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摘要]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關系。經濟促進教育的發展,為其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而教育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我國經濟發展現狀決定了地方教育水平之間具有較大差距,教育結構不完善。為此,應在尊重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作用的前提下,對二者結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析,以找到二者結合的切入點,發揮不同地區經濟和科技的獨特力量,促進二者之間的妥善結合,最終提高我國在世界經濟市場中的地位。
[關鍵詞]高等教育;地方經濟;經濟發展;教育水平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071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的經濟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地方經濟受到了政府的關注。目前,政府已經將地方經濟的協調發展作為主要戰略之一,地方經濟的發展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與多種因素之間有著直接的關系。如經濟的發展與教育之間就存在一定的關系,通過經濟與教育的配合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
1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
11高等教育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
首先,高等教育為我國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凸顯了科技人才的作用。高素質人員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使企業在快速變化的經濟形勢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國地方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差別較大,沿海城市、大城市經濟發展迅速,而在一些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教育也相對落后,高科技企業也隨之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
其次,高等教育能夠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很多高校已經在探索如何將教育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科研產業的排名比較靠前,體現了教育對于經濟的技術支撐。隨著高校的發展,很多高校的不同專業已經能夠為我國企業提供一定的科研支持,并且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體現了其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最后,高等教育的費用消耗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高校擴招的同時,也必然要進行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在無形中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與之相關的行業的發展。在高校發展和擴建過程中,總是能夠帶動其周圍經濟的發展。學生的消費能力較強,尤其是90后的學生,其各個方面的消費相對較多,這有助于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12地方經濟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首先,地方經濟決定高等教育的模式。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離不開資金支持,因此在經濟發達地區,教育事業也發展較快,這是一種必然的現象。經濟的發展才能解決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經濟發展中要將高校教育列入其中,教育要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服務為目的,才能確保其在經濟發展中社會地位。
其次,經濟發展影響高等教育發展速度。地方經濟對高等教育速度的影響體現在物質保障提供和資金支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很多城市的教育水平已經大大提高,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我國經濟尚不發達地區要開放重點項目,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并且注重教育與經濟的切合點尋找,積極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最后,教育結構改革要以地方經濟的發展為依據。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企業改革和重組是一種必然現象。而這一現象影響了高校的教學策略,要求高校對其教學策略進行優化。人才的培養和資金的投入要始終圍繞經濟的發展。
2經濟與教育共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與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要求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但在目前的形式下,二者的結合還不完善。我們要正確高等教育發展與我國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高校在適應經濟的改革過程中,體制改革不徹底。長期的計劃經濟影響了我國教育的發展,使教育體制改革受到限制。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政府在資金上給予高校支持,但同時在科研及管理上的干涉較多,不利于高等院系的制度創新。相關法律并未對高校教育結構優化做出規定,這也使得一些高校在發展和制度改革過程中找不到方向。在運行機制上,傳統教育體制分割了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近年來雖已經得到改善,依然存在的問題是學校受限于經濟等因素,無法積極與企業之間進行合作,影響其人才培養。市場經濟機制無法發揮積極的作用。教育結構不合理是我國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弊端。經濟與教育之間息息相關,這就造成了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水平無法提高,又無法發揮企業等社會力量的作用,使經濟與教育的結合不緊密。我們將二者作為當地發展的兩個子系統,會發現無論是在管理體制上、地方政府作用發揮上,以及企業等社會力量的支持上,均存在不足。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服務與合作關系并未完全建立,缺乏良性互動機制,高校教育的受重視程度明顯低于企業,尤其是科研企業。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造成教育發展無法滿足經濟需求,為此應提出市場的解決策略。
3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教育水平提高的共贏
31發揮政府對教育機構及經濟的主導作用
政府在經濟和教育結合的過程中,其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都決定了教育的結構調整和經濟的發展優化。政府應重視經濟的發展,了解人才和科研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而增加對教育的支持。同時,要制定積極的法律法規,規劃企業的發展和高校教育的結構優化,使其人才培養具有針對性。針對高校體制不合理的現狀,應從根本上強調其體制改革,加大政策對于高校體制改革的引導作用和統籌作用。
32注意地方經濟的均衡發展
在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差距。發達經濟下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高校擴招明顯。但這會造成兩個結果。經濟發展快速的地區,高校無法承受擴招的壓力,而在經濟不發達地區,教育發展緩慢,人才缺乏。因此,應強調綜合發展,平衡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形勢,適當增加對西北地區的教育資金投入,提高當地教師的待遇,防止人才過剩和人才缺乏過于明顯。從高校的發展來說,督促其改變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向,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為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
33進行教育改革,使其適應經濟的發展
基于經濟對教育的影響,應從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入手,培養能夠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其中課程改革是重點,基于當地經濟的發展進行課程設置,以社會崗位需求來確定學校的專業設置。教學管理人員要具有一定的預見性,了解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對高校中不合理的專業進行及時調整。增加市場需求大的專業,相關資料報道了未來幾十年內,我國高校諸多專業的畢業生將很難找到工作,國家相應地提出取消一些教育教學專業。這顯示了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重要性。高校還應根據經濟發展形勢來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上要盡量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基于現代社會的需求重點培養科技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高校教育目標,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綜合型人才支持。
34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機制探索
高等院校掌握著巨大人才優勢,高校應積極走出去,發揮其人才優勢。從高科技產品的開發入手,及時了解企業需求,針對企業需求建立經濟科技群。擴大教育的發展規模,為企業生產和研發提供人才支持,培養懂技術、懂科研和懂管理的人才,逐步完成產業調整,使其對教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產學研發展策略是地方經濟發展必要措施,要求高校建立相應的對策與運營管理制度。從我國經濟發展角度來看,創新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少是其主要特點,應注重經濟發展的均衡性,將經濟發展中科技這一要素作為核心來提出發展策略。
4結論
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到來,使我國與世界的交流增多。人才的缺乏在一個過程中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高等教育機構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這就體現出教育與經濟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證明只有通過政府的引導,企業的支持與高校自身的策略調整,才能使其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才能促進經濟與教育的和諧共生。在這一過程中,政府、企業及高校都應認識到地方經濟與教育相結合過程中需要的條件,以及目前教育存在的問題。通過共同努力,對其進行適當的調整,提高我國在國際舞臺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徐文俊,劉志民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江蘇高教,2011(3).
[2]劉廣河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理論依據探析[J].科協論壇,2011(7).
[3]王熙,王康文論海南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中國經貿導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