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騰訊、阿里巴巴這些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集大成者已經成長為新一代的企業巨人,其市值足以讓出身于房地產、能源的前輩們感到汗顏;3D打印生物器官、無人駕駛汽車、單人噴漆背包……各種各樣的黑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著人們心中未來的樣子,創新驅動早已不再是一個生硬的詞匯,而是貫穿現在與未來的人類共識。
在這個時代,創新已經不再是某個企業或科研機構的個體行為或者簡單的合作,大學、產業企業、政府機構和其他的科學研究中心,都在被整合成單一的系統,旨在服務于先進生活方式的多種多樣的需求。科學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科學化不斷交融的趨勢正在表明,一個區域的產業發展能力不僅僅取決于創新要素的投入產出的效能,更依賴于該產業內不同創新主體與創新要素能否整合形成支持可持續性技術創新的生態系統。產業的發展實質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伴隨著多領域的技術變革和多種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產業領域的單個企業已經無法將有限的資源分散在多個技術創新的領域,而只能聚焦在某個特定領域以發展自身的創新優勢,并在產業的創新生態網絡中尋求其他創新主體的彼此合作來彌補自身無法滿足的創新需求。
正如地球上一切生命依賴于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創新也需要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就宏觀層面而言,鼓勵冒風險、開放包容導向的文化環境更有利于人才、技術和資金等創新要素的聚集,從而更有利于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任何產業創新生態系統都是更高層次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根植于所處區域的特殊社會文化環境中,創新群落與創新環境之間互為影響、緊密關聯。確切地說,創新文化和社會環境直接決定了創新生態的基礎環境。
就中觀層面而言,有效的整合機制可以充分整合內外部創新要素,并調動不同創新主體,圍繞產業的關鍵技術創新領域形成細密的分工與協作,使分散的創新個體形成創新合力。
就微觀層面而言,核心企業是創新生態的資源整合者,產業能否形成良好的新生態依賴于這些企業的創新網絡構建和資源協調能力。具有資源能力優勢的企業可以通過新產業的市場機遇,快速聚合其他相關創新主體共同構建互動有序的創新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