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婧 丁國平
?
東西湖區“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成效、問題及建議
戴婧丁國平
戴婧,武漢市東西湖區農業局,430040,E-mail:362069224@qq.com
丁國平,武漢市東西湖區農業局
導讀:“三品一標”產品是政府主導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對指導生產、規范經營、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滿足消費者需求有重要作用,東西湖區“三品一標”農產品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建議做好統籌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產業發展;加大監管力度,維護品牌公信力;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市場占有率等發展好“三品一標”,助推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進程。
“三品一標”農產品是我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簡稱,它們堅持標準化生產、基地化建設、產業化經營的方式,追求安全、優質、環保、生態、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注重數量、質量、效益的統一,可以大大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預防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事件的發生[1]。這些年來,“三品一標”保持了很好的發展勢頭,制度體系日益完善,數量、質量協調發展,綜合效益穩步提高,國際合作成果斐然[2]。

近年來,武漢市、東西湖區政府對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高度重視,加大力度、集中資金推進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為東西湖區現代都市農業快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2013年,市、區政府投入巨資建設了0.1萬hm2設施農業蔬菜生產基地。2014年,東西湖區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園項目建議書通過市發改委立項批準,計劃3年投入資金7.2億元,規劃建設總面積2 160 hm2。“三品一標”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循環農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客觀上能推動東西湖區以“生態、綠色、高效”為主要標志的現代高科技都市農業的加速發展。在東西湖區現代都市農業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下,分析了東西湖區“三品一標”農產品的發展措施、成效、存在的問題,探討東西湖區“三品一標”工作的發展建議,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助推東西湖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進程。
東西湖區是全省綠色食品工作先進區。2002年為建設全區農業“三品一標”、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成立了東西湖區綠色食品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農業局。東西湖區堅持以全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為重心,圍繞農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堅持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核心競爭力,不斷健全服務監管體系,依法加大監管力度,提高品牌質量和影響力,產業規模穩步增長。
1.1認證規模穩步增長
一是結合東西湖區都市農業特點,先試點,然后重點突破,積極推進設施蔬菜無公害農產品及基地認證認定。二是結合企業產品特點和銷售市場,遵照有進有退、總量保持的原則,積極引導推進新興產品的認證,保證綠色食品隊伍的活力。三是扶持有機農業,提升品牌競爭力,最終形成集無公害、綠色、有機、塔基到塔尖的不同等級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品牌群。東西湖區2004年有綠色食品品牌1個,產品10個,截至2015年上半年,東西湖區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4個,面積289.6 hm2,產品19個;綠色食品品牌8個,產品64個,受監控面積(種植業)3 692.3 hm2;有效使用有機農產品品牌1個,產品6個,基地面積13.33 hm2,走在全市前列。
1.2認證產品質量穩定可靠
每年的全省無公害農產品抽檢、省綠色食品交叉檢查、國家綠色食品中心抽查,東西湖區合格率均為100%,未出現產品質量安全事故,說明東西湖區認證產品合格率保持在較高水平,產品質量穩定可靠,切實維護了“三品一標”品牌公信力。
1.3生產組織化程度提高
較之常規農產品生產而言,“三品一標”的突出特點是生產經營主體明確,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高。認證的前提條件都要求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申請者必須是面向生產和消費的生產經營主體[3]。目前,在東西湖區“三品一標”獲證單位中,企業、合作社組織占比80%以上,其中龍頭企業,國家級、省級、市級示范合作社占比60%以上,有力地促進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推動了生產經營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戶的產銷對接。
1.4監督管理機制進一步健全
①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的要求,東西湖區在省、市綠辦指導下,堅持從嚴從緊的原則,規范相關認證程序,適當調整和完善認證申報要求,在申報前幫助企業(基地、合作社)建立健全內部管理體系、產地環境保護、農業投入品使用、農業生產記錄等相關管理制度。
②利用年檢機會,加強針對性宣傳。每次年檢前,檢查員都精心準備,認真搜集相關案例,以事實教育企業(基地、合作社)具體負責的同志,從思想上提高他們維護品牌的自覺性。
③堅持重質兼量、認管并重的工作思路,在年度監管中,強化證后監管,結合市場、企業產品、品控能力,以及綜合產品質量風險評估、企業意愿,累計依法依規終止9個企業45個產品的綠色食品續認證。
④東西湖區綠辦在省綠辦的統一部署下,依法開展重大節假日期間“三品一標”突擊檢查、日常市場監管及企業(基地、合作社)日常巡查監管工作,歷年來在區內檢查、省內專項檢查以及國家中心“飛檢”中,共發現本區2家企業、1個農貿市場違規用標的案件,依法予以產品下架封存、銷毀違規包裝的處理。
1.5促進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安全、優質、生態”的農產品越來越青睞,雖然綠色、有機食品的價格一般高出普通產品30%~300%,但仍然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購買,表明其明顯的市場優勢和價格優勢。例如,東西湖區吉農沃爾特農業有限公司的有機蔬菜在各展銷會場受到消費者追捧,出現了有機黃瓜20元/kg被搶購一空,而隔壁4元/kg的普通黃瓜無人問津的場面。未來“三品一標”農產品市場必將更加廣闊,潛力巨大。
“三品一標”通過抓標準、保質量、創品牌,絕大多數獲證單位實現了管理規范、效益增加,從而帶動農民增收。以東西湖區的如意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例,公司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蔬菜種植基地約1 000 hm2,采用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生產,667 m2平均純收入3 000元以上,而且具有觀光和采摘價值,是湖北省休閑農業示范點。公司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聘請當地農民當合同工,每人每月能拿800元以上的工資,農民幫公司干活掙外快的同時還能學習新技術運用在自家菜地,年增加收入8 000~10 000元。
2.1無專職機構和專職人員
隨著對綠色食品數量和質量要求的提高,尤其是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和監管的重心前移,如對綠色食品生產企業日常監管和年檢等,基層“綠辦”的任務和責任逐漸加重[4]。然而東西湖區綠色食品辦公室自成立以來一直都是一個臨時工作小組,一個掛靠機構,由非專業人員兼職,并經歷多次職能調整、人員變動,先后劃歸到綜合發展科、農村能源辦公室、政策法規科(質安科),科室各項工作都重要,把本區內綠色食品認證工作做完都很困難,沒有充裕時間和精力抓監管工作。“三品一標”工作無專職工作人員、無專項工作經費,監管人員和必備的監管條件缺乏,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已成為制約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瓶頸。
2.2對“三品一標”認識不全面
一是部分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和企業、合作社的技術人員對“三品一標”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三品一標”的宣傳培訓少,技術普及面窄。二是生產者中少有對“三品一標”了解全面的人才,據調查,東西湖區大部分有一定生產規模的企業、合作社對“三品一標”有一定的了解,也愿意申請認證,但是缺乏技術人才,希望得到認證知識和技術方面的指導培訓。三是消費者對“三品一標”農產品的認知不足,使產品難以實現優質優價,影響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2.3缺乏產業發展扶持政策
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費用主要是標識征訂費和產地環境、產品檢測費用,一般需2萬~3萬元;綠色食品認證費用包括審核費、標志使用費和檢測費用,一般需4萬~5萬元;多家有機認證機構的報價顯示,有機證書的費用只需1萬~2萬元,但多數情況下,證件到手前,要花上6萬元甚至更多,且認證有效期都是3年,續認證仍要花錢。農產品經營本身存在著較高的風險性,表現在對自然條件依賴性較大、不易儲存、價格波動頻繁等,且投入產出比小、投資回收期長、回報率低,高昂的認證費用對很多農產品合作社和企業來說難以接受。
武漢市政府近2年對當年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證書的,按證書每個補貼3 000元;優先將“三品一標”企業納入市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建設,推動企業開展標準化生產經營活動等。武漢市江夏區從2009年開始對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企業,每個產品分別給予5 000元、1萬元、2萬元不等的獎勵;對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實行目標管理,對未獲得認證的企業實行“一票否決”,從根本上扭轉了過去產品認證少、品牌少、名牌少的局面[5]。而東西湖區政府對“三品一標”認證還沒有政策上的支持。
2.4監管力度有待加強
食品安全是“產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東西湖區由于無專職機構、人員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在監督管理方面出現了重視年檢和續展監管,輕日常監管;重視市場監管,輕生產過程監管的跡象。事實上,日常監管和生產過程監管更困難也更能保證生產的規范化和產品的安全性。此外,由于政府部門沒有明確授權,對于市場上冒用和偽造印制標識的行政執法監督力度不夠,也對“三品一標”的品牌公信力和影響力造成負面影響。
3.1做好統籌規劃,明確發展方向
做好東西湖區農業資源調查,為耕地質量分等定級,結合東西湖區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園建設,制定科學合理的“三品一標”生產區域規劃。根據東西湖區現代都市農業總體規劃,“三品一標”發展主導產品應以蔬菜產品為主,水產、加工、水果產品為輔。在“三品一標”推進層次上,采取先易后難的策略,根據對擬申報主體的標準化生產程度,技術人員、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實際情況的綜合考量,對于綜合實力較弱的,建議申報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發展成熟后向綠色食品基地提升,對于綜合實力較強的,建議直接申報綠色食品。至于對生產環境要求更加嚴苛的有機產品,由于東西湖區地處大武漢近郊,且工業發展迅速,并不適宜大規模發展有機農產品,而應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扶持現有有機農產品品牌做好做強。
3.2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
吸納東西湖區內種植業、水產業、畜牧業、農業執法大隊、農業環保、農產品檢測中心等各方面的專家到“三品一標”工作隊伍中,提高隊伍整體工作能力和素質,依托陽光工程培訓、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補助等項目,將“三品一標”技術服務和培訓帶到田間地頭,同時落實工作經費,保障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抓好“三品一標”的發展和監管工作。
3.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產業發展
“三品一標”工作是一項跨行業、公益性很強的事業,其發展需要政府推動和引導。建議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每年拿出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三品一標”基地建設、品牌創建、市場開拓等。整合農業各類項目資金,在項目申報時優先考慮“三品一標”企業,力求資金效應最大化。
3.4加大監管力度,維護品牌公信力
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嚴格落實責任,將證后監管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聯合東西湖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不定期對“三品一標”生產基地的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進行巡查和抽檢,指導監督生產基地的檢測員在產品上市前進行自檢,督促企業落實質量控制措施、生產操作規程、填寫生產記錄檔案。對全年沒有出現問題、標準化技術規程落實到位的基地予以獎勵,堅決淘汰不合格的產地和產品,進一步提升標準化水平和質量安全水平。
3.5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市場占有率
一方面繼續積極帶領企業參加武漢農博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等展銷平臺,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宣傳推介東西湖區“三品一標”產品與企業,提升廣大消費者的認知度。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新的營銷模式,例如,順應近期“互聯網+農業”迅猛發展的潮流,積極探索“互聯網+綠色農業”、“互聯網+有機農業”等模式。可以通過互聯網把農產品生產環節全面展示給消費者,充分接受消費者的評價和監督,提高“三品”農產品的公眾認可度和品牌價值;通過聯合多家認證企業打造專業的互聯網“綠色食品銷售平臺”、“有機農產品銷售平臺”等營銷體系,實現優質優價,引領高端消費市場,助推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曉華.持續發展“三品一標”,努力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0(3):5-8.
[2]馬愛國.新時期我國“三品一標”的發展形勢和任務[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2):3-5.
[3]喻法金,袁泳,沈熙.湖北省“三品一標”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4):28-30.
[4]李書謙.湖北省綠色食品的分布狀況分析與發展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2009(11):2 895-2 897.
[5]馮國民,余中偉,張耀.湖北江夏區“三品一標”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S1):131-132.
華松90天松花菜:中晚熟,耐寒耐濕,抗病,生長勢強,適應性廣,在不良的環境下能正常生長,花球雪白,單球質量2.5 kg。品質特優,口感極佳,產量豐高、定植后約90天采收,為最優之中晚生品種。此品種必須在氣溫10℃以上育苗(或保護地育苗),育苗后25天及時定植大田。秋種定植后85~90天上市,春種定植后65天上市。
華松65天松花菜:中熟,定植后65~70天采收,生長勢旺盛,抗風雨,耐濕,花球白,大松花,品質佳,單球質量約2 kg。
綠松90天:早熟,定植后85~90天采收,生長勢旺盛,抗風雨,耐濕,花球白,大松花,品質佳,單球質量約2.5 kg。
綠松50天:早熟,定植后約50天采收,生長勢旺盛,抗風雨,耐濕,花球白,大松花,品質佳,單球質量約1.0 kg。
綠松55天:早熟,定植后約55天采收,生長勢旺盛,抗風雨,耐濕,花球白,大松花,品質佳,單球質量約1.2 kg。
綠松60天:早熟,定植后約60天采收,生長勢旺盛,抗風雨,耐濕,花球白,大松花,品質佳,單球質量約1.5 kg。
綠松65天:中熟,定植后65~70天采收,生長勢旺盛,抗風雨、耐濕,花球白、大松花、青梗、品質佳,單球質量約2 kg。
信息來源:溫州市神鹿種業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甌海經濟開發區西經二路17號
電話:0577-88623355 88623344
網址:http://www.slseed.com
E-mail:slseed@yeah.net
特約欄目主持:邱正明
研究員,湖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在職博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行業專項“長江流域生態型高山蔬菜栽培及產業化示范”首席專家,科技部“國外園藝作物品種引進與改良(南方)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技術負責人,多個省縣市蔬菜專家顧問。先后參與和主持省部級以上蔬菜課題項目30多項,其中主持國家級科技項目8項;培育審(認)定瓜菜新品種16個,其中主持選育9個;發表文章、專著共40余篇(部),其中主編、主筆12篇(部);制定國家及地方技術標準17部;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等8項,獲國家技術發明專利3項。

收稿日期:201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