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茶葉作為繼四大發明之后中國對人類的第五大貢獻,這是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下的結論。在我的案頭,便有一本飄著油墨清香的新書,書名曰《少謹侃茶》。封面上,作者閆少謹素衣繡服、黑發濃郁、文質彬彬、含笑脈脈,正在平和而又善意地對著每一個即將拜讀他這本書的人。
少謹兄喜茶、懂茶、嗜茶、解茶,這一點我知之甚多,然而他把自己的所識所思、所習所行,運筆成文、集之成書,并交付國內赫赫有名的光明日報出版社,擺置于書肆、輾轉于達人,確實還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自然,我也深知,此雖意料之外,實則情理之中。因為少謹兄不僅是一個善于說的人,也是一個勇于做的人;不僅是一個思考的人,也是一個行動的人;不僅舌耕有術,而且用世有方。
及至打開《少謹侃茶》,我才發現,以我自己對茶的認識、了解和體味,我其實是根本看不懂這本書的。茶歷史、茶科學、茶藝術、茶文化,林林總總、洋洋大觀。在書中,我看到了以前不曾認識的閆少謹,他機智幽默、行云流水、駕輕就熟、如數家珍。他走茶園、探茶情、敘茶緣、說茶人、行茶道、識茶理;他談養生、論交友、議人生、道文化、探歷史、求快樂、享藝術。看完這本書之后,我突然感覺到,我固然糾正了自己以前對于茶的許多誤區,但更糾正了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我得到的不僅是有關茶的知識,更得到了生活的藝術和境界。原來,少謹侃茶,并不僅僅是侃茶,他侃的是歷史、侃的是文化、侃的是每一個人的人生……
許是長期浸潤于茶的緣故,面前的閆少謹于清矍中透出一絲雅氣,開口必言茶。作為一名曾經的科技傳媒人,他對茶的研究與傳播確實深厚:每種茶的功效都各有側重,花茶醒腦,綠茶防癌,烏龍降脂,黑茶去膩,白茶祛濕效果更好;綠茶有三投法,上投、中投、下投,碧螺春便適合上投,這樣才不會破壞其中的營養成分;對于茶道,他也有自己獨特的解讀:茶道中凝結著人類的文化、思想與追求,人們常說“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情”,其中體現了喝茶之人做人、做事的價值理念。
看到君山銀針的三起三落,他會想到人生的波瀾起伏;自一杯普洱中,他能品嘗到歲月的味道。他說,普洱茶不斷被存放的過程,是不斷被氧化的過程,也是一個脫澀去生的過程。那么,一個人的一生也是這樣一個過程,像古圣先賢說的那樣:“朝聞道,夕死可矣。”從老莊思想的清靜無為到茶禪一味的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他說通過茶的這個載體,極容易詮釋儒釋道的內涵與關聯。
因為愛茶,他不停地學習茶知識,常璩的《華陽國志》、陸羽的《茶經》、蔡襄的《茶錄》、宋徽宗的《大觀茶論》,關于茶的經典論著他悉數研讀,還有盧仝、皎然、蘇軾的茶詩茶詞;因為愛茶,他大量惡補歷史,來豐富滋養自己。
這于茶葉、科技、新聞三界皆掛的閆少謹來說,《少謹侃茶》一書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經過多年的積累,如今的他,已在太原茶界小有名氣,不但獲評“山西十大茶人”的榮譽,還經常在全省的茶館、茶城、茶莊巡回講演,他講課時嚴謹而不拘謹、活潑而不戲謔,將倫理、道德、思想、情感與茶緊密結合,謳歌真善美、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共筑中國夢,深受學員歡迎。
茶滋養了閆少謹,他30余年與茶結緣,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有一份寧靜,讓內心沉淀,讓茶直抵自己的精神家園。他說喝茶其實是一種修行,可以讓人長壽,但我們在重視生命的長度的同時,更要注重生命的寬度與高度,注重自己對社會的奉獻與價值,至少做到正己、修身、齊家,他希望,自己能夠做一個“以茶來追問和感知生命要義的人”。
閆少謹喜靜,他常常坐在茶館一隅,倒一杯茶,捧一冊書,靜靜地品讀、思考。哪怕獨坐家中,也泡上一壺好茶,安靜地看著茶的葉片在杯中舞蹈、上下翻飛,可讓心靈寧靜,讓思緒紛飛,是一件最美不過的事。
四季輪回,時序更替,這是自然的法則。可是這茶卻是永恒的,她從六七千萬年前走來,從神農嘗百草的4300多年前走來,走過了多少雪雨風霜和人情冷暖,走進了每個人的生活,而且還將走向更加深遠的未來。茶是一種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喝茶是一種生活方式,永會與世界同在,與人生同在。我不如少謹善言,但他的這篇七絕卻常常講給我身邊的人:茶量水量自掂量,壺里杯里乾坤藏;悠悠華夏五千載,品茶悟道現靈光!
“如果沒有茶,這個世界會寂寞很多”,這是他經常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