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敏
一、五大發展理念是應對困難問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健康發展的科學抉擇
五個發展理念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其意義首先在于對我國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的現實重大功能。
1、“五大發展理念”是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思想引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的內在靈魂。
“五大發展理念”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內涵的豐富和提升,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既要在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的征程中發揮“思想指南”的作用,同時也是作為“現實航標”引導中國跳過“中等收入陷阱”、邁向國家現代化更高階段。特別要看到,在新常態下,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是突破這一難題的根本出路所在。
2、“五大發展理念”針對的是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致力于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從“問題導向”角度來理解我國今后一段時間的經濟發展絕非單純的經濟增速下調這么簡單,而是其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即發展由對速度的側重轉為對經濟質量的側重。以創新解決發展的動力問題,以協調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以綠色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以開放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以共享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特別要在“人人共享發展成果”原則基礎上,為全體公民提供普惠的公共服務、幫助貧困人口盡快脫貧、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廣泛就業、縮小貧困差距,既是對公眾迫切呼吁的回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直接、具體、實際的指標。
3、“五大發展理念”為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指明了全新的路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和“改革”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創新”和“改革”成為了最重要的發展路徑,貫穿于“十三五”規劃實施落實的始終。也即在創新引領之下,走一條更加獨立自主、依靠自身內生動力推動的發展之路;在開放推進之下,走一條更加開放包容、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的發展之路。
二、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主義發展思想的新的里程碑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既與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相適應,又同實現“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相契合,更與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新期待相呼應,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7年來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我國發展理論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1、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在不同時期都探索形成了有關發展的重要思想。縱觀60多年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中國共產黨對如何實現發展問題的認識和探索大致經歷兩大階段和幾個重要歷史節點。所謂兩大階段是以改革開放的開啟為標志的之前和之后兩段時期,而幾個重要節點主要是指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科學發展觀”和“五大發展理念”。首先,以毛澤東為核心的老一代中央集體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認識和經驗。自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之時也就進入到如何發展的探索時期。一是從一開始就有了普遍的共識:把中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國的發展應當朝向社會主義。二是不照搬別國模式,探索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其次,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特別是“發展是硬道理”和“發展是第一要務”等重要思想的提出,標志著我黨對社會主義發展的認識進入到新的境界。第三,科學發展觀著眼于廣義的發展,把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協調發展、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和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幾方面統攝起來,形成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最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為解決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應運而生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2、從“四個現代化”到“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關于我國發展經驗的歷史推進和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的重要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發展社會主義的探索始終處于自覺的狀態。這中間盡管有過反復和中斷,但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理念并沒有變。首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基本共識。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發展觀探索的一個歷史性成果,解決了我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目標問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則將四個現代化具體化、操作化。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則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完善并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的歷史貢獻。其次,全面、協調的發展思想的始終貫穿和明確形成。由最早的“抓革命、促生產”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位一體”,到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共同進步的“四位一體”,再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充分顯示了我黨關于發展的全面性認識的不斷增強。最后,“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理論的重大升華。五大理念更加深入地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
3、“五大發展理念”深刻體現了我黨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的自覺。發展不能想當然,發展更不能蠻干,必須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等發展規律。遵循經濟規律講的是發展的科學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說只能加速、不能減速,這不符合經濟規律。遵循自然規律講的是發展的可持續性,綠水青山就才真正的是金山銀山。遵循社會規律講的是發展的包容性,讓更多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三、以對內涵和相關關系的深刻理解促進五大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
任何發展理念都源于對發展實踐的反思與總結,反過來深刻影響著發展實踐。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關口,需要用新思路尋找新出路、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今的關鍵就是在全面準確的理解基礎上實實在在地加以貫徹落實。
1、科學把握五大發展理念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的系統整體關系。“五大發展理念”各有側重,創新是發展的基點,協調是發展的節奏,綠色是發展的底色,開放是發展的格局,共享是發展的目標。同時又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這五大發展理念,主題主旨相通、目標指向一致,統一于“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歷程中。五大發展理念,既各有側重又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一個開辟未來發展前景的頂層設計,是一個系統化的邏輯體系。
2、深刻認識五大發展理念所蘊含的科學方法論原則。五大發展理念內在地體現了“十三五”建議中強調的“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統籌”、“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戰略性和操作性相結合”等四大方法論原則。
3、全面理解五大發展理念與科學發展觀之間的遞進與升級關系。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思想就沒有靈魂,沒有理念就沒有方向”。首先,科學發展觀科學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事關當代中國發展的根本問題,五大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集中體現了新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下我國發展的思路、方向和著力點,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其次,五大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堅持了科學發展觀。無論是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是重申發展是第一要務,無論是突出問題導向還是著力體制機制,五大發展理念與科學發展觀從價值指向、立場情懷到思維模式、策略選擇等各個方面都是高度一致、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最后,五大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發展觀,是科學發展的再升級。五大發展理念用新的內涵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用新的實踐深化了科學發展觀,用新的創造發展了科學發展觀。
4、切實明確五大發展理念之于落實和推進“四個全面”的有力支撐功能。“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迫切需要把五大理念作為貫徹落實的重要的理念支撐,融入四個全面的戰略實施之中。
總之,五大發展理念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發展新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不能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與我們能否在正確的理念指導下實現科學的發展方式密切關聯。對中國社會來說,發展是硬道理,但發展本身不是目的,發展必有其價值指向,為人民發展才是根本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