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利明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去年上半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綠色化”,強調“要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踐行綠色生活提供了根本遵循。
青海省情特殊、責任特殊,要始終堅持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來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當今時代,綠色發展已成為青海助力綜合實力提升和參與競爭的新優勢。綠色,生機勃勃,與生態緊密相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生活在自然生態里的我們而言,“綠色化”就是我們每天呼吸的新鮮空氣、必喝的凈水和滿眼的天藍地綠。“綠色化”重在倡導消費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革,積極培育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的理念。它重申了這樣一種價值判斷:我們的現代化,不能讓車水馬龍的喧囂、霧霾圍城的迷惘,淡漠了田園的鄉愁,湮沒了綠色的生機。生活方式綠色化應該成為每個公民的社會責任和行為指南,讓健康、文明、綠色的生活方式進入百姓人家,引領生活時尚,讓青海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把青海建設得更加和諧美麗。
個人自律是生活方式綠色化理念的主線,作為生活在環境中的個人,生態環境的日趨向好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實際行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每一位公民都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面對惡化的環境,與其抱怨,不如積極行動起來,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養成綠色生活的日常行為和習慣。加快向綠色轉變,時刻秉持節約優先,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自律,從小事著手,逐步培育生活方式綠色化的習慣。只有力戒奢侈消費和不合理消費,才能樹立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綠色消費是生活方式綠色化理念的支撐。強化生活方式綠色化意識,在衣、食、住、行、游等各個領域,通過綠色消費倒逼綠色生產,為全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色化貢獻力量。并以自身主動參與和踐行,帶動和影響身邊更多的人崇尚和踐行綠色生活新方式。逐步讓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為大眾化的主流選擇,讓綠色裝點我們的生活,浸潤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
綠色舒適的居住環境已成為當今人們對品質生活的一種追求。城市是人口集聚的空間載體,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綠色城鎮化,讓城市生活更美好。要樹立綠色理念,科學規劃,精細管理,彰顯風貌。要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現有山水脈絡,把山、河、林、湖等生態元素融入城鎮建設,使山、水、城融為一體。曾幾何時,“拯救我們的資源、拯救我們的環境”,成為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吶喊。事實上,生態文明的建設最終將體現于人的行為方式。變革全社會的生活方式,對節約環保影響巨大,會產生難以估量的綠色效益。當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向低碳綠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已是形勢使然、民意所指、民心所向。好的生態環境等不來、喊不來,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奮斗。
要切實樹立“綠色化”的生活理念,著力解決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最深層次的生態文化問題。因此,大力倡導“綠色化”的生態文化,社會生活才能有良性氛圍,生態環境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綠色生態文化歸根結底就是一種價值觀,只有良好的生態文化才能營造良好的生態氛圍,才能反作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古以來,我國對綠色生活就有樸素認識,人們也一直在踐行著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活理念。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抱樸見素、少私寡欲”,荀子的“從人之欲,則勢不能容,物不能贍”,孟子的“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留下的寶貴財富。要依托深厚的生態文化傳統和民間保護自然環境的風俗傳承,大力發展綠色文化,創作一批優秀綠色題材作品,建設一批綠色展覽館、體驗館和文化創意基地,把綠色理念融入到工業、建筑、服裝設計中。要推進綠色文化傳播,善于運用新媒體普及生態知識,講好生態故事,宣傳生態法規,營造崇尚自然、愛護環境的綠色人文風尚。
要開展綠色創建活動,實施生態文明建設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進機關、進農村、進公共場所等活動。要樹立綠色消費觀,加大綠色產品研發力度,鼓勵購買綠色消費品,倡導綠色交通出行,建立綠色回收體系,注重節電、節水、節油、節氣,形成綠色低碳、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讓綠色生活走進城市,讓綠色成為城市生活的習慣。
還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加大對損害生態環境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采取激勵引導與懲戒兼顧的策略,讓人們不敢違法、不愿違法,時時提醒自己不能違法。如此形成全社會崇尚生態文明、熱愛綠色生活的良好氛圍。
踐行綠色生活,建設美麗青海,需要全社會凝聚合力,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堅定不移把生態保護優先作為面向未來的戰略抉擇,全力創建生態文明先行區,使“青海藍、高原綠、江河清”成為青海人的綠色福利,讓美麗青海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