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輝
(煙臺市人才服務中心,山東 煙臺 264003)
2015年煙臺人才市場的調查研究
劉東輝
(煙臺市人才服務中心,山東煙臺264003)
[摘要]現如今,就業市場中普遍存在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一直將如何提升大學生就業率作為就業工作的重點。2015年,煙臺市畢業的大學生數量眾多,但就業數量卻比較少,在畢業生就業中,人才市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就業的成功率。在文章中,隨機選擇了煙臺人才市場中的企業及求職者進行調查,現將調查結果闡述如下。
[關鍵詞]煙臺;人才市場;大學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4.083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一直是當前就業環境中一個嚴峻的問題,造成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包含多個方面,既包含大學生自身的因素,同時也包含招聘企業的因素,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社會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煙臺市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眾多,但實現就業的畢業生并不多,人才市場作為企業招聘的載體,在提高大學生就業率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2015年其人才市場情況的調查,旨在為就業率的提升提供方法及指導。
1調查背景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我國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社會上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增多,然而從總的就業形勢來看,就業難的問題依然很嚴峻。[1]2015年,煙臺市的就業率比較低,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遠低于往年,而造成煙臺市就業率低的原因比較多,比如勞動力就業環境的變化,求職者就業觀念的不端正,用人單位招聘的問題等,由此導致求職者與招聘單位之間的供求矛盾突出。人才市場是求職者求職的主要途徑,為了充分的了解煙臺市當前人才市場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評價情況等,文章研究人員對煙臺市的人才市場進行了走訪與調查,旨在分析出當前人才市場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2調查方法及調查內容
2.1調查方法
本次對人才市場的調查采取實際走訪與調查的方法,通過訪談、問卷等方式獲得相應的調查資料。調查過程中,在煙臺市人才市場隨機選擇1000家招聘企業及2500名求職者,進行相應的調查。
2.2調查內容
在對招聘企業的調查中,包含企業的基本情況,招聘的具體崗位,崗位對求職者學歷、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企業對求職者的期望,企業對大學生求職者的評價等。[2]在對求職者的調查中,包含求職者求職的職位、期望的薪資待遇、對企業的要求、對自身的綜合認知等多個方面。
3調查結果及分析
3.1企業“招聘難”
通過整理和分析隨機選擇的1000家招聘企業的調查資料可知,與2014年相比,認為招聘難度提升的企業約占56%,認為與2015年難度基本相同的企業占據39%。實際上,在這39%的企業中,認為難度基本與2014年相同并非指招聘容易,2014年,煙臺市人才市場中企業“招聘難”的問題就已經很嚴重。2015年,煙臺市的經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部分企業的經濟效益提升,人才需求量也同步提高,由此提升了人才招聘的總數,但在招聘的過程中有的企業門庭若市,求職者投遞簡歷的數量遠遠超過企業崗位需求的實際數量,而在有的企業招聘位置上,招聘的崗位幾乎無人問津,由此一來,這種類型的企業只能進行長期的招聘,這也是企業招聘難的一個主要原因。歸納招聘難企業的類型可以發現,中小型企業招聘的難度更高一些,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業的規模比較小,資金有限,招聘過程中會要求求職者的技能水平高,且經驗豐富,入職后即可迅速地投入工作,而大學畢業生的技能水平有限,且相關的工作經驗缺乏,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增加了企業招聘的難度。[3]
3.2大學生“求職難”
從隨機選擇的2500名求職者中可知,大學畢業生求職者的數量占據70%以上,其在“求職難”方面的表現更為明顯。隨著煙臺市經濟水平的提升,其對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漸提高,盡管如此,大學生求職難的問題依然很嚴重。從統計的調查數據可知,大學生求職者中,80%以上對求職職位的預期工資非常高,主要原因是大學生認為,自己已經在校學習了豐富的專業知識,畢業后的薪資理應比較高。而當招聘企業的職位薪資低于大學生的預期水平時,大部分大學生會選擇直接放棄職位,轉而走向其他企業,最終出現無法就業的局面。此外,大學生對當前的就業狀況認知過于樂觀,50%左右的大學生求職者認為,當前的就業形勢并沒有社會中所說的那么嚴峻,找份工作還是比較容易,當被問及是否愿意從事基礎性的崗位工作時,60%以上的大學生表現出遲疑的態度,40%左右的大學生直接回絕,這一調查結果也說明,在過于樂觀地看待就業形勢的基礎上,大學生并未充分的認識自身的就業能力,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大學生求職者在選擇崗位類型時,服務類的職位幾乎不受大學生的青睞,不選擇服務類崗位的原因包含“名字不好聽”“無視人才價值”等。[3]
3.3企業與求職者之間的供求矛盾突出
從2015年煙臺市人才市場的統計數據分析來看,招聘崗位與求職者的數量之間基本平衡,但在實際的供求中,二者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這種矛盾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求職者期望與企業提供崗位之間的矛盾,此種矛盾在大學畢業生中的表現更為明顯,當前的大學生就業中,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十分突出,煙臺市的經濟水平在山東省占據著比較靠前的位置,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技工類及服務類人才的需求比較大,而在求職者的求職期望職位中,這兩類的期望位于末尾,占據首位的為白領類的職位,從數據來看,2015年煙臺市招聘企業所提供的白領類職位約為35%,而求職者對該類型職位的需求量遠遠超過提供的職位,形成供求矛盾;第二,專業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煙臺市近年來對專業技術性、高層次以及技工類的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然而從求職者的專業來看,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比較大,比如2015年煙臺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量達到300人次,而求職者僅有幾個人,供不應求的問題嚴重;[4]第三,大學生求職意愿與招聘單位招聘意愿之間的矛盾,2015年,煙臺市的招聘企業主要為中小型企業,但由于企業的規模比較小等原因,畢業生并不愿意選擇到中小企業中就業,因此,中小企業所提供的工作崗位問津的人比較少,而在知名的大企業招聘中,一個招聘職位出現六七十人競爭的局面,導致供求嚴重的失衡;第四,大學生期望薪資與招聘企業提供薪資之間的矛盾,從2015年煙臺市人才市場薪資調查統計數據來看,招聘企業所能提供的崗位工資范圍每月1000~3000元,而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所期待的薪資為每月2500~5000元,嚴重超出用人單位所能提供的薪資水平,由此導致招聘過程中,企業與求職者就業成功匹配難以實現。[5]
4總結與啟示
通過對2015年煙臺市的人才市場調查可知,當前煙臺市的就業難題比較突出,存在企業招聘難與求職者就業難兩難的局面,就業供求矛盾突出,對此,煙臺市的高校、人才市場以及求職者都應該從自身改進,為提升就業率努力。
4.1高校方面
高校應結合當前煙臺市的企業需求現狀對就業設置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便于人才的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結構相匹配,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高校在設置學科專業時,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提高調整的力度,保證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并促進教學體制改革的深化,保證培養出來的人才符合社會的需求。[6]此外,高校應該與企業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了解當前社會中需求量的人才類型,從而有針對性的培養,緩解專業技術型人才的供求矛盾。高校還應該加強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教育,促使畢業生正確地認識就業,科學的評估就業形勢及自身的就業實力,提升就業的有效性。
4.2企業方面
企業之所以出現招聘難的問題,自身方面的原因也占據總原因中的一部分,企業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明確招聘崗位對人才的需求,避免一味地追求求職者的學歷、技能等方面,應該綜合考慮求職者各個方面的水平。同時,企業應該大膽地招聘青年員工,并加大培養的力度,以合理的薪資制度及獎勵制度、企業文化等留住人才,避免企業在培養人才的無用功,降低人才流動率。[7]
4.3人才市場方面
當前,煙臺市求職者主要的就業渠道就是人才市場,因此,人才市場也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促進就業率的提升。煙臺市的各個高校擴招之后,畢業生的數量急劇增加,提高了就業壓力,為了緩解就業壓力,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煙臺市人才市場可以多舉辦專場招聘會,比如營銷專業學生專場招聘會、本專科學生專場招聘會等,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供更為全面的就業服務。[8]
4.4求職者方面
求職者在求職的過程中,應該科學的評估自己的就業實力,提升就業的成功率。尤其是大學畢業生求職者,應該將求職的期望降低,從基層職位做起,逐漸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同時,求職者還應該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職業道德等,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5結論
通過對2015年煙臺市人才市場的調查情況可知,煙臺當前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就業難問題及供求矛盾突出,通過高校、人才市場、企業以及求職者自身的努力,實現就業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羅明艷.廣東省人才市場需求特點與文科專業教育關系的調查分析[J].中國市場,2010(48):12-14,17.
[2]周婷.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市場需求狀況的調查研究[J].價值工程,2015(36):244-245.
[3]胡瑞文,張海水.面向人才市場的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4(2):7-13.
[4]瞿曉理,程佳莉.經濟危機下高學歷求職者心理危機研究——基于蘇州人才市場的調查[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47-51.
[5]涂洪波,喬輝.市場營銷人才的供需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來自湖北地區的調查[J].中國電力教育,2011(9):10-11.
[6]曾名全.廣東珠三角人才市場需求調查分析報告[J].市場論壇,2011(3):46-47.
[7]劉海燕.計算機人才需求市場的調查及粗略分析[J].學周刊,2011(12):208.
[8]張曉東,蔣艷翠.就業取向差異知多少——來自山東省濟寧市人才市場的調查[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3(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