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亮
?
《劍橋中國文學史》中《詩經》闡釋的撰寫特色
郭亮亮
【摘 要】《劍橋中國文學史》著重動態展示《詩經》的編纂過程,重在動態闡釋,重在證據收集,重在同時代文本類比分析,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思維方式、研究方法和閱讀范式。應該運用發展的、運動的眼光和思維視角來閱讀古代文學典籍。
【關鍵詞】劍橋中國文學史 詩經 動態闡釋
國內的中國文學史教材一般針對文學院大學本科生學習使用,著重介紹《詩經》的一些靜態的基本常識,如體制風雅頌,手法賦比興,詩三百內容分類,其藝術特色,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但《劍橋中國文學史》著重動態展示《詩經》的編纂過程,重在動態闡釋,重在證據收集,重在同時代文本類比分析,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思維方式、研究方法和閱讀范式。
《劍橋中國文學史》首先介紹了《詩經》的一些基本信息,如詩歌源于西周宗教祭祀和政治儀式。其形式:緊致有韻,是后世編訂、系統化整理的結果,這足以表明其對動態文本的關注。而且文本是面向神靈、政治精英的,其文類是儀式頌詩、青銅器銘文、《尚書》王室詔令的跨越。其主題是早期歷史意識、神話記憶和政治表征的中心支柱。與同時代古文本對照類比闡釋時,提及《詩經》與《周易》的關系,《易經》雖是占卜之書,但是其涉及宇宙論,孔子“十翼”又是非常重要的哲學論述。《易經》中的詩歌段落、自然意象與《詩經》極其相似。《劍橋中國文學史》隨后又論述了《詩經》與《尚書》的關系。《尚書》中有周天子的韻語演說,是儀式舞蹈表演、戲劇腳本、舞臺指導書。提出“詩三百”涉及統治者和普通民眾,有神話記憶,有儀式慶典,是有表達愛和希望、孤獨與絕望的抒情詩。是前古典漢語莊嚴肅穆、率真質樸的中國文學的基礎性文本。著重提到《小雅·楚茨》,是了不起的呈現多聲部表演文本。周族史詩是一連串短詩的廣闊敘事。“詩三百”的儀式頌歌與《尚書》有薄弱聯系,并客觀說到,“詩三百”作者很難確定,證據不足只能存疑。

《劍橋中國文學史》進而運用《論語》中關于“詩”的論述進行闡釋,以及前300年左右的《孔子詩論》,以及司馬遷《史記》中關于孔子編訂“詩三百”的說法。并提及6份重要的出土文獻:湖北荊門郭店版《緇衣》、上博版《緇衣》、郭店《五行》、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五行》、漢編《禮記》文本、安徽阜陽出土的《詩經》殘篇。中國學者也非常重視文字、名物、訓詁在具體文本研究中的運用,聞一多先生就是這方面的重要學者。
在闡釋《詩經》文本形成過程方面,《劍橋中國文學史》,顯得簡潔有力,有條不紊。漢代有“四家詩”,最早的是魯詩(荀子再傳弟子申培),和齊詩于三四世紀亡佚。在漢武帝時被立為官學的除了魯詩、齊詩,還有韓詩,亦亡佚,零碎存于別書引證中,后世重建《韓詩外傳》,再無傳者。河間獻王劉德嗜古,大力提倡毛詩,直到漢平帝時毛詩才立為官學,終于使得古文勝出,今本《詩經》即毛詩,文本傳自孔子第一代弟子。后許慎大力支持毛詩,東漢最偉大、最有影響的五經評注家鄭玄,作《毛詩傳箋》。642年官修《五經正義》,653年確立權威注釋。這些文本的具體動態演變過程,在國內教材中比較簡略,也似乎不作為重點向學生介紹。而這正是我們所欠缺的,我們應該積極告訴學生的不僅是靜態的知識點,更應該讓學生具有發展的、運動的眼光和運用動態思維視角來閱讀古代文學典籍。
參考文獻:
[1](美)孫康宜,(美)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M].北京:三聯書店,2013.
[2]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聞一多講授,劉晶雯整理.聞一多詩經講義[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4]夏傳才著.詩經研究史概要(增注本)[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滇西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