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10%,轉讓和許可成功專利僅占“活專利”的2.03%,與發達國家高校80%轉化率和30%產業化率差距甚遠。同時,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發、中試和商品化資金投入僅為1∶1∶10,而美國高校這一比例是1∶10∶100。這些數據既說明高校成果轉化率低已成為困擾我國創新驅動的突出難題,也表明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環節在成果轉化的后階段。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佳模式
高校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主要有四種模式——直接實施、成果轉讓、實施許可和合作轉化。
直接實施多在高校內部進行,也就是由校辦企業轉化。近日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高校成果轉化收益全部留歸學校,且成果完成人可與學校簽訂協議對成果進行轉化,享有相應權益。此政策使高校自辦企業模式突破了舊有的國有資產處分、產權結構等桎梏,呈現出相應優勢。但因高校與市場結合并不緊密、經費和市場化專業人員短缺,發展質量仍然受限。
后三種模式多為高校外部轉化。當技術應用前景不明朗時,企業逐利避害的本性決定了成果轉讓的模式不易實現。在實踐中,以實施許可與合作轉化為基準的技術入股、產學研合作、科技園或創業中心孵化,包括政府牽線的多形態利益聯動轉化等,是當前成果轉化的主要模式。但這些模式主體間利益牽扯,涉及多重法律關系,需以完善的轉化服務體系為依托。而這又恰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大薄弱環節,因此也導致成果轉移轉化不順暢。
那么,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佳模式是什么?不同學科屬性的成果轉化契合模式與途徑需求各異,如電子信息類成果市場更新速度快,須不斷迭代,但先進材料類研發周期長,市場周期也相應較長。因此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佳模式是根據創新技術工程化進程和社會需求,結合市場業績及短、中、長期目標,自主選擇成果轉化、投資和授權等具有可行性的方式。具體轉化過程中,可評估作價掛牌交易,也可協議定價,或采用無形資產有序投入方式,以提高成果轉化的成功率。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特殊難點
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在于技術掌握方。與同是技術掌握方的科研院所及企業相比,高校具有特殊的轉化難點。
從轉化主體而言,高校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其成果轉化必須涉及政府、高校和產業的三重螺旋合作互動,各種權益及經濟糾紛頻發。在轉化過程中,高校成果轉化的自由度遠小于企業,且外部條件眾多,轉化資金量大且潛在風險高。從激勵而言,現實中多主體效用目標常不盡相同,同一目標也排序不一,致使動力方向不一、動能不足。如科技成果生產者的目標排序一般是學術效益—個體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而現行制度安排顯然與此相悖,也因此決定了他們不會在成果轉化的道路上前行太遠。
當前,我國成果轉移轉化仍以定制化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為主,原創性探索成果轉化的規模很小。而高校科技成果中后者占主要份額,高校專利實施率在各研發主體中墊底,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這也證明,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結構性失衡,使高校成果轉化率長期在低位徘徊。
三方共同努力突破阻滯點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是多主體參與的復雜系統過程,其阻滯節點的突破應從政府引導、高校推動和產業拉動三方共同入手。
政府: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三螺旋混體設計
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制度創新,而非技術創新。美國“拜杜法案”能實現“將新技術以某種方式轉移給公眾并加以廣泛應用,同時具有較高效率”的原因,就在于成功解決了大量獲政府資助的研究者從中獲利的難題。
我國高校科技制度改革已經從量的關注,轉向提升創新質量的內在訴求。新近頒布的相關文件給予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權,后續調整的核心應加強高校科技成果的可靠性,幫助高校提升創業質量,鼓勵外部的技術產業化專家和專業組織參與高校項目管理和評估等,通過宏觀調控給予成果更多的市場機遇,依據市場需求靈活采取不同的轉化方式。同時構建配套的中介服務和多投融資體系等。
高校:完善激勵與評價機制,與市場深度接軌
高校以教育與研究為主,但成果轉化在前期需大量投資,且經濟效益無法立時體現。因此,需從戰略性上充分認識科技成果轉化的意義絕不止于眼前。斯坦福大學的技術轉移收入僅占科研總經費11.6%,但學校更看重成果對社會經濟的綜合貢獻,把成果轉化產生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作為重要評價指標。這一做法值得借鑒。
科技成果轉化遵循客觀規律性和主體目的性的統一。國家不斷出臺的新政加大了對成果完成人的獎勵額度,但額度差別不是解決成果轉化的最有效關鍵因素。后續政策的制定應考慮幾個重點。比如,高校人員同時承擔研發和市場轉化的雙重責任,可能會分散精力,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再比如,高校科技成果實用性評估把關難,而政府資助項目占主導的現狀,是導致高校專利數量多實際轉化少的原因。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在此,政府項目應進一步強化企業作用,注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研人員更應全面了解和刺激市場需求,注重新興產業與優勢學科結合,解決高校科技產業鏈上游“硬傷”問題。
產業:樹立產業創新意識,加強校企長效協同合作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的結果常以企業形式呈現,它遵循高校和企業間的“接力創新”,契合鏈式管理過程。應著重對政策、制度、金融和創新平臺等要素進行重組和優化配置,協調一致合力建立高校和企業供求聯通機制、促進機制與培育機制等,搭建利于各專業人才溝通、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形成有助于市場轉化的“大協作”體系。
作為原始創新和科研開發主力軍,高校積極推進成果轉化合力參與科技產業發展,是“雙創”時代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跨越式發展的需要。高校要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邊際收益最大,須充分評估外在條件及影響要素,加強創新鏈條上多要素的組合、多環節的銜接和多主體的協同,構筑共贏乃至多贏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