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高級技工學校高中部分的計算機教學,要想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新型應用型人才,就必須在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讓學生在實踐中發揮想象,同時讓想象的事物在實踐中實現。所以,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原有基礎學科中的教學經驗并結合計算機這門新型學科的特點來搞好計算機教學。
關鍵詞:高中 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學
1 高中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縱觀各種計算機教育模式,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發”;注重“圈養”,忽略“放生”;多采取“包辦”為主,少進行“自主”教育。因此,雖然在短時期的考試中學生成績不錯,卻給學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與迷惘。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內涵,知道知識點卻不知道如何應用知識進行實踐操作。這種教育模式雖然能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卻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素質,可以說是計算機教育的失敗。
2 教學要點
2.1 精心安排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有興趣去做某一件事,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真正主動的動腦去鉆研,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僅是計算機課程老師需要考慮的,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整個各學科教學都在不斷的探索,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2.2 大膽放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有些老師在教學中,喜歡把每一個內容都條分縷析。這種做法不妥,其弊有四點:(1)無法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容易形成被動學習。(2)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課堂氣氛不活躍,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難以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在教學中應該留有學生想象的空間,教師應大膽放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運用科學教學模式,提高信息技術課水平。高中計算機課程有著與其他學科相比,有著鮮明的特點,即有較強的實踐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造性,明顯的時代性。根據美國布盧姆提出的“教師要為掌握而教;學生掌握而學;教學要為圍繞著學生學”的學校教學理論,和認知理論的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生為中心”的全新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下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德智體和知識意義的構建者;教師則應當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揮者,學生構建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和課堂的主宰。在此教學模式下,教材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灌輸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對象;教學媒體不再是充當灌輸的工具,而是用來創設情景,進行協作學習、討論交流的知識的工具。
2.4 培養信息意識和能力,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識是提高學生學習動力所不可忽視的內容。信息技術教育要著眼于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識的培養。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能力是信息社會成員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志。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中,教育在相當大程度上是讓學生記憶各種知識(信息)。這種低效率的教育已難以適應信息社會知識的爆炸式增長和迅速更新換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需求。可以說,在信息時代,信息本身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新的基本技能體系。除了吸收傳統技能的精華外,還應強調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養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使用各種教學手段,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向學生提供“資料庫”,讓學生到“資料庫”中獲取有用的材料。在操作過程中受到了信息素質的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識,學習計算機的動力也就提高了。學生有了學習的動力,就一定會提高學習本課程的興趣,也會順利達到教學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5 采取多種手段,及時鞏固課堂知識。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更新速度逐步加快,特別是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更是日新月異。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法,努力引導學生多方面、多渠道、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獲取信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逐步掌握千變萬化的信息技術,適應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否則必將為社會所淘汰。課堂教學是學好每一門課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學生主體參與的前提下,教師應不斷探索、研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適當運用到每一節課中,并不斷總結好的模式,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3 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必要性
不可否認,傳統的課堂教學具有豐富的遺產和寶貴的教學經驗,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能用三言兩語把某個復雜的問題講得清楚透徹,并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邏輯關系,它是任何現代技術所不能代替的,其簡便易行更是后者不可企及的。傳統教學中的講授、演示、練習等方法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和不足亦十分突出,傳統教學的局限來自教師—課本傳遞結構的限制。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是增加學習過程中的教學量和知識量(在學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通過教師講課所傳播出去的信息量只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這種課堂教學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容量和提高密度。此外,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進行個別化教學的能力極差。研究表明,每個學生和教師單獨交流的時間每天不足兩分鐘,一個教師教很多學生時常常無暇顧及個別學生,許多家長為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老師的個別指導而擔憂,教師也為此困擾。
總之,計算機技能將成為學生未來發展必備的一項工具,教師要讓學生深入理解該課程學習的意義,以學生為主體,以操作為核心,以學習興趣為出發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讓他們在學習中始終保持一份學習的熱情與新鮮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開設該課程的目的。
(湖南輕工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