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于日前召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實施牽頭單位——中國科協負責人對會議內容和主要精神進行了解讀。
問:這次是“科技三會”后全國第一個落實會議精神的重要會議,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不久前閉幕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我國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新時期我們黨關于科技創新的綱領性文獻。特別是總書記關于科學普及和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論述,為全面推進“十三五”時期全民科學素質行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戰略指南。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就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關于科學普及和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指示要求,回顧總結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工作,全面深入落實新時期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工作部署和要求,進一步形成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的生動局面,推動全民科學素質跨越提升,厚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
問:如何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論斷?
答: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科普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強調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對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求我們要在科技事業發展的總體布局中定位科普工作,要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發展的戰略大局中定位科普工作,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定位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社會之基,是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源頭活水。提升廣大勞動者科學素質,加快打造一支規模宏大、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勞動者大軍,是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支撐。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是消除封建迷信、偽科學、極端思潮滋生土壤,實現社會的良好治理和和諧穩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眾基礎所在。響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科學文化需求,全面增強科普公共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精神需求,是提高人民群眾文明生活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的必然要求。
問:“十二五”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取得哪些進展?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如何?
答:“十二五”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地各部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戰略部署,扎實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實現跨越提升。一是公民科學素質快速提高。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6.2%,比2010年提高近90%,比2005年提高近3倍。二是科普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現代科技館體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國達標的綜合性科技館總數已達155座,同時還有50多座科技館正在建設。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國土、環保、林業、地震、氣象等科普基地蓬勃發展。三是公民科學素質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條件大幅改善,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明顯增強。“互聯網+科普”成效初現,互聯網企業積極參與科學普及傳播。四是各地方各部門因地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及時回應霧霾、核電站、PX項目等公眾關注問題,營造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進一步強化了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形成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各方共同參與的科普大格局。
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雖然進步很快,但2015年我國的總體水平仍僅相當于美國1991年(6.9%)、歐盟1992年(5%)和日本2001年(5%)的水平,即使到2020年我國成功實現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也只是剛剛跨過創新型國家的最低門檻,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甚至30%的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
問:當前我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主要困難有哪些?
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十年來,得到各地各部門的高度重視,但總的來看,公民科學素質不高仍然是我國創新發展的明顯“短板”,離中央的部署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我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認識還不到位。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往往被當作一項“軟任務”,與科技創新相比,還遠遠沒有擺在應有的位置上。二是科普投入嚴重不足,許多省、市、縣本級財政年科普投入不足1元,用劉延東副總理的話說,就是還不到半根冰棍錢。三是科普工作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城市和農村居民的科學素質雖然都在增長,但相互之間的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民、城鎮新居民、邊緣和少數民族地區獲取科學素質公共服務的機會明顯偏少。四是現行科研評價機制將科普排斥在外,科學家做科普的積極性不高,特別是面對公眾關切,科學家的“失聲”,往往造成謠言泛濫傳播,誤導公眾。五是隨著新科技迅猛發展,公眾對科學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我們科普的機構設置、資源配置、工作模式、工作習慣等還不適應現代科普發展的需要,市場活力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科普資源缺少互聯互通和高效配置,“碎片化”“孤島”現象普遍存在,難以有效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公共服務。
問:“十三五”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重點任務是什么?
答:“十三五”時期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攻堅決勝,如期實現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0%的目標。落實各地全民科學素質共建的目標任務,強化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及豐富多彩的培訓教育,廣泛宣傳普及高新技術、綠色發展、健康生活等知識和觀念,堅決完成到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
二是聚焦重點,帶動公民科學素質全面提升。以社區居民和農民為抓手,實施科普惠民服務拓展工程;以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為重點,深入實施科技教育體系創新工程;以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為關鍵,加強科學素質教育;以城鎮勞動者和產業工人為基礎,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級各類培訓教育和科學文化活動。
三是加快信息化,創新和豐富科普內容與形式。加強科普信息化建設,以“科普中國”為切入點,創新科普表達方式和工作機制,提升優質科普內容供給能力和精準服務水平。加大科普宣傳力度,發揮新媒體在新聞導入、科學解讀,精細分類、精準推送方面的作用,推動科普信息在農村、社區、學校廣泛落地。實施科普創作繁榮工程,促進科學和藝術相結合,加強科普、科幻創作,以政策為導向,推動科普產業繁榮發展。
四是強化大協作,創新完善聯合推動的體制機制。深入實施科普傳播協作工程,充分發揮市場調節補充作用和學會主體作用,將科學普及作為學會工作的重要內容,充分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是完善科普設施建設,推動政策落實。實施現代科技館體系提升工程,做好科普基礎設施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提升科普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推動高校、科研機構向公眾開放實驗室、陳列室和其他科技類設施,鼓勵企業對公眾開放研發機構、生產設施或展覽館,強化科普投入和條件保障,把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建立第三方科普績效評估和激勵機制,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問:“十三五”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有哪些新的舉措?
答:為把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在實處,我們將按照劉延東副總理在這次會上的指示要求,奮發進取、大膽實踐,促改革、促創新、謀發展。
一是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完善共建機制,建立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機制,將科普工作作為科技創新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立完善社會動員機制,加強科普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完善科普產業發展政策,加強科普產業市場培育,推動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
二是強化政策導向,發揮科技工作者主力軍作用。落實科技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的政策激勵措施,把開展科普工作成效作為與科技創新成果同樣重要的考核內容,使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成為科技工作者的本職所在和自覺行動,對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面向全社會的科普服務效果進行評價,完善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政策法規,落實有關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稅收優惠等政策。
三是創新科普理念和服務模式,打造信息化科普新引擎。大力實施“互聯網+科普”行動,以互聯網思維改造科普工作體制機制,建設眾創、眾籌、眾包、眾扶、分享的科普生態圈,促進顛覆式技術的迭代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強化科普傳播協作,推動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合作,形成具有強大活力和競爭力的科普傳播體系,強化科普信息落地應用,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實現科普精準化服務。
問:在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中各級黨委政府應該履行什么職責?
答:劉延東副總理在這次會議上對各級黨委、政府履行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職責提出了明確要求。
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一方面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在國家和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以及有關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的法律法規中,體現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和要求,與經濟社會發展其他指標同考核、同獎懲,把科普工作由“軟任務”變成“硬措施”。
另一方面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切實增加對科普的投入。要按照國家預算管理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所需經費,省、市、縣各本級財政科普經費人均投入起碼要達到一元以上。
問:中國科協作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牽頭單位,如何履行職責?
答: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四服務”,即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三型”組織建設,即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接長手臂,扎根基層,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做好“兩促進”,即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為此,中國科協作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的牽頭單位,將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促進”要求,充分發揮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的組織特色,發揮好綜合協調作用,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共同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一是將充分發揮科協組織的開放優勢,突出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域、跨界的特點,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貼近基層、服務民生、面向未來,開展大聯合大協作,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做好科普工作。
二是將充分發揮科協組織的樞紐優勢,把各類科技工作者組織連接起來,把產學研等創新主體、創新要素連接起來,充分激發和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是將充分發揮科協組織的平臺優勢,建立科學普及組織聯盟,搭建科學普及的眾創空間、傳播平臺、交流平臺,做好服務,不遺余力地推動我國科學傳播能力的快速提升。
據中國科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