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結構亟待優化、需要深挖經濟發展動力的“新常態”下,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不僅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更是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國際經濟地位的突破口。智能制造的發展必將為中小企業提供廣闊的舞臺,而由于智能制造自身的特殊性,中小企業也將對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的應用,制造業生產模式將向定制化發展,其核心是個性化定制,實現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根本性轉變。
而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無疑是靈活快速的中小企業擅長的領域,這將為中小企業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
發展智能制造對產業模式更重要的影響是改變產業組織內部的競爭格局,并形成新的產業空間格局。傳統制造業中大規模、集中式廠房車間生產將被分布式的社會化生產模式取代,制造企業的組織結構將會更加扁平化,企業結構層次將會精簡,組織模式更具有彈性,組織中的等級規模差異的重要性會被弱化。這就為中小企業的興起提供了基礎,使其與大型跨國公司一起參與全球市場資源的配置,實現市場結構的優化,有效提升整個產業的生產效率。
標準化流程再造使得工業智能制造的大規模應用推廣得以實現,這一過程中通過產業內核心大企業帶動關鍵智能部件、裝備和系統的規格統一化,產品、生產過程、管理和服務等流程統一,大大促進了智能制造總體水平。與我國僅少數大企業達到智能制造水平的現狀所不同的是,美德等制造大國還十分重視中小企業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以德國為例,德國通過如弗朗霍夫等公共性產業研究機構將先進制造技術轉移到中小企業,以提高中小企業的制造水平。而在美國,企業是研發的執行主體,其制造業領域的小企業數量接近30萬家,所以美國政府也不得不將中小企業視為再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
智能制造發展下的制造業競爭呈現出分散、開放和合作的特征,能夠在更全面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實現產業績效的顯著改善。中小企業是發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我國應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參與智能制造的扶持力度,讓智能制造與中小企業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