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鳳
[摘要]社會服務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師亟待提升的一項重要能力。文章分析了制約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因素,探討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教師素質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68
高等學校承擔著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以“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為辦學方針的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相比,其社會服務的職能更為突出、意義更為重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僅僅為社會提供人才、強調特色專業建設,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加強教師的科研能力,提升其社會服務的功能。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除了教書育人,傳播先進思想和知識之外,還應該承擔起直接將這些知識和文化轉化成生產力和社會效益的責任,切實地利用自己的知識文化,投身于社會實踐,直接服務于社會。
1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的內涵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要求:“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科技工作……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到:“職業教育要面向社會,以服務為宗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以國家綱要精神為指導,重視和提高教師的社會服務力。高校教師是承擔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主體,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水平直接關系到學校層面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
高職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是指教師利用自身的特長為地方經濟服務,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咨詢服務以及開展技術應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訓服務等,并通過社會服務的過程實踐了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職能的延伸。高職教師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可以使自身的發展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獲得更廣闊的自由空間。
2制約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因素
21教師對社會服務工作意識淡薄
受我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影響,教師的職能甚少有社會參與方面的內容,部分教師認為做好校內教學工作就足夠了,對于提供社會服務缺乏熱情。而關于社會服務這個現代大學的職能之一,國家政策出臺的時間并不太長,部分教師對此認識還不充分。他們意識不到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進行社會服務,意識不到能進行良好的社會服務是一個合格高職教師必備的素質,意識不到社會服務能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意識不到社會服務能促進自身實踐能力的提高。高職院校教學目標之一是向社會提供企業一線的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教師不僅應是教學領域專家,還應是企業行業專家,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完美結合在一起。
22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有所欠缺
高職院校教師大多是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擁有較強的教育理論知識,但對職業、行業了解很少,缺少專業工作生產實踐經驗,部分教師出現了教、學、做脫節的情況,使得高職教師進行社會服務工作的能力不強。這就導致:一方面社會服務內容較單一,開展員工培訓多,而以企業的生產實際需要為對象、以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的科技研究和開發則相對較少;另一方面有的社會服務效果不佳,缺少實踐經驗,導致內容和方式不能與企業有效對接。另外,在于教學任務的繁重,教師的工作多以校內的教學和科研任務為主,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開展社會服務工作,因此也導致了教師社會服務意識滯后,各種主客觀原因造成教師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教學和科研上。盡管教學和科研也可以間接服務于社會,但不能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不能體現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和優勢。
23激勵機制缺失
高職院校內外部缺乏有效促進教師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的激勵機制?!秶腋叩嚷殬I教育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2010—2015年)》中指出:“建立和完善專業教師評聘與評價制度,將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納入職稱評審、聘用和績效考核?!薄案呗毥逃l展較好的地區,制定并實施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實施辦法,將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應用、新產品開發、社會服務等作為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的重要指標,并納入績效考核內容?!钡珜嶋H上,對高職院校師資的資格認證及職稱評定等工作,絕大多數仍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標準及辦法。評職稱看重的是教師的學歷與論文、課題、論著的數量、質量,而非專業技能和技術資格。這就導致高職院校教師為了評職稱一味追求高學歷,寫論文做課題,而偏離了高職教師應有的雙師型專業發展軌道。從內部來講,雖然高職院校也提出讓教師到企業進行鍛煉,以增加教師企業工作經驗、提升高職教師實踐能力,但實際情況卻是很多教師疲于應對校內繁重的教學及科研任務,去企業實踐和鍛煉的時間和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證,往往被敷衍了事,這樣的機制對教師開展社會服務的鞭策和激勵都還不夠。
24社會服務平臺建設不足
一線教師的工作范圍比較狹窄,對外聯系不足,缺少與社會溝通的平臺,難以找到合適的單位及崗位去進行實踐,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的積極性;另外,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加上教師去企業的實踐時間短,很少有企業愿意耗費財力物力與學校合作培訓人才,導致教師難以深入企業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因此,教師承擔的社會服務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工作或者打雜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3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途徑
31增強教師自身的社會服務責任感
高職院校應引導教師正確認識社會服務工作的意義,認識到社會服務是高職教師的工作職責之一,社會服務能力是一個合格的高職教師應具備的重要能力。教師應改變觀念、樹立不斷進行自我更新的職業發展意識,以有效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通過鼓勵教師承擔企業和社會的課題研究,引導教師轉變角色,不僅僅要做個好的“知識傳播者”,不僅僅只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教學,還應該努力提高自身將知識轉化成實踐成果的能力。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探索,迅速對社會和市場發展做出反應,積極承擔社會、企業的服務項目和服務課題,將知識最大化地轉化成社會效益。
32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提升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
豐富的專業實踐經歷能使高職院校教師具備較高的社會服務能力,更好地勝任社會服務工作。這就要求把加強師資建設與社會服務能力結合,加強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社會服務能力的培養,激發他們參加校內外的技能培訓和生產鍛煉的積極性,鼓勵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在與企業合作時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研發等社會服務。學校要努力為教師搭建平臺,努力為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提供深入企業進行專業實踐的機會,通過下廠實習、頂崗實踐、參與技術服務、職業考察等多種方式,促使專任教師熟悉企業的工作流程、工作內容、工作氛圍、企業文化,有效完成企業的各種工作任務,擁有經驗、提升技能,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更新和拓展教師的知識結構。校企合作可以使學校和企業優勢互補,兩者實現雙贏。高職院校中的“雙師”資源是校企業合作的技術研發的條件和為社會服務的技術保障。通過合作學校實現了社會服務功能,同時得到了企業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支持,企業得到了學校在科技方面的技術支持,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也得到不斷地提升。
33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
合理有效的政策機制能為高職院校教師開展社會服務工作提供動力保證。一方面應建立和完善能切實有效地引導和激勵教師開展社會服務的制度與政策,引導教師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通過將社會服務成果計入教師非教學工作量考核并與績效工資掛鉤、納入年末評優重要的考核依據、設立相應的榮譽等激勵措施,引導教師參與社會服務,轉變教師觀念,正確理解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積極作用。職稱評審中加大加重教師社會服務比例,并將社會服務工作制度化,進行崗位量化管理。另一方面要給教師開展社會服務提供時間、信息、經費、實驗設施等方面的支持,給予政策傾斜。應建立系統的教師社會服務的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實現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規范化。
總之,建立開放式的高職院校教師教育體制,有效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是促進高職院校發展的必要舉措。高職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不但能夠有效滿足社會需求,服務于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更能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是高職教師可持續的自我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陳東論提高高職教師社會服務能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31).
[2]唐乘花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培育略論[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
[3]鄭秀英論高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0(6).
[4]劉明星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