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賽+張青+郭麗華
[摘要]家庭農場是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發展家庭農場是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經之路。文章在對當前家庭農場發展狀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家庭農場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土地流轉渠道不暢;社會化服務水平低;資金匱乏;缺乏新型家庭農場經營主體。并提出了進一步發展與創新的對策和建議:完善農村社保體系;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制定財政扶持政策;加快發展農業職業教育。
[關鍵詞]家庭農場;土地流轉;經營規模;經營模式
1我國發展家庭農場的現狀
我國家庭農場發展歷程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農墾區首次提出了家庭農場概念,到20世紀末,全國32個墾區的家庭農場也達到了一定規模,家庭農場成為當時農墾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1]。據農業部的統計調查,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已有87.7萬個符合農業部統計調查條件的家庭農場,然而眾多的家庭農場在經營規模、經營模式以及各地的對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方面卻存在著明顯差異性。
1.1經營規模與經營范圍
由于我國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區域特征差異明顯。因此,各地家庭農場經營規模差異較大。經營規模在50畝以下的家庭農場個數占總數的55.20%,經營規模在50~100畝的家庭農場占比為21.6%,組成了家庭農場的主要形式。而經營規模500~1000畝和1000畝以上的僅占3.7%,所占比例較小。全部家庭農場中,經營行業變化不大,大多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其占比分別為47%、45%。但其經營范圍卻不斷延伸,農產品涉及農、林、牧、漁業并且多樣化特征逐步明顯。但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比例依舊不高,僅占家庭農場總數的6%。
1.2家庭農場模式
目前我國家庭農場數量眾多,具有多種不同的經營模式,大致形成上海松江村集體承租模式,采取以農戶委托村委會流轉的方式,將農民手中的耕地流轉到村集體,由政府出面將耕地整治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再將耕地發包給承租者,單戶家庭農場面積在100~150畝;浙江寧波工商注冊登記公司模式,以生產蔬菜、瓜果、畜禽養殖等形成規模大戶,單戶家庭農場面積一般在50畝以上;湖北武漢連片開發模式,通過承包、投資入股等形式,集中當地分散的土地進行連片開發,單戶家庭農場面積在15~500畝;吉林延邊經濟組織模式,通過承租農民自愿流轉的承包田創辦的土地集中經營的經濟組織,平均經營土地面積在1275畝;安徽郎溪示范家庭模式,農戶通過租賃、承包或者經營自有土地實現規模經營的形式,單戶農場面積在50畝以上。
1.3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
不同模式的家庭農場不同程度地促進了農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但也帶來了認定標準不統一的問題。上海松江要求每戶家庭農場的經營面積為100~150畝,湖北武漢每戶家庭農場經營面積為15~500畝,吉林延邊家庭農場經營面積為1275畝,浙江寧波和安徽郎溪的家庭農場每戶經營面積一般在50畝以上[2]。這些不同的標準直接影響了家庭農場的認定。
2我國發展家庭農場存在的問題
2.1土地流轉程度低,家庭農場主獲得適度規模土地的難度較大
目前,我國給予農民的基本生活、養老、醫療、社會救助等保障水平比較低,使得主要依靠土地產出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廣大農民擔憂自有土地流轉后失去基本生活保障,這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村的土地流轉。同時,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著土地權屬模糊、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土地流轉市場不完善、土地流轉率偏低等問題。
2.2社會化服務水平低,農業基礎設施落后
首先,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家庭農場做優做強難。隨著農業的不斷市場化,家庭農場對農業社會化服務要求已經由生產環節的服務向資金、技術、信息、加工、運輸、銷售、管理等綜合性服務擴展,但現有的服務主體仍然主要集中在產前、產中,而產后服務仍然比較薄弱,內容比較單一,形式比較簡單,無法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其次,國家投資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資金一直處于低水平,2012年中央財政對農業農村基礎建設投資共支出5995.98億元,僅占中央財政總支出的9.35%,造成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不利于家庭農場的生產和發展,更不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及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2.3資金匱乏,融資渠道閉塞
家庭農場經營者需要租賃土地、購買農資,尤其是初始階段還需要對土地整理、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生產機械設備等方面投放大量資金,僅靠自有資金難以滿足需求,往往需要借助資金借貸。但農業又具有生產投資回報周期長、效益低、見效慢等特點,農村金融信貸市場發展滯后,加之家庭農場租賃的土地、宅基地、大型農機具等還不能作為銀行貸款的抵押物,因而,農民無法通過資產抵押或按照金融機構所要求的其他合法抵押方式獲得貸款。因此,融資困難成為制約家庭農場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2.4缺乏新型家庭農場經營主體
當前大多數家庭農場主長期從事農業生產,但是農場主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受學歷、文化、觀念等因素的限制,他們所掌握的農業新知識以及應用新技術并不多。我國農村人口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9年。文化程度大部分都在初中學歷水平,同時受傳統觀念影響,具有管理能力、專業技術的高校畢業人才傾向于大城市、更加體面的工作,不愿意回到農村進行農業經營。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家庭農場經營主體少之又少,這就抑制了家庭農場的發展。
3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相應對策建議
3.1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土地流轉步伐
政府應該以“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原則為指導完善社保體系,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基本生活保障為重點,以商業保險、慈善事業為補充,加快建立健全涵蓋農民最關注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降低土地對于農民的社會保障功能,消除農戶土地流轉后的擔憂,增加農民的土地流轉意愿,使土地流轉的承包方和受讓方都有意愿、有能力參與到土地流轉當中[3]。
3.2完善農業保險制度,著力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完善農業保險制度,以有效地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民造成的損失。政府應當提高所負擔保費的比例,同時要降低理賠標準,提高理賠的額度。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議:第一,積極構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立更加專業的農業技術服務公司。第二,構建農產品市場體系,實現家庭農場與市場的無縫對接。第三,積極探索農產品營銷模式,創新構建電商銷售聯盟和城市展示(直銷)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3.3制定財政金融扶持政策,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首先,增加財政支持力度,將家庭農場的扶持細則進一步細化,鼓勵將新增加的農業補貼、農業補貼的專項資金、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向家庭農場方向傾斜,減免家庭農場稅收。其次,要加大對家庭農場的金融方面扶持力度,解決家庭農場融資難和資金短缺的問題。最后,政府財政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完善基礎設施。
3.4加快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首先,整合教育培訓資源,改善農業職業學校和其他學校涉農專業辦學條件,加快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其次,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擴大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養培訓規模;最后,支持和引導農業高校、科研院所、職業技術學校增設家庭農場發展所需專業,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大學生,要制定鼓勵政策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到家庭農場工作改善未來職業農民隊伍的科技文化素質結構。
參考文獻:
[1]岳正華,楊建利.我國發展家庭農場的現狀和問題及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4):420-423.
[2]屈學書,矯麗會.我國發展家庭農場的優勢和條件分析[J].經濟問題,2014(2):106-108.
[3]齊宜光,農村土地流轉困境及對策分析[J].沈陽大學學報,2009(6):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