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做好經濟工作,確保“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意義重大。
【2016·十個重點】
1 結構性改革
核心: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路徑: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牛鼻子,深入摸底、認真甄別,采取差別化措施,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嚴格環保、能耗、技術標準,加大煤炭、焦炭、冶金等特困行業過剩產能化解力度,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乃至破產清算等手段,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僵尸企業”實行市場出清。
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有效化解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
加快金融和企業去杠桿化,實現直接融資比重顯著提高,負債結構明顯改善,提高金融支持供給側改革的有效性、針對性。
在2015年初省級層面減費讓利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挖潛,承接和用足國家政策,切實把一切不必要的成本降下來。
補齊產業短板,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盡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 有效投資
核心:投什么;誰來投;怎么投
路徑:圍繞有效需求進行有效投資,不搞重復建設,不新增過剩產能。
發揮好全省民間資本充裕的優勢,推廣PPP投融資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參與重大項目建設。
進一步簡政放權,繼續完善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進一步減少政府核準事項,減少前置條件,最大限度地為企業提供便利化的投資環境。
3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核心:穩住工業這個基本面;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全方位支持服務業發展;確保農業穩定發展
路徑:推動工業結構深度調整,綜合運用市場、法律等多種手段化解煤焦冶電等傳統產業過剩產能。
充分發揮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按照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合理確定產業發展優先順序的思路,優先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煤層氣,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汽車。
集中力量,研究出臺系統性全方位支持和促進服務業發展的一攬子政策,為服務業發展再添一把火。
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繼續出臺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推進旱作農業、節水農業。
4 引深“三個突破”
核心:推動科技創新;實現金融振興;發展民營經濟
路徑:以重大專項為抓手,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設省級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交易信息平臺,山西科技創新城科技資源、科技金融等綜合服務平臺,開展專業孵化器建設試點等工作,形成“線上線下”互促互動、互聯互通的轉移轉化交易機制。
完善地方金融體系、創新金融服務方式。
繼續在支持民營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上出臺更具含金量的政策,加強引導、搞好服務,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
5 全面深化改革
核心:搞好改革的頂層設計;實現改革的分類推進;狠抓改革的責任落實
路徑: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抓緊謀劃2016年和“十三五”期間各項改革,及早研究制定山西省的五年改革規劃、2016年改革工作要點。
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改革舉措,加大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確保各項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各級黨委要切實擔負起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責任,黨委主要領導既要親自抓改革部署,又要親自抓改革督辦,把改革這根弦繃緊拉直。
6 以開放促發展
核心:在招商引資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在開放平臺建設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在優化環境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路徑:堅持在產業升級中謀合作、促開放,把招商引資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抓手,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招大商、招好商。
借鑒先進省份經驗,對山西省各類開發區特別是25個省級開發區的功能定位、產業布局、要素配置等問題研究透、分析透,要找準開發區建設的突破口、著力點,切實把各類工業園區和開發區打造成為全省對外開放的新平臺。
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地對待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大力弘揚晉商誠信守信的傳統商業文化,努力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透明高效的行政環境、合作共贏的人文環境。
7 現代化城市
核心:堅持規劃先行;堅持建設為基;堅持管理為要;堅持民生為本
路徑:按照“多規合一”理念,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權威性,健全規劃實施監管機制,確保規劃嚴格執行。
堅持地上與地下并重,完善城市交通、路網布局和能源、供排水、供熱、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同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轉變城市發展理念,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提高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著力解決交通擁堵、出行難、停車難、垃圾圍城等“城市病”。
堅持以人為核心,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大力發展城市服務業,提高城市宜居宜業度。
8 “縣域突破”
核心:產煤大縣;無煤縣或煤炭產量較小的縣;國定貧困縣;市轄區
路徑:著力加快資源型經濟轉型,逐步減少對煤炭經濟的過度依賴。
進一步挖掘特色資源優勢,積極研究市場變化,根據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商貿物流、文化旅游、高新技術等產業,以縣城為中心加快城鎮化進程,打造縣域經濟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縣域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
緊緊抓住“十三五”脫貧攻堅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等不靠、主動脫貧。
結合城市化進程,突出發展現代都市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
9 生態文明建設
核心: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積極探索碳排放交易
路徑:推動各市根據主體功能區定位發展,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
對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實行總量和強度“雙控”,健全完善約束性指標體系,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企業、園區,爭取以較少的能源資源消費強度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對PM2.5的監測分析和綜合治理,強化水、土壤、固廢等污染防治。
抓住巴黎氣候大會為碳交易市場帶來的機遇,積極利用市場機制實現減排,也為山西省企業發展提供一個新的融資渠道和經濟增長點。
10 共享發展
核心:切實做好就業工作;拓寬城鄉居民增收渠道;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安全生產
路徑:密切關注經濟下行可能帶來的結構性就業問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著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行業,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促進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創業,做好就業援助工作。
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千方百計拓寬城鄉居民增收渠道,突出做好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增收工作。
深入開展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把社會治理延伸到最容易忽視和最薄弱之處,切實防止經濟領域問題向社會領域傳導。
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深刻汲取“4.19”同煤姜家灣煤礦透水事故、“12.8”太長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教訓,引以為鑒、舉一反三,突出煤礦、交通、消防、危險化學品等領域,進一步加大安全監管力度,認真落實安全生產兩個主體責任,堅決防止發生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
(據《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