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節”的火熱又把“洋節”的話題拉入了人們的視野。“圣誕”與“春節”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對青年人的爭奪,讓許多人感嘆“洋節日”不斷走紅而“傳統節日”日漸式微,并為傳統文化的前途感到憂心忡忡。但當2016年的“春運”又從搶票當中開始,當那么多的人歸心似箭準備回家過年的時候,我們很難武斷地說,國人不重視傳統節日或者“春節”已經讓位于“洋節”。
當中國以堅定的步伐改革開放、以博大的胸懷擁抱世界時,中國的大門無疑將敞得更開,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也必將更加深入、更加激烈。仔細分析會發現,在國際化進程日漸加深的中國,各種“洋節”早已被現代市場經濟打造成了酷炫的商業“圖騰”,中國的年輕人過“洋節”更多是一場場消費的狂歡。正是這種商業的力量賦予了各種“洋節”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可以列舉出千百條理由來說明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必要性”。但只從價值層面講“必要性”而不講操作層面的“可行性”,只能是紙上談兵。弘揚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尋找新鮮的視角和有效的路徑,比如借鑒“洋節”傳播中的商業思維和產業思維。
文化產業可以助力文化傳播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功夫”通過以李小龍、成龍為代表的影視產業走向了世界;陜北綏德的“黃饃饃”也因為《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傳媒產品而享譽全國;“鄉村基”借鑒了“肯德基”的管理和營銷模式之后迅速擴展;甘肅慶陽的“香包”也只有從一種地方小手工藝品變成一種暢銷全國的特色文化產品,“香包文化”才開始超出了慶陽一地的范圍……由此可見,如果產業不發展,市場就無法擴展。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包括“傳統節日”“非物質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在內的諸多傳統文化所遭遇的式微和傳承難題,無不是受其偏安一隅或故步自封的觀念的影響。越是不敢與世界碰撞,世界就越是對其感到陌生;越是在傳媒面前深居簡出,就越會失去受眾市場。我們的節慶文化不妨也動動腦筋,除了搶票還要多討論一些關于孝道、關于鄉情、關于親情、關于傳統民俗的話題,也不妨以推銷“商品”的思維,把具有傳統文化精髓的文化商品加以包裝推廣出去。
實際上,傳統文化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憑借現代化的載體和手段。這個現代化的手段,包括文化工業和文化經濟。一種文化的擴張固然與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等緊密相關,但文化的傳播也與傳媒和商業環環相扣——這是文化傳播載體的“一體兩翼”,也是西方文化攻城略地的產業依托。
由此可見,要發揚光大傳統文化,必須直面如何做大做強相關產業的問題。如果產業不發展,市場就無法擴展,文化的載體就無從談起,受眾也必然十分有限。可以設想,如果我們的身邊都是“圣誕帽”“肯德基”,而不見任何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商品,那么,除了望洋興嘆,還有什么別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