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梵高一生創作的八百多幅油畫、兩千多封書信通過35塊高清巨幅屏幕和40多個高清投影,伴隨著影院級環繞音響,在上海、北京展出。這個夏天,“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大展又走進了廈門。
當數字化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成為一種不可抵逆的趨勢,那么,如何面對媒介文化的同質化,以及影像文化消費過程中有效阻止人的淺薄化,從而幫助大眾真正理解藝術,理解藝術的精神,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數字影像帶來沉浸式體驗
隨著一段古典交響樂的響起,屏幕里的列車駛過,地面發出和鐵軌摩擦的聲響,帶著觀眾穿越到了19世紀梵高的家鄉;不一會兒,他的《向日葵》從昏暗的墻壁里伸出長長的枝丫,頓時鋪滿了整個角落,充滿著明快的活力;后期,梵高帶著你從精神病院俯瞰圣雷米小鎮,一輪新月伴隨11顆星從天潑灑而下,有些眩暈就對了,那正是梵高創作《星夜》時躁動不安的心緒。
在35分鐘的時間里,梵高一生創作的八百多幅油畫、兩千多封書信通過35塊高清巨幅屏幕和40多個高清投影,伴隨著影院級環繞音響循環播放。從梵高的自畫像到他結束生命的奧維爾時期,一共分為6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對應著梵高在當時寫下的文字和創作的作品。
這種名為“SENSORY4”的感映技術使梵高3000余幅作品遍布整個展區的墻壁、天花板、地面,總之,在觀眾360度的視野范圍內充滿梵高的畫作。正是這種沉浸式展覽吸引了無數觀眾。
事實上,這項技術本身并沒有什么新鮮,從2011年開始,該展覽就先后走過了4個洲14座城市。它的創意來自澳大利亞大展覽文化公司。公司CEO身為梵高的粉絲,一心想帶著孩子去世界各地博物館看展,卻也難以看到多少梵高的真跡。除了《星夜》《向日葵》等少數作品藏于美術館之外,梵高的作品大多都被私人收藏了。因此,公司通過向圖片網站購買高精度圖片,或聯系拍攝過梵高原作的攝影師,獲得圖片授權,然后運用多媒體技術,把這些大眾鮮有機會看到的作品展示出來。
此后,也有展覽公司于莫奈逝世90周年之際,推出了相同形式的印象莫奈藝術展,同期在國內進行展覽,同樣吸粉無數。
藝術與數字化技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幾乎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有分析人士指出,這樣一類虛擬繪畫展之所以受到人們廣泛的歡迎,是因為由計算機生成虛擬環境,觀者借助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傳感通道與虛擬世界進行沉浸式的信息交互,實現虛實結合的展示設計模式,突破了以往的靜態展示,依靠多媒體、虛擬現實、互動游戲等手段對龐雜的信息進行整合,經過整合后的信息以交互技術為平臺,利用多媒體手段以生動簡潔的界面為觀眾提供了自主選擇信息的平臺,使觀眾作為主體主動融入展示環境,提升了觀展的趣味性與參與性。
簡言之,數字藝術擁有著快速復制性、視覺奇觀性和互動性。那么,它的優勢就在于改變了傳統的觀賞方式,其實也降低了非專業觀眾進入專業藝術領域的門檻,讓藝術展覽更加貼近大眾的生活,也讓藝術教育普及成為可能。
此外,數字化技術也勢必會影響到藝術家自身的創作思維和過程,從而創作出更多包含數字化元素的藝術作品,來滿足廣大觀眾的一種新審美需求。
有意思的是,此次展覽選擇的地點多是在大型商場、購物中心,也體現了藝術展覽結合大眾消費購物中心可能成為商場展覽的一種成熟的模式。
“隨意降低門檻就不是藝術”
著名畫家、文藝評論家陳丹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如此評價該展:“這個展覽的要點不是梵高,而是數碼。”
確實,恐怕沒有人會否認數碼作品跟梵高的原畫相差甚遠,電子屏的放大直接導致梵高畫作失去真實,也不可能有油畫本身的濃厚感。如果說,梵高代表著傳統藝術,那么數碼代表的其實是流行文化的一個符號。
盡管如今的藝術家也不得不承認“什么是藝術、什么不是藝術”的時代早已結束,藝術世界和流行文化的區別也早已變得模糊。但是,讓獨立藝術撰稿人廖廖擔心的是,藝術中的流行文化已經不僅僅是被作為元素使用,而是不斷擴張,反客為主。
從本質上來說,流行文化的功能是娛樂大眾,它可以大量復制,創造無數爆款,途徑就是只要符合流行文化時代大眾的趣味,抓住觀眾的眼球,他們喜歡什么就給什么。說到底,這是一門生意。“然而,人性總是趨向于簡單的刺激。因此,為了討好觀眾的流行文化就是天然排斥深度,只注重感官的刺激。”廖廖說。
雖然廖廖也承認流行文化看起來似乎能帶動藝術,例如說年輕人會把逛藝術區當作是一件高雅的事情,“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假日藝術區的年輕人,甚至事前都懶得看一眼展覽的介紹,更不用說系統搜索一下相關的知識背景。事實上,他們是抱著看流行文化的心態去看藝術的。流行文化不用學習,不用動腦子,而欣賞藝術這件事是很辛苦的”。
廖廖理解的藝術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創作,它并不為了銷售而生產,所以也就不會去遷就大眾。“藝術是作用于心靈——這話看著是裝高冷,但卻是事實。”因此,不了解藝術史知識,尤其是不具備足夠的社會學知識,就別想看懂當代藝術。
如此看來,藝術的普及也許就是個偽命題。“多媒體技術就吸引觀眾關注藝術的角度來說可以起到作用。但是,真正的藝術始終是精英的。門檻就在那里,你愛來不來。隨意降低門檻就不是藝術了。”廖廖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