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輕的身姿披上灑滿陽光的羽翼,置身于青春的驛站時,所有尋找青春旅程的悸動就成為了一種新的開始。火紅的七月,承載著太多的夢想,蘊藏著太多的激情與力量,在鏗鏘的歌聲里,所有的音符都流金溢彩,絢爛地展現出悠揚的活力,展示出創新的風采。
在太重煤機劉胡蘭小組工作間,幾位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女同志正在探討著什么,盡管是初次相見,但是記者仍毫不遲疑地確定,那位側身于記者的就是趙君,因為從她們彼此的眼神和談話中,記者深深感受到了一種以她為核心的震撼。果不其然!
趙君,太重煤機有限公司劉胡蘭小組第八任組長,新時期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
初出茅廬上車床
1997年,趙君參加工作,干的是企業最累且技術要求最嚴的車工。面對高速飛旋的車床,稍有不慎,輕則產品報廢,出現質量問題;重則機毀人傷,發生安全事故。這對于剛走出校門的她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好在她工作的班組是有著光榮傳統的劉胡蘭小組。半個多世紀以來,劉胡蘭小組的姐妹們以劉胡蘭英烈為榜樣,愛崗敬業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創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先后150多次被評為省、市、企業模范班組、紅旗集體,9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先進女工集體、全國五一巾幗獎等榮譽,被贊譽為“活著的劉胡蘭,偉大的建設者,新一代工人的榜樣!”
她的師傅是張清萍,劉胡蘭小組第七任組長,曾當選全國黨的十七大代表,不僅對工作精益求精,而且善于言傳身教。上班第一天,張清萍就告訴趙君:“做人要踏實、做事要認真。要想掌握過硬的技術,不但要勤學勤問,還要勤于思考。”
趙君把師傅的教導銘記在心,每天都揣著小本子跟在師傅后面,認真記下知識點,遇到不懂的馬上向師傅請教。下班回到家抓緊時間學習和消化。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三個月實習期滿后,她已經基本掌握了操作技術并能獨立頂崗。
車工,講的是“三分技術七分刀具”。車刀是車工的靈魂,在趙君眼里,車刀與產品都是一種藝術品,一定要認真打磨。為了練好磨刀這門手藝,她經常撿別人扔的“廢”刀練習,整天鉆在磨刀房里,即使耳朵被轟鳴的砂輪機震得發痛,手上磨出了血泡,也在繼續磨。有時候,一個上午能磨二十多把形狀各異的刀,刀刀堪稱精品。
趙君認為,所謂的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踏實、專注、執著、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品格,而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鉆勁背后是對事業和人生的敬畏之心,是對國家和企業的高度責任感,其利雖微,卻是立世之本。憑著這種追求,趙君19年來,一步一個腳印,不僅成為了攻堅克難的生產骨干,而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13年,老組長張清萍光榮退休,趙君由于德才兼備成為了接班人,被選為劉胡蘭小組第八任組長。
“我要把劉胡蘭小組這面紅旗舉得更高?!壁w君說,“過去的榮譽,是劉胡蘭小組寶貴的財富,是歷任老組長帶領姐妹們創造的。我只有責任和義務,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不負所望,才能帶領大家為這面英雄之旗續寫新的光彩?!彼J為,要做好班組工作,至少要做到三點:一是率先垂范,起好帶頭示范作用。二是要有責任心,積極做好班組的科學化管理。三是要有愛心,成為大家的主心骨和貼心人。
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打鐵還須自身硬
作為公司“張清萍創新工作室”的主要成員,趙君積極投身到技術創新中。手動換向閥閥體作為采煤機液壓控制系統的核心零部件,加工難度大,不僅閥體兩端孔的位置偏離對稱中心,而且通孔中還有九道圓槽,圓槽的深度以及同心度都要求極高。面對這只擋路虎,趙君帶領大家勇于攻關,最終設計成功“1800KW采煤機換向閥閥體內孔車削夾具”。經實踐檢驗,該工裝將產品合格率提高至99%以上,效率比傳統工藝提高10多倍。該項目獲得山西省企業職工“五小”成果項目一等獎。此外,《立銑刀的高效粗加工》等已申報太原市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獎。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趙君帶領大家先后完成了多活合一車削法、雙向專用車刀、廢鉆改制車刀等技術革新30余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300多萬元。
由于技術革新極大地提高了效率,趙君近三年共完成工時14200多小時,三年干了五年的活,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2015年,趙君被授予“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
趙君的難能可貴之處,還在于她的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她在技術上取得的每一個突破,在工作中悟出的每一點心得,總要傳達給團隊,變成大家共同的知識、共同的本領。她常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劉胡蘭小組能有今天,就是一首集體主義的英雄贊歌。
為了提高班組的戰斗力,趙君積極推進班組管理科學化水平,重新制定了《班組建設管理考核細則》等管理制度,使所有的工作都有章可循,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操心。三四十毫米的小料頭是加工零部件剩下的廢料,在趙君的要求下,大家變廢為寶,把小料頭收集起來,用于加工更小的零件。盡管加工難度很大,但一個月下來,也能創造500多元的價值。因為熱愛,所以做到了最好,小組一年增產節約竟高達20多萬元。
針對部分設備出現的老化性故障、加工精度降低、生產效率下降的情況,趙君把每臺設備負荷運行狀況與使用保養規定結合起來,編制出完整的設備點檢看板管理辦法,設備狀況明顯好轉,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大為提高。太重集團及時將“設備看板管理”這項工作進行了總結,并在小組召開現場會,在全集團公司進行了大力宣傳與推廣。
為了讓青工早日成為骨干,趙君積極參加“名師帶高徒”活動,手把手地傳授絕活,有時還誤了吃飯。這樣,原本的8小時工作制,幾乎變成了10小時工作制。如今,她所帶的徒弟中有許多都成了崗位能手和生產骨干。其中,3人考取了高級工資格證書,1人考取了技師資格證書,還有1人奪得了太原青工技術比武車工組第1名。
精誠團結獲殊榮
俗話說“女人堆里是非多、三個女人一臺戲”。劉胡蘭小組18名女工,興趣愛好、觀念目標各不相同。要增強小組團隊的力量,就要把大家團結起來,把思想統一起來,去實現共同愿景。
趙君上班的頭一件事,就是召開“班前會”。對每天的加工任務進行合理分配。同時,讓組員們把頭一天加工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拿出來進行討論,分享經驗。周末,召開生產運行分析會,組織大家學習《小組安全生產條例》,填寫《安全生產標準化班組建設》考核本,通報小組一周的生產任務完成情況,分析總結生產過程中的不足以及今后需要著重改進的地方,做到班組建設與安全生產兩不誤。
小組多年來一直延續這樣一條傳統,即“六清楚、六必訪、六必談”工作法。作為組長,趙君對每一個組員關心備至,真誠相待。去年,小組新分配來一名女工,家是外地的,在太原沒有親人,個人生活很單調。由于性格孤僻、少言寡語,很少與人交流,有困難也不和大家說,造成工作上有些被動,完不成生產任務。3個月后,這名女工因病休養,趙君帶領姐妹們到單身宿舍去看望,噓寒問暖,有的幫她收拾家、有的洗衣服、有的做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名女工深受感動,回到工作崗位后,整個人都變了。話也多了,干活也主動了。
正是由于大家的精誠團結,產生了倍增效應。劉胡蘭小組每個組員月考核工時是208小時,在趙君的帶領下,大家友愛互助,人均完成工時達到300多小時。
如今,在趙君的帶領下,劉胡蘭小組這面旗幟繼續高高飄揚。2014年,被太原市總工會評為“太原市十大杰出女子班組”;2015年,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被團中央評為“全國青年文明號”。同時,趙君也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煤炭機械工業優秀班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