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關發
?
中高海拔地區露地朝天椒無公害栽培技術
李關發
導讀:辣椒在屏南縣高山栽培具有一定規模,是中高海拔地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在屏南縣傳統農業發展中占重要的位置。筆者根據多年的種植經驗,深入多個辣椒專業村調查結果表明,每667 m2產干椒350~450 kg,高產可達600 kg以上,667 m2效益達7 000~12 000元,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推廣應用價值。

朝天椒,俗稱滿天紅椒,辣味強,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很走俏,商品價值高。中高海拔地區每667 m2產干椒350~450 kg,高產可達600 kg以上,每667 m2效益達7 000~12 000元。屏南縣地處福建省閩東山區,鷲峰山脈中段,屬內陸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境內山巒疊嶂,山地面積11.8萬hm2,占轄區總面積81%,全縣平均海拔830 m,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達1 842.3 mm,年均氣溫13~18℃,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態環境,夏秋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十分有利于發展露地朝天椒無公害生產,可填補夏秋的淡季市場。近年來屏南縣中高海拔露地朝天椒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為更好地推廣當地朝天椒栽培,現將其植物學特性及中高海拔地區無公害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朝天椒株型緊湊,大小中等,分枝中等,有明顯的主根、側根和根毛,根群主要分布在土層10~20 cm,莖上不易產生不定根,一級分枝多為2~3條,二級分枝多為4~6條。單葉互生,花冠白色,果實呈羊角形,長5~10 cm,朝上或斜朝上,鮮椒青綠色,成熟后呈紅色或鮮紅色,辣味濃厚鮮美,是上等調味佐料。從定植大田到始收基本在35天(本地辣椒專業種植戶),可連續采收至霜降(10月23日左右),每667 m2鮮椒產量1 500~2 000 kg,高產可達2 600 kg。
朝天椒要求中等光照強度和時間,開花結果早且正常,但對較長的日照也能適應,光照不足會引起落花落果,從而降低坐果率;強光直射,植株生長減緩,果實易發生日灼病,因此可以與高稈作物適當間作。其發芽適溫為25~26℃,溫度低于15℃或高于35℃時,開花授粉不正常,易落花落果,低于10℃時不能發芽;植株生長期適溫白天22~28℃,夜間15~20℃,開花期要求21~30℃。常作一年生栽培,忌與茄科作物連作,耐旱不耐澇,不耐霜凍。中高海拔地區宜選擇地勢高燥、易排水、團粒性好、多泥、少砂、松軟、肥沃的園地,要求最少一年以上輪作;若重茬,要求土壤嚴格滅菌后再種,不然會造成大量植株枯萎,造成少收失收。整地要求地平、土碎、墑足、畦齊,以壟面寬90 cm、溝寬30~40 cm、溝深25 cm,高低誤差小于5 cm為宜。注意經常保持適當水分才能確保其旺盛生長,但田間不能數小時積水,否則植株會萎蔫,嚴重時成片死亡。
3.1施肥原則
以腐熟農家糞肥、有機肥(堆肥、漚肥、廄肥、沼氣肥、綠肥等)、微生物制劑和微生物肥為主,配施適量硫酸鉀型復合(混)肥。不得使用硝態氮肥(如硝酸銨等)和含硝態氮的復合(混)肥,禁止施用有害的生活垃圾或土壤改良劑。重施基肥,配方追肥,提倡使用生物肥。
3.2育苗移栽
中高海拔地區育苗時間宜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采用雙層小拱棚塑料薄膜覆蓋育苗,苗齡(40± 5)天。在2葉1心和4葉1心期各間苗1次,3~4 cm留苗1株,密度600株/m2;有條件的區域可采用50孔穴盤育苗。苗高5~6 cm后適時通風煉苗,提高抗逆性,確保移栽成活率。苗6~7片真葉,高10~12 cm,花蕾顯現時開始移栽,每畦種植2行,行距35~40 cm,株距25~30 cm,每穴種2株,每667 m2種植2 500~3 000株。中高海拔地區于4月底5月初移栽,早栽的產量高,當地滿天紅椒種植專業村基本在5月中旬全部移栽大田,最遲不超過5月底。
3.3田間管理
①水分管理當椒苗定植后應及時澆施“定根水”,5~7天后再澆一次“新根水”,同時中耕除草松土(深6~8 cm),連續中耕2~3次,以提高地溫,促使根深葉茂。朝天椒苗進入盛花期時,土壤要保持適當的水分含量。門椒果長2~3 cm時,進行2次中耕除草松土,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能力,椒地太旱要及時澆水或灌淺溝水,以保證椒果正常生長和發育。
②整枝及肥料管理門椒開花期間,將一級分枝以下的老葉、病葉和分杈全部剪除,利于行間通風透光。朝天椒生長施肥以基肥為主,最好每667 m2施腐熟的農家糞肥4 000 kg;如基肥不足,需追肥時,應在培土前于辣椒行間,每667 m2撒施硫酸鉀型復合肥45~60 kg加鈣鎂磷肥50~75 kg,但應注意盡量不傷根系。中高海拔地區臺風暴雨季來臨前,應在一級分枝與地面成45°角處插上竹竿防倒伏,然后扶壟培土,雨后要立即澆清水1次,以降低地溫和氣溫,稱作“澇澆園”。
3.4病蟲害綜合防治
①防治原則采用以物理防治為重點、生物(生態)防治與物理、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嚴格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采收前15天,不得噴灑任何農藥。
②綜合防治措施主要病害有青枯病、炭疽病、病毒病;蟲害有紅蜘蛛、煙青蟲。青枯病可在發病初期用康地蕾得(0.1億cfu/g多粘類芽孢桿菌細粒劑)可濕性粉劑1.5 kg/667 m2藥液灌根或用20%葉青雙(葉枯唑)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澆根,每株澆250 mL以上,隔3~5天后再澆1次。炭疽病可在初花后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預防,每隔7~10天噴1次。發現病斑后可噴10%世高(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800倍液防治。病毒病應以預防為主,及時防治蚜蟲、灰飛虱等傳毒媒介,在苗期和定植后及時噴施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 000倍液防治,每隔5~7天噴1次。對紅蜘蛛必須早期防治,即紅蜘蛛點片發生初期,立即用73%克螨特乳油3 000倍液或20%增效噠螨靈2 500~3 000倍液防治。對煙青蟲要及時摘除被蛀食的果實,以免幼蟲轉果為害,6月上中旬至7月中旬防治第1、2代幼蟲,8月中下旬至10月防治第3~5代幼蟲,可選用90%敵百蟲晶體800倍液、1%甲維鹽乳油3 000倍液、20%殺滅菊酯(氰戊菊酯)3 000倍液噴霧。
辣椒變紅后分次分批采摘,先采收下層果實,促進上層果實發育。一般5~7天采收1次,一直到霜降前,如遇干旱年份,務必確保適時澆滴灌水保持椒園墑足。鮮紅椒采收后在通風良好的條件下自然風干或烘干,待椒果干后,分級、包裝、出售。
特約欄目主持:張麗華
正高職高級工程師,現任武漢市農業機械鑒定推廣站站長。30年來一直從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和培訓工作,先后承擔部省下達的農業機械化項目10多項,主持各類農業機械現場演示、推廣、培訓會200余場,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3項,省政府科技進步獎1項,地廳級科技進步獎4項。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為省政府專項津貼獲得者,被授予全國農機科普先進工作者、武漢市十佳農業女杰、全省農機化工作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收稿日期:2015-11-15
基金項目:國家大宗蔬菜產業體系福州綜合試驗站(CARS-25-G-20)李關發,福建寧德市屏南縣農業局,352300,電話:13509591697,E-mail:fjpnlgfx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