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明亮,周遠兵,李國瓊,沈學珍,袁君花,劉 群,祝建梅,李 勇
(四川茂華食品有限公司,四川 眉山 620000)
藤椒曬干后香氣的散失嚴重,但以綠熟期藤椒鮮果入油煉制得到的藤椒油卻異香撲鼻,藤椒油生產季節在每年6月下旬-7月下旬,煉制后經粗過濾、統一調配均勻,分裝到涂防曬涂料油罐中儲藏,四川省眉山市、樂山市地區藤椒油生產企業(目前藤椒油行業90%產品在眉山市、樂山市生產)通常使用20 t左右的儲油罐。藤椒油在儲存過程中,油脂受到空氣、溫度、光照、水分、金屬離子和油脂本身的脂肪酸組成等因素的影響,易發生復雜的化學變化,出現氧化酸敗[1]。劣變最終會導致香麻味減弱、麻味降低,產生醛類、酮類等物質,產品風味變差,甚至引發多種疾病。藤椒油儲藏過程的相關研究尚屬空白,本文對儲藏在涂防曬涂料罐體中的藤椒油品質變化的研究,符合藤椒油儲藏的實際情況,其結果對促進藤椒油行業健康良性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3年9月1日~2014年8月31日。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四川麻妹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庫區內,庫區頂部有遮陽棚。
2013年8月3日,將2013年6月25日~2013年7月21日生產的藤椒油調配均勻后向20 t不銹鋼油罐中灌入 19.3 t。
每次扦樣總數約為5 kg,采用0.5 L扦樣筒進行分層取樣,等距離分為上、中、下3層:上層距油面約40 cm處,中層在油層中間,下層距油罐底板約200 cm處。3層扦樣數量比為1∶3∶1,3層樣品混合均勻后取少量作為試驗對象。
由5男、5女共10位身體健康,無吸煙、酗酒等嗜好,對色、香、味、形有較強分辨力和較高靈敏度的川菜廚師組成品嘗小組。在14:00~16:00對藤椒油樣品進行品嘗打分,避免在餐后1 h參與評定,感官評定后填寫感官評定表,見表1。評定過程中不能相互干擾。待樣品評定結束,打分完畢后收集評分表,進行數據處理。

表1 感官評定評分標準表
分別按照GB/T 5530-2005、GB/T 5538-2005規定操作。
每月檢測4次,全年共檢測48次。
藤椒油中香麻味、麻味分別來自鮮藤椒中萃取出的揮發油、酰胺類物質成分,揮發油的主要成分是烯烴類、醇類、酮類、環氧化合物和酯類等呈香物質,酰胺類物質具有強烈刺激性,是花椒中主要的麻味成分,揮發油比酰胺類物質更易氧化分解[5]。因此在儲藏過程中香麻味先逐步減弱,麻味才開始逐步減弱。
感官評定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在1 a內,色澤無明顯變化,均為黃褐色透明油狀液體;氣味(香麻味)在2013年9~11月有輕微減弱,2013年12~2014年2月幾乎無變化,2014年3~5月減弱明顯(特別是從4月底開始),6~8月減弱更加明顯(特別是高溫7、8月)。滋味(麻味)在2013年9月~2014年2月幾乎無變化,4月開始減弱明顯,在高溫7、8月更明顯。在1 a內具有藤椒油正常的滋氣味,無焦臭、酸敗味及其他異味。感官指標符合《綠色食品 調味油》(NY/T 2111-2011)中規定。

圖1 感官評定結果圖
酸值與過氧化值的變化如圖2、3所示。由圖2、3可知,酸值、過氧化值在儲藏過程中上升幅度較大,特別是在次年5月,7、8月更明顯。酸值從0.50 mgKOH/g上升到1.66 mgKOH/g,過氧化值從0.31 mmol/g上升到3.12 mmol/g。藤椒油罐存1 a后,符合《綠色食品調味油》(NY/T2111-2011)中對酸值≤3.0 mgKOH/g,過氧化值≤6.0 mmol/g的規定。
藤椒油中從藤椒中萃取出酰胺類物質、揮發油有抗氧化性作用[5],在存儲前期,酰胺類物質、揮發油先發生氧化反應,當酰胺類物質、揮發油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油脂開始氧化,出現藤椒油儲存過程中香麻味先逐步減弱后麻度開始降低,麻度降低的過程中酸值、過氧化值開始升高的現象。

圖2 酸值變化曲線圖

圖3 過氧化值變化曲線圖
研究表明,藤椒油儲存過程中香麻味先逐步減弱后麻度開始降低,麻度降低的過程中酸值、過氧化值開始升高,在1 a罐存期內各項檢測指標均符合《綠色食品 調味油》(NY/T2111-2011)標準中規定。
本次試驗使用的藤椒油數量較大,從經濟角度及現實意義考慮,未能研究藤椒油的深度劣變,將在后序試驗中予以補充。
參考文獻:
[1]畢艷蘭.油脂化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王 東,蔡庸加,熊衛國,等.罐存菜籽油全年品質變化規律的研究[J],糧食儲藏,2009(1):35-38.
[3]吳謀成.食品分析與感官評定[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36-38.
[4]陳幼春,孫寶忠,曹紅鶴.食品評品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85-97.
[5]郭 靜.花椒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測定方法和抗氧化性作用研究[D].西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