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股轉公司對未按規定期限披露2015年年度報告的朗頓教育、中成新星兩只股票實施強制摘牌。這是全國股轉公司首次對掛牌公司實施強制摘牌,具有示范意義。筆者認為,在準入門檻上“放寬放低”的同時,新三板還需在退出制度上“做精做細”,通過建立常態化退出機制實現“有進有出”,促進市場優勝劣汰。
新三板公司被終止掛牌早已有之,此前包括康斯特、雙杰電氣在內的11家公司由于在創業板、中小板上市而被摘牌。從現有規則來看,除了“中國證監會核準其公開發行股票并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證券交易所同意其股票上市”之外,還有另外五種情形將導致公司股票終止掛牌,但其中真正談得上是“硬杠杠”的,只有“未在規定期限內披露年度報告或者半年度報告”“主辦券商與掛牌公司解除持續督導協議,并未能再與其他主辦券商簽署持續督導協議”等兩種情形。相比滬深交易所市場日趨嚴格、規范的退市標準,目前新三板的退出規則顯得有些“過粗”“過簡”。
從新三板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低門檻、高包容的特點,近年來掛牌公司數量快速上升,市場急劇擴容。相比于新三板掛牌公司的大幅增加,退市的十幾家公司在數量上幾乎可忽略不計。
可以看出,新三板加快形成機制化、常態化的退出制度很有必要,而且建立新三板常態化的退出機制也有利于降低市場整體風險和提高掛牌公司質量。由于新三板掛牌公司主要是創新創業型公司,這些公司具有良好的成長性,同時也蘊含較大的不確定性。將不符合持續掛牌條件的公司“篩除”,有利于降低市場風險。實行嚴格的退出機制,通過較高退出率的壓力傳導效應,還能逐步建立起對掛牌公司有效約束機制,促其合規經營、提高競爭力,進而保證新三板市場形象和整體質量,增加對優質公司的吸引力。
從海外成熟市場經驗來看,新三板應借鑒成熟市場經驗,不斷細化和完善掛牌公司的退出標準,使得市場能吐故納新、保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