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國際研究團隊對我國霧霾的研究在網絡上被一些網友質疑。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目前的霧霾成分與英國倫敦1952年的“奪命霧霾”成分不同,而這些網友認為,這樣的研究結果是預設的,不可信。
細看這則700多字的報道,科學家只是比較了霧霾成分的酸堿度和顆粒大小:倫敦“奪命霧霾”顆粒是強酸性的,中國霧霾是中性的;倫敦“奪命霧霾”顆粒是10微米尺寸的,中國霧霾是小得多的納米顆粒。研究中,科學家們只是得出了兩種霧霾顆粒在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有“不同”的結論。應該說,這樣的研究為科學治霾提供了基礎支持,畢竟只有知道了“是什么”,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治理空氣污染、提升治理效率。那么,一些網友為何會產生質疑?可能根源在于兩個詞的使用:“中性”和“不同”。
在科學的語境中,“中性”只是一個相對于酸性和堿性的概念,不含任何褒貶成分。但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下,“中性”卻更多意味著一種無害的平衡狀態。同樣,在科學語境下,“不同”只是指成分和大小有差異,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極其容易把與有害情況的“不同”,理解成“無害”。這樣看來,網友的質疑其實是一場誤會。但這誤會值得大家深思:我們在進行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時,要特別注意兩種語境的互換。否則,一項科學成果不僅會被誤讀,甚至可能演變成輿論焦點,摧毀科學研究的公信力。
這場誤會引發的風波或許很快就會過去,這件小事可能很快會被遺忘。但如果在公眾心目中種下了“科學不可信”“科學家不可信”的種子,傷害的將是科學本身。如何翻譯好科學,是每一位從事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工作的人,都應該思索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