄壞弄臟。
2貧困的成因
2.1自然環境惡劣,資源短缺
定西地區貧困農民主要生活在自然環境條件惡劣的偏遠山區,農民受到來自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壓力。種植土地坡度較大,土地貧瘠,作物種植耕作極為困難,耕作方式只能以純人工、人畜結合的方式進行;由于氣候條件干旱少雨、四季分明,農作物生長及生存受到嚴重的挑戰與制約;一些高寒區常年冰雪覆蓋,無霜期很短,農作物生長更是受到極大的限制;黃土丘陵區域土質松軟,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夏秋兩季農業生產受到制約;一些土地較為平整的區域,土地稀少,農民擁有的土地分塊數多分散性大,種植作物雜而少,經濟效益極低。
2.2土地面積稀少,土地質量差
農民擁有土地就能生存,一旦離開土地或土地很少,農民的生存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自古以來,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定西市多山少川,山區農民雖地多,但環境惡劣,交通不便,水資源十分稀缺,耕地的質量差交通不便,平川地區的農民地少,土地由于長年種植單一農作物,土質情況極差。
2.3農民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后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對社會各階層的文化水平要求普遍提高,文化素養的缺失往往是造成貧窮落后的重要原因。定西市由于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民的文化程度均比較低,山區農民年齡在35歲以上的多為小學以下文化或為文盲,在平川區域農民大多數文化水平為初中或小學文化程度。
2.4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
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村,交通、水利、醫療衛生、培訓教育、電力設施、倉儲設施、公共設施等建設不到位,無法滿足農民生活生產的需要。定西地區由于大部分地區屬于溝壑縱橫的山地,缺水、交通不便問題很突出。
2.5支出費用增長較快
據調研,70%左右的農民家庭收入依靠農業收入和非農收入,家庭收入主要是打工收入。然而外出務工的工種,年紀輕的男性以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為主,女性以餐飲等服務業為主,年齡大的男性以技術含量低的活為主。很多農民表示他們一年外出的工資在逐年增長,但面對節節上漲的物價和各種消費,家庭往往是入不敷出。農民年主要支出有農資支出、醫療就醫支出、教育支出、生活用品購買支出、取暖支出、婚喪嫁娶人情、交通餐飲支出(見下表)。
3.1實施搬遷富民工作,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種植土地坡度較大,土地貧瘠,加之干旱少雨、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征,使無論是山區農業還是平整區域的農業在夏秋兩季生產受到嚴重的挑戰與制約。隨著封山禁牧、林改工作的進一步落實,應重新布局轉移山區農民,將偏遠山區零散的農戶統一安排,結合各項富民福民、房屋改造等政策,安置在一些平川地區。農業保險作為一種降低農業風險增加農民收入收入的保障性措施,應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農民的認可,實現和保障農民的收入。同時建立健全失業、就醫、低保等保障機制,鼓勵農民創業,提供一定的創業平臺、政策,建立農民創業保障制度。
3.2加快農業生產結構調整
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依靠科技,依托市場建設,因地制宜引導農民調整種養結構,改變常年單一種植某一種作物的情形,改變山區農民種植種類繁多產量效益低的現狀,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合理安排調整畜牧業,引入低投入、高回報發展的促民富民產業,同時建設農村牲畜疾病檢疫與防治體系。
3.3加大農村教育設施建設
一個地區農業要發展,農民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農民培訓學校如果能將農民召集起來,在冬季開展各種不同的短期培訓,對農民外出務工、勞務輸出都有重要的作用。創新農村教育模式,單純的說教無法滿足農民的要求,互動性的教育培訓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3.4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要發展各項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需建設齊全,路寬了、地平了、有水了,山區農民才能發展,才能有能力自我發展,實現自我脫貧。山區的道路十分難走、危險度高,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的基礎性建設滯后,急需得到改善。
3.5倡導農村節儉,引導合理消費投資
農村紅白喜事的籌辦既花錢又浪費,引導農村紅白喜事從簡從輕、不鋪張浪費是十分有必要的,在配套各種創業等措施的同時,倡導節儉引導農民進行商業投資,提高農民的收入。在農民日常的房屋修建方面,按照新農村的落實和規劃情況,合理引導農民修建房屋;在農民外出務工方面,政府應采取一定的就業措施,鼓勵農民就近就業。
參考文獻:
[1]劉峰.定西貧困地區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2):26-27.
[2]張茂林.甘肅定西縣貧困及對策研究[J].西北人口,1994(3):50-52,49.
[3]賈杰.甘肅省農村貧困與反貧困問題研究[D].西安:西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