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MIT)“流體界面小組”(Fluid Interfaces Group)開發的工具“現實編輯器”(Reality Editor)給大家展示了這樣的未來:從椅子、床到電視、汽車的一切物品都能夠以新的方式連接、操縱和控制。
比如,可以對配備處理器和通信功能的家用物品進行編程,這樣你早上一起來,你的床就會啟動你的汽車的供暖系統。但是,如果說這些技術可能會讓家居生活更為便利,那么它們也會給企業和社會帶來種種深刻變化。重要的是,包含處理器、軟件和可聯網傳感器在內的物聯網技術,讓物品能夠連續不斷地瞬間捕捉到數據并進行傳輸。
好的一面是,這為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務鋪平了道路。比如,在紐約,美國科技和廢品處理公司Bigbell研發的垃圾箱和回收站能夠在滿了以后自動通知收集機構。
鑒于從燈柱、交通燈到氣象衛星的一切每時每刻都在產生信息,如今的城市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以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美國科技公司IBM物聯網和教育總經理哈麗雅特·格林表示:“通過預測模型得知哪里在產生污染,能夠讓城市規劃者就如何改善空氣質量做出重要決策。”
軟件初創企業Contextere的首席執行官蓋布·巴特斯通表示,這些技術給企業提供了削減成本的機會。該公司基于機器學習(很多人工智能背后的技術)和物聯網技術開發面向工人的服務。巴特斯通說,傳感器產生有關設備狀態的數據,使機器維護和故障防止工作徹底改觀,為企業節省大量資金。“設備上有信息,設備知道需要何種維護,雇員可以通過一臺超級計算機或手機得知信息,”他說,“這將給商業運營帶來深遠影響。”比如,在水務行業,傳感器可以連續不斷地提供有關管道完好性的數據,幫助探測薄弱之處,防止泄漏。
同樣的原則也可應用于人體。可穿戴和可植入傳感器能夠追蹤從血糖水平到心率的一切體征,從而及早檢測出不規律或者威脅生命的癥狀。這些傳感器還能讓人采取改變飲食或鍛煉方式等舉措,來應對糖尿病等病癥或者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這可能使醫療從一個旨在治療疾病、修復傷痛的體系,轉化為旨在預防疾病,保持健康的體系。
當然,這樣的變化也會對人力資源造成影響。當設備可以安裝在相距遙遠的地方,病人可以待在家中時,工程師和護士或許需要承擔不同的職責。對一些企業而言,這將意味著雇傭具備新技能的人。
比如,Nest等智能恒溫器的問世,意味著管道和供暖公司現在需要IT技能,因為系統的故障有可能和管道或者鍋爐有關,也有可能和寬帶連接有關,這些讓這個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一家鍋爐公司的關鍵依然是工程、管道、天然氣和大型金屬件,但運營鍋爐公司的人現在運營著IT公司。”
物聯網技術還會催生對新服務和商業模式的需求。比如你可以從智能手機上收到警告,告訴你有人在你家周圍晃悠,同時還能夠致電當地的安保服務。此外,由于這些新模式取決于從軟件公司、寬帶服務提供商到設備制造商等多個組織組成的復雜系統,將產生責任歸屬的問題。比如如果恒溫器在你不在的時候把鍋爐打開,你回來以后收到了供暖費賬單。誰來承擔這個責任?
盡管這樣的問題尚未得到解答,但消費者技術已經為物聯網被各類企業采用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