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以國家的名義
卡脖子的滋味不好受!
用這句話形容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通信行業一點不為過。改革開放之初,“打電話難”“裝機難”成為當時困擾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瓶頸問題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憑借著技術上的代差,蜂擁而至。國外的通信產品紛紛搶灘中國市場,迅速瓜分了中國程控交換機市場,形成了任由西方壟斷的“七國八制”割據局面。我國當時盡管對大型程控交換機技術一直進行著跟蹤和仿制,但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有跨國公司曾斷言:“20世紀中國人搞不出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可血氣方剛的鄔江興偏偏不信這個邪,1984年,時年31歲的他帶著學院擠出的16萬元經費從計算機專業轉行而來,與魯國英、羅興國一道帶領著一群不滿30歲的科研人員出征了。
他們亮劍科研沙場,闖關奪隘,從1200門的G1200樣機,到2000門的HJD03程控樣機,再到6萬門的“04機”——1991年,我國首臺大容量數字程控交換機橫空出世,主要指標與“七國八制”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和領先的性價比,特別是在程控交換機的標志性指標——忙時處理能力方面,以近3倍的優勢打破了德國西門子公司創造的世界紀錄并保持了4年之久,整體技術水平居國際先進水平。
總共用了不到1000萬元人民幣和3年的時間,鄔江興團隊就實現了國外需要花費數億美元數千人才能達到的目標,尤其是其原創的交換機體系結構優勢、先進設計理念,大大降低了程控交換機的技術實現與產業化門檻,性價比極高。
通過技術輻射和后發優勢,巨龍、華為、中興等國內通信高技術企業迅速崛起,使我國大型程控交換機產業利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從引進仿制到自主創造、從國外壟斷受制于人到主要依靠自主產品的轉變躍升,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電信網,產生的間接經濟效益超過千億元。
自此,中國市場的程控數字交換機價格直線下跌,每線(交換機一線即一部電話)從500美元、300美元、100美元直至30美元。
2003年中國科學院主編的《中國科學進展》這樣評價:“HJD04機是中國通信產業取得的第一個重大成就”;2009年,與導彈核潛艇、萬噸級遠洋船一同入選“新中國六十年工業和信息化巡禮”中的28項“第一”成就榜。
轉折:踏上時代浪潮
大戰折桂,程控交換領域的突破及其帶動的相關產業發展,奠定了鄔江興在通信行業的功勛地位。隨后,沒在功勞簿上沉浸的他又投入另一場戰斗——構建中國高速信息示范網。
原來,就在鄔江興等人夜以繼日彌補電話網發展差距的同時,國外互聯網技術從數十年的理論積累走向了實際應用,進入了蓬勃發展的快車道,中國再次面臨被動局面。
憑借著軍人特有的憂患意識和擔當精神,鄔江興敢于決戰未知空間。他再次發出戰斗指令,帶領團隊迎頭趕上,緊緊抓住這次戰略上的發展機遇期。
當年,在互聯網發展問題上,國內有兩種聲音爭論不休,一是采用定長分組轉發的異步傳輸模式(ATM),在成熟技術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二是著眼未來網絡大規模應用的趨勢,一步跨過ATM,走基于網絡協議(IP)的發展路徑,建立中國自己的網絡發展路徑。國家在經過多次論證之后,一錘定音,中止正在研制的ATM項目,全力發展基于IP的網絡新技術,使得我國在起步之初就搶占了先機。
從1999年開始,鄔江興再次扛起大旗,聯合大唐、巨龍、中興、武漢郵電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大學等4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業,千余名科研人員向著建設中國信息高速公路高地進發。
首要任務,要研制出互聯網的樞紐和控制中心——路由器,實現網絡上信息分組從源端經選定路由精確送到目的端的核心設備。
又是國外技術壟斷,又是一切從零開始。寒來暑往,鄔江興帶領課題組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另辟蹊徑,提出并實現的路由器“不定長分組交換結構”,成為國際上第二種主流的分組交換結構,主要性能指標優于“定長切片、同步交換、切片重組”的“斯坦福結構”;提出并實現的“大容量分段式無類域IP路由器線速查表算法”,解決了核心路由器中大規模路由表的高效維護和快速查表難題。
至此,中國首個高速信息示范網誕生了!
鄔江興帶領團隊僅用了3年左右的時間,就讓我國通信技術領域從電路交換一舉跨入了具備互聯網核心設備研發和產業化能力的世界先進行列,極大地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此踏上了全球互聯網時代發展浪潮。巨龍、中興、比威、大唐、烽火等國內通信高技術企業在互聯網基礎設施研發能力方面也取得跨越式發展,國內通信產業再一次實現能力躍升。
2003年出版的《中國科學進展》將此項成果評價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大型寬帶高速試驗示范網之一”,“標志著我國全面掌握高速信息網絡關鍵技術”。
跨越:引領發展方向
2006年德國世界杯足球賽,住在長三角地區的居民,成為全世界首次在互聯網上集中5萬以上用戶,同時觀看高清晰電視直播世界杯足球賽況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在60億地球人中率先開始享受到了信息時代的全數字生活,中國人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互聯網的迅速普及,讓其成為公認的國家“第五邊疆”。如何讓中國互聯網核心技術步入世界前列,引領發展方向,從根本上解決便捷服務和信息安全兩大難題,征戰信息疆場多年的鄔江興責無旁貸地扛起大旗,再次亮劍沙場,向信息高地發起沖鋒。
2002年,作為“十五”國家“863”計劃重點專項“高性能寬帶信息網(3TNet)”項目總體組組長的鄔江興,組織北大、清華、中科院、中國科大、上海交大、中國電信等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著名企業共53家參研單位、2000多名科研人員聯合攻關,不走“流量工程控制+復雜QOS控制”的主流研究路子,提出“電路交換、廣播推送和分組交換雙融合”的創新方案,一舉跨越傳統網絡“盡力而為”的思維定式,設計出一條通向未來的中國特色“寬帶信息”之路,順利實現“T比特傳輸、T比特交換和T比特網絡應用”的設計目標,成為國家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的基礎技術架構。
也就在這一刻起,國家“三網融合”實施有了技術支撐。
創新的網絡架構、獨特的設計理念、先進的技術手段,促使華為、中興、烽火等國內通信高技術企業相關技術和產品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我國自主創新的互動新媒體網絡技術和產品步入世界前列。據網上公開資料之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4月,累計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就超過了34億元。
2013年英國《新科學家》以《中國下一代互聯網舉世無雙》為題對高性能寬帶信息網的報道中講到,“作為網絡領域的新王者,中國正在構造更快更安全、領先西方的網絡”。
不久的將來,我們即將見證由此帶來的更方便快捷的服務體驗和新一輪的產業發展,感受著自主創新帶來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