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坡
[摘要]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建設美麗農村意義重大。但是農村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農村環境污染日益加劇。因此,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加強農村環境規制勢在必行。政府要認清規制缺陷,進行農村環境規制改革,爭取盡快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規制缺陷;環境規制
1我國農村面臨的環境污染現狀
隨著農村現代化和城鎮化建設的步伐逐漸加快,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環境問題亦日益突出。目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四個來源:現代化農業生產所產生的污染、農村居民生活所產生的污染、城市向農村轉移的污染和鄉鎮企業所產生的污染。
1.1現代化農業生產所產生的污染
隨著化肥、農藥的普及,農作物產量的確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大多數農民普遍缺乏農作物種植的科學知識,認為“多總比少好”,這就造成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量超標。化肥中未被利的氮、磷、鉀等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污染源,導致河湖中魚、蝦大量死亡,水生生物種類急劇減少,同時地下水也受到污染,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堪憂。
1.2農村居民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染
農村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農民愛護環境的意識較差,加之農村環境管理體系不健全,這些原因導致了農村環境“臟、亂、差”現象。農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廢氣等。
1.3城市向農村轉移的污染
農村居民環保意識淡薄,他們往往忽略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成本,這就給了高污染企業可乘之機,他們將企業從排污成本比較高的城市轉向經濟、文化落后的農村地區。其次,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銳增,垃圾處理成本逐漸膨脹,某些地區利用郊區環保監管空白的便當,將垃圾堆放在郊區,占用了大量農田,污染了郊區環境。
1.4鄉鎮企業的污染
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推廣,鄉鎮企業迅猛發展,緩解了目前農民嚴峻的就業壓力,為農村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但是,鄉鎮企業大多為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的生產主要是以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為代價的粗獷型生產方式,并且生產設備、治污設施和技術落后,對農村環境的破壞日益加劇,鄉鎮企業已成為中國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
2農村環境污染引致政府規制的經濟學理論
2.1農村環境污染的“外部性”特征
市場失靈的表現形式之一“外部性”,是指在生產者之間、消費者之間或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產生的,并不直接體現在市場中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中的影響。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而農村環境污染正是外部性的典型體現。有關外部性的理論,成為了探討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基礎,同時,外部性的理論也為整治農村環境污染,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供了新的方法。
2.2農村環境污染的“公共物品”特性
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的一種概念,它是指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競用性的物品。排他性是指只有付費后才能使用的物品,競用性是指一個人的使用會影響其他人的使用。由于環境資源屬于公共物品,私人一般不會提供,這項工作只能由政府負責提供了。
2.3基于農村環境污染者的“有限理性”假設
農村環境污染者的“有限理性”假設是指行為主體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他們往往會根據個人的生活經驗做出符合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但是行為主體往往更傾向于關注“眼前利益”,即短期利益,而不能著眼于整體利益,進而導致決策失誤,加劇農村的環境污染。
3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規制缺陷及其原因
3.1農村環境污染法規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雖已出臺眾多環境保護法,體系繁多,分類復雜,但針對主體主要是城市環境污染,農村環境污染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且現行的農村環境保護法不明確、不具體、可執行性不強,給農村環境污染留下了規避管制的空間。
3.2政府的“逆向選擇”行為
我國政府官員績效考核主要是“以GDP論英雄”。面對著財政稅收、經濟增長壓力,地方政府因利益驅使而規制動力不足,一方面,放寬對污染企業的準入條件,另一方面,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增長,對企業污染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企業收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才能隨之增加。
3.3農村環保專項資金投入不足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不難發現,一國在經濟增長時期,環保投入要占到GDP的1%~1.5%,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污染,達到GDP的3.0%才能使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長期以來,我國環境保護的重心一直放在城市和工業污染中,農村環境問題沒能得到足夠重視。同時,鄉鎮政府受到經濟條件限制,環保教育和環保設施建設較為落后,環保目標很難企及。
4中國農村環境污染規制改革的建議
4.1建立健全農村環境規制的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已出臺了多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但是農村環保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很多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還處于空白狀態。這就造成了農村環境污染“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政府應盡快研究和制定相關法規、政策,以遏制環境污染的悲劇。第一,建立嚴格的環境排污標準,完善環境監管機制,以束縛污染之手。第二,劃分各級政府環保職責,以避免不同職能機構相互扯皮推諉的現象。第三,地區經濟發展具有特殊性,因而法規制定也要“量體裁衣”。
4.2加強農村環境規制產品的有效供給
農村環境規制產品屬于“公共物品”,因此其供應者主要是政府部門。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村環境污染規制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較低,導致農村環境治理設施不完備,減弱了農村居民進行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環境污染形勢日益嚴峻。因而,加強農村環境規制產品的有效供給勢在必行。第一,建設農村污水排放管道和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政府必須防治水污染,保護居民的飲水安全。第二,加大科技投入,將沼氣等清潔能源引進居民的生活,以遏制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第三,加強農民種植技術培訓,使他們科學種植,比如,適量施肥以防土地污染。
4.3實施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措施
市場激勵性環境規制措施不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它是基于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一種經濟性規制措施,使農村居民和生產企業自覺遵守環保法規以實現政府規制目的。第一,對秸稈粉碎還田和農藥、化肥的科學施用給予政府補貼。第二,取消對稀缺農村環境污染的價格補貼,并對稀缺資源實行價格管制。第三,完善排污權許可制度,借助政府力量,使企業排污成本內部化。
4.4加強農村環境污染規制政策的執行力度
第一,要明確農村環境保護的規制主體,理順農村環保的規制體制。劃清政府各部門職責,使不同部門的職責分工能夠有效銜接。第二,加大環境污染監管、懲治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第三,建立環境污染投訴機制,讓政府和公眾共同形成環境保護的合力。第四,以“綠色GDP”作為政府新的考核機制,使政府放下“擔子”投入到農村的環保事業中。
參考文獻:
[1]黃韜,高宏,梁潤霞.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5).
[2]李志強.試論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法律缺失及對策[C].2007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2007.
[3]易志斌,馬曉明.地方環境規制為何失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01-01.
[4]王俊豪.管制經濟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