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科
這是一片充滿生機、充滿力量的綠。在人民危難的時候,哪里最危險,她就出現在哪里;在人民需要的時候,哪里有困難,她就出現在哪里;這片綠,用她綠色的音符,在高原各族人民心中寫下了一首首動人的歌。這片美麗的綠,就是武警青海總隊廣大官兵的身影。
近年來,武警青海總隊官兵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依據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目標要求,扎實開展以“聯建思想教育網絡、聯建和諧穩定寺院、聯建基層政權組織、聯建支援幫扶平臺、聯建應急處突力量、聯建雙擁工作體系”為主要內容的警民共建活動,開創了內容新穎、形式多樣、成效明顯的警民共建工作新局面。官兵們用真情澆鑄的這束警民團結之花,像一朵朵美麗的格桑花盛開在雪域高原。
歷史不會忘記
2010年4月14日,得知玉樹地震消息后,總隊立即進入一級戰備,迅即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幾分鐘后,玉樹支隊先期開展救援,一、西寧、原二、三、四支隊近3000名兵力,數百輛車輛,疾馳災區!
救人!救人!救人!地震8分鐘后,玉樹支隊官兵在支隊長石華杰帶領下,在西杭路坍塌的學校和居民區展開救援。
藏族婦女卓瑪年僅2歲的孩子被埋在廢墟下,戰士們手刨肩扛,挖出一條漆黑通道。救子心切的母親就要沖進去,玉樹縣中隊戰士謝宇一把將她攔住,“危險,讓我來”,話音未落,人就進了廢墟。就在謝宇抱著孩子返回時,余震襲來,一塊帶著鐵釘的木板重重砸在他的后腦勺上,鮮血染紅了他綠色的迷彩……
在抗震一線,像這樣驚心動魄的事,幾乎天天都在發生著。在災區,一片片橄欖綠像一團團火焰,點燃了劫后余生者眼中的希望,成了災區最溫暖的顏色。
人民不會忘記
2010年7月5日,格爾木溫泉水庫突發險情,25萬名群眾命懸一線。
災情就是命令,總隊官兵第一時間到達現場。
在海拔3960米的溫泉水庫,官兵白天頂著炎炎烈日,晚上冒著零下幾度的寒冷,24小時堅守在格爾木河引水樞紐、白云橋西岸、人工河西岸等潰塌險堤危壩上,頂風冒雨,爭分奪秒搬運石塊、填裝沙袋、制作防洪鐵籠、加固防洪堤壩……
村民馬存立老人拉著官兵的手說:“我63歲了,還是第一次看到格爾木發這么大洪災,有部隊官兵在,我們就不擔心了……”
面對大災大難,官兵義無返顧,在群眾危難之時,官兵也總能無私地伸出援助之手。
2014年7月17日下午3點多,德令哈市市民多曉華,不慎從4樓跌倒滑落至1樓,造成左腿、左臂、骨盆、肋骨多部位骨折,急需AB型血,醫院此型血液稀缺,向病人家屬下達了病危通知。
人命重關天,子弟兵責無旁貸!海西支隊鄭江博等4名戰士立即趕到醫院,獻出了1200毫升血液,使傷者脫離了生命危險。
一串串的故事,如草原上一朵朵格桑花,詮釋著官兵忠誠使命、獻身使命、勇于擔當的錚錚誓言。
綠色的身影為貧困群眾撐起藍天
湟中縣攔隆口鎮班仲營村61歲的老漢馮彪,原本有個幸福的家。多年前,老人的兒子不幸在一次車禍中喪生,不久,兒媳遠走他鄉,留下兩個幼小的孩子與馮老漢和老伴相依為命。為養家糊口和供孫子上學,老倆口靠賣饃饃為生。屋漏偏遭連陰雨。馮老漢的老伴不幸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使這個原本拮據貧寒的家庭雪上加霜。得知老人家里情況后,在總隊訓練基地培訓的果洛支隊戰士謝新軍和郭子昌到處找醫生、求藥方,幫她治病。
久治縣哇爾依鄉地處青南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全鄉人口僅有2440人,年人均收入750元,屬州定貧困鄉。久治縣中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哇爾依鄉結成幫扶對子,先后投入400多個勞動日,為哇爾依鄉修整鄉村公路15公里,平整街道路面500多米,疏通排污水溝200多米,清除垃圾200余噸,植樹2000余株。得知該鄉實際困難后,總隊多方協調籌集資金20萬元,幫助牧民群眾建造保溫羊圈、牛棚,網圍欄等設施。2012年3月,由民政部和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華慈善獎”評選活動中,久治縣中隊榮獲武警部隊唯一提名獎。
據統計,近年來,總隊共派出便民服務小組400余個,深入草地牧區和企事業單位,慰問孤寡老人878人(次),義務為駐地群眾治病8300余人(次),修理家用電器900多臺(件),參加社會公益演出160余場,贈送慰問品折合人民幣70余萬元,將黨的關懷、人民軍隊的情誼送到貧困群眾心坎上,先后有28個單位被評為省級擁政愛民先進單位。
綠色的映襯讓祖國花朵更顯艷麗
2014年3月,在海東市循化縣中隊官兵與積石鎮下草村的一次聯誼會上,支隊長楊成東意外發現,操場邊一棵大樹后面站著一個七八歲的女孩。出于好奇,楊支隊長走過去和她交談起來。女孩父母在廣州打工,已三年沒有回家,因爺爺奶奶沒錢給她買學習用品,輟學在家。
“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作為駐地武警,我們有義務幫助這些孩子。”支隊長楊成東說到。幾天后,在支隊黨委的倡議下、官兵發起的“大手拉小手”愛心助學活動,像雨后春筍在海東大地上爭先吐綠。支隊黨委常委帶頭與8名撒拉族貧困小學生結成“1+1”幫扶對子,每年向幫扶對象資助1500元生活費至完成義務教育期間的學業。接著,王家莊小學、石灰窯中莊學校、巴藏溝回族鄉中心學校和平安一中等十余所學校、數百名留守兒童、貧困學生,均與支隊官兵簽訂了“結對協議”。
“扶一株幼苗,蘊一份春光;助一名學童,贏一片希望”。多年來,總隊利用“希望工程”、“春蕾計劃”、“1+1”、“1+2”等助學形式,開展10余次聲勢浩大的“萬人義務扶貧助學”活動,援建了湟中縣上新莊一幢建筑面積1760平方米的綜合教學樓、魯沙爾鎮下營村“班沙爾武警希望小學”等5所“武警希望小學”和1所“武警愛民小學”,及玉樹縣結古鎮新寨村“三江源武警希望小學”、德令哈市西郊“柴達木武警希望小學”和互助土族自治縣松多鄉“武警春蕾希望學校”,建立幫扶對子369個,資助貧困學生215名,幫助380名失學兒童圓了上學夢。向駐地學校捐贈價值26萬元的計算機、教學器材、學習用具及各類書籍1.6萬件(冊),有效改善了貧困地區學生的就學條件。為玉樹州民族中學、縣二完小及“八一”學校捐贈價值80萬元圖書、文體器材、電腦、電視、桌椅板凳等設施。
滴水藏海,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一次次毫無所求的幫助,一絲絲貼近心窩的溫暖,無一不體現著總隊官兵對駐地群眾的一往情深,像一股股暖流徜徉在廣大群眾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