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網上流傳一個視頻,一位老師恢諧幽默,講課講得妙趣橫生,刷爆了微博熱搜榜;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師徐川把思想政治課講得生動活潑,以自身經歷娓娓道來,被學生們“追捧”,贏得網友“點贊”。
在萬眾創新的時代,課堂教學也迎來了“創課時代”。教師上課更有創意、有特色,能盡情揮灑個性,施展才華,不受教學模式之困擾。
但也應看到,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推進,各種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涌現。這種教學模式“唱罷”,那種教學模式“登場”,新名詞、新概念一個接一個,讓人應接不暇,而一些教學管理部門強制教師學習同一種模式,這看似創新實則固化,雖能風靡一時、熱鬧一陣兒,但教學可能卻是“濤聲依舊”,并不能取得想象中的效果。
事實上,每種教學模式本身都有其積極的一面,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任何教學模式,都不可能適合于所有的教學內容和學生。世界上并沒有可以讓人一勞永逸的萬能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對這種教學模式的追求無疑也是徒勞的。
教無定法,不同的教學內容本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小型設備的構造教學,讓學生動手拆裝效果更好;推導數學公式,可能就需老師一步步在黑板上演示;對立體、動態的概念教學,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更方便,學生也更易接受。
對不同的學生也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叫因材施教。例如,對于大多數學生學習努力、積極性高、課前充分預習的班級,采取小組討論式教學的方法效果較好;但對于大多數學生“厭學”的班級,這種教學方法可能適得其反,而“玩中學”或許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李焦明